赤嘴鳘魚膠是衆多魚膠品種中最為複雜的一種,因為赤嘴鳘魚膠的來源并非單一的魚種,有雙棘原黃姑魚和毛鲿魚等,其鳔形有的是“小耳朵”,有的是“大耳朵”,外形上存在一定的差别。另外赤嘴鳘魚膠有多種不同的分類方法,如産地、款式、外形等等,不同的分類方法之間還存在交集,這些原因導緻赤嘴鳘魚膠的分類特别混亂。
如果遵循人們習慣沿用的分類,并結合産地、款式、魚種等不同特點,赤嘴鳘魚膠可綜合細分為以下品種: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廣東沿海多個地區産赤嘴鳘魚膠,如湛江赤嘴、台山赤嘴、陽江赤嘴等。後來國内野生赤嘴幾乎絕種,東南亞一帶漁民首先仿照湛江赤嘴的外形款式進行曬鳔、定型,于是市場上繼續沿用“湛江赤嘴”的名字。湛江赤嘴很受大衆歡迎,後來很多産區(包括國内養殖的)均利用實體定型等方法手工擠壓成近似圓形的湛江赤嘴進行銷售。
台山赤嘴形如馬鞍,是繼湛江赤嘴後又一個熱銷的赤嘴鳘魚膠品種,最初産地為廣東的台山。1990年代以後,台山赤嘴主要産自緬甸,被行内公認為品質上好的赤嘴品種之一。

湛江赤嘴
紅雞赤嘴與泗水赤嘴在外形上較為相似,兩者經常作為比較。紅雞赤嘴的産地主要來自緬甸和巴基斯坦,也是市場熱銷的品種之一。其膠質較泗水赤嘴更為細膩,品質和價格相對高于泗水赤嘴。泗水赤嘴以前的主要産地是印尼,現主要來自印度。泗水赤嘴膠體頭部相對比較大,膠身正面或反面常有“井”字紋。
紅雞赤嘴
泗水赤嘴
在長期以來的經驗積累中,行内人認為産自緬甸的赤嘴其品質一般都高于其他地區,故而将緬甸赤嘴單獨列為一個品種,是行内公認的品質上乘、品相極佳的赤嘴鳘魚膠。
大耳赤嘴,有兩隻“耳朵”,大小不一。若取魚鳔時保持魚鳔的原生态筒狀,一般稱之為“大耳赤嘴筒”,但無論是筒狀還是片狀,大耳赤嘴均以魚鳔的原生态形狀出現,“耳朵”顯露在外。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大耳赤嘴主要來自浙江一帶,是以又叫“浙江大耳”。現在的大耳赤嘴則主要來自印尼、澳洲等海域。大耳赤嘴不像湛江赤嘴、台山赤嘴、紅雞赤嘴等那樣受到市場的瘋狂熱捧,是以價格會相對略低一些,但從品質上來說,沒有較大的差別。
大耳赤嘴
金蘭赤嘴是2005年以後市面上才出現的新品種,相傳來自越南海域,與傳統的湛江、紅雞、泗水等赤嘴品種不同,與大耳赤嘴形似,但肉質又較之柔幼。金蘭赤嘴實質上可謂是大耳赤嘴,隻不過從外觀上比大耳赤嘴更為清潔、幹淨,油脂甚少。
在緬甸赤嘴或者台山赤嘴當中,有些魚膠在光線照射下,通透度很高,膠質像“玻璃肉”,明顯更為細膩、柔幼,它們被稱為“厚肚赤嘴”,成為赤嘴中的佼佼者。厚肚赤嘴産量不多,膠體也不會很重,一般為幾兩以内。
石肚,在赤嘴鳘魚膠中可謂自成一格,因其常采用品質最為頂級的赤嘴鳘魚膠做成石肚的專有形狀,故價格比同類赤嘴鳘魚膠要高得多,堪稱赤嘴鳘魚膠中的貴族。石肚的形狀如“瓠”——葫蘆瓜幹後對半剖開即成瓠,故也有人稱石肚為“瓠下膠”,與本港金錢鳘魚膠(小須金錢)非常相似。
石肚
雖然赤嘴鳘魚膠的品種繁多,但其實不同的品種更多的隻是代表不同的形狀、不同的款式或者不同的産地。無論是哪個品種的赤嘴,都屬于赤嘴鳘魚膠這個大類,隻要魚膠清潔、幹淨、無異味即可,可不必拘泥于某個品種、某種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