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9日 星期三 雨
相對于我的家鄉恩施,北京的雨顯得特别少,這幾天聯考老天爺還是給力,今天下午就來了一場暴雨,正是我們送女兒到考點去,我們撐着雨傘,聽着大雨滴劈裡啪啦打到傘上面的聲音,看見一顆顆黃豆大小的雨滴在我們前面飄着,不一會兒地上就有許多小溪流了,走在雨中,感覺像是回到了家鄉。

到考點附近的南長河公園裡發現離考試的時間還很長,于是,就在公園裡走走,我們在一個回廊裡來來回回走着,正好可以避雨和禦寒。突然我看見了一隻蚯蚓在水泥地面上歪歪扭扭爬行着,我趕緊叫女兒看看,她看了一眼,被這隻無比碩大和醜陋的蚯蚓吓了一跳,趕緊跑開了。這隻蚯蚓有大約15厘米長,差不多有小拇指一般粗,這是我長這把年紀以來頭一次看見如此大的蚯蚓,生怕它被行人一腳踩死,趕緊叫老公一腳把它踹到路邊的水塘裡。
蚯蚓到水塘裡了,沒多大會兒就從水塘爬到廊檐下比較幹燥的土裡開始挖土打洞了。這下女兒就很好奇了,跑過來看蚯蚓打洞,還問她老爸:為什麼原本喜歡呆在土壤裡的蚯蚓下雨天會爬出來呢?
她老爸告訴女兒:蚯蚓的皮膚具有呼吸功能,土壤裡有許多空隙,平時有水分吸附在土裡周圍,空隙裡充滿了空氣,大雨過後,土壤裡的空隙注滿了水,将空氣排擠出去造成土壤裡的溶氧量減少,于是蚯蚓呼吸就會困難,就紛紛出洞。而且蚯蚓被水泡過之後,必須馬上逃走,如果走不掉的話,身體就會出現水腫的情況。
另外,下雨天的時候蚯蚓才會到地面上活動,這是因為蚯蚓是害怕強光的。蚯蚓爬出地面之後,它的皮膚就完全暴露在空氣中了,被風一吹,皮膚變幹,呼吸功能衰竭而死。如果是夏天,雨過天晴,太陽比較猛烈,有的蚯蚓因為來不及爬回洞穴而幹死。
女兒說:難怪這隻蚯蚓趕緊找廊檐下比較幹燥的土壤去打洞,給自己找一個新家,這家夥看起來灰不溜啾的,實際上還非常聰明的。
蚯蚓常年都是生活在陰暗的泥土裡面,害怕光明的照耀,害怕太陽光和藍光,它們在漆黑的土壤裡度過它們平凡而晦暗的一生。蚯蚓一般喜居在潮濕、疏松而富于有機物的泥土中, 特别是肥沃的庭園、菜園、耕地、溝、河、塘、管道旁以及食堂附近的下水道邊、垃圾堆、水缸下等處。
蚯蚓比較喜歡安靜的環境,不喜歡有噪音的環境。蚯蚓是比較害怕農藥的,農藥過量的地方你很難發現有蚯蚓的存在。也就是說這公園裡環境還挺好的,挺适宜蚯蚓的生存的。不過,下雨天,好不容易從土壤中爬出來,卻随時面臨踩下的巨腳,使它們在一擊之下屍骨無存。
女兒很仔細地看蚯蚓一點一點地打洞,看着它那長長的身子慢慢縮短,她突然大叫道:“媽媽,你看這蚯蚓的尾巴比身上其他部位的顔色明顯淡多了?這又是為什麼呢?”我告訴她:我們都是知道的世界上有很多很神奇生物的存在,比如蚯蚓和蜥蜴,壁虎一樣都有再生能力,但蚯蚓的再生能力更強,隻要你不傷害它的頭部,它就會變成兩條蚯蚓。蚯蚓再長出一段新的尾巴的顔色自然就會淡些。
蚯蚓被生物學家達爾文稱之為地球上最有價值的動物,他說:“犁是人類最早最好的發明之一,但遠在人類生存之前,土壤已被蚯蚓耕耘過,并且還要被它繼續耕耘着。”蚯蚓的運動和排洩物對改善土壤的品質非常有益,可使土壤的透氣性保持良好,使土壤保持健康狀态,對農業有重要作用。
由于蚯蚓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是以,用作畜、禽和水産養殖業的飼料,都能取得增産的效果。蚯蚓在藥物學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是常見的中藥材,它在中藥裡叫地龍,《本草綱目》稱之為具有通經活絡、活血化瘀、預防治療心腦血管疾病作用。
蚯蚓體内可分泌出一種能分解蛋白質、脂肪和木質纖維的特殊酶,是以,樹葉、稻草、畜禽糞便、生活垃圾、活性污泥和造紙、食品工業的下腳料等,都可以是它的食料。蚯蚓能夠在一定程度内消除環境污染。是以,許多國家都成立了蚯蚓養殖工廠,并把蚯蚓養殖工廠稱為“環境淨化裝置”。
蚯蚓的功能真的很多,而它最優良的品質在我看來就是它在永不停歇地打洞、疏松土壤。蚯蚓以土壤中腐爛的生物體為食,進食同時吞下大量土壤、沙及微小的石屑。蚯蚓“挖土”的過程其實就是它進食——排洩的過程。
一隻健康的蚯蚓每年能翻轉20~40噸泥土,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有機質并改善結構,還能促進酸性或堿性土壤變為中性土壤,增加磷等速效成分,使土壤适于農作物的生長。
在這個大千世界裡幾乎所有的動物都在争奪自己的利益,奪取自己的地盤,那麼,是誰無怨無悔地為大地松土?是誰默默無聞地将貧瘠的土地變為沃土?又是誰對生活執著無比,為生存而奮鬥?是蚯蚓,是随處可見而無人欣賞、在意的蚯蚓!
蚯蚓的一生平平凡凡、外形醜陋,不受人敬仰、贊美,但是,它們無私奉獻,不求名利。蚯蚓在地下默默地翻土,并通過自己的排洩物使土地變松變肥,令莊稼的收成更好,農作物生長的更快,是人類的好幫手。就算離開凡間,還要用自己的身體來滋潤莊稼,盡自己最後的一份力量。無論人們怎樣歧視蚯蚓、不在乎它的生與死,但蚯蚓總是頑強地活着,以德報怨堅持不懈地将一片貧瘠的土地變為沃土。當它被分為幾節時,蚯蚓不是一下就死亡,而是在掙紮中将自己變為幾條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