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一首古詩《敕勒歌》,大草原上的天籁之音,令人神往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佚名:《敕勒歌》
讀一首古詩《敕勒歌》,大草原上的天籁之音,令人神往

讀慣了文人士大夫寄意雅遠的詩章,乍讀這首《敕勒歌》,則将原本準備好的品鑒詩歌的路數,霎時沖散,使人久久震驚于從來沒有遇見過的異氛。心神沉浸在詩歌中的美好圖景。它是如此地令人耳目一新,出離了正常,不在“五行”之中,給人巨大的沖擊,恍恍然不能夠套用《二十四詩品》去評判。就如《英國達人秀》中蘇珊大媽登台時,評委看到她的容貌,未及她開口演唱,已經在心中下了定語,認為定然又是一位平庸的業餘歌手,最多也就略有一些過人之處。而等她一發聲,宛如天籁,頓時震驚全場,出乎所有人意料,人們不敢想象這麼動人的歌聲是從她口中發出的,都驚呆了。她還是她,隻是在所有人眼中,頓時看到了她身上散發出的耀眼光芒,除了震驚,竟不知道用什麼言語置評。

讀一首古詩《敕勒歌》,大草原上的天籁之音,令人神往

之前在詩詞讀到的曠大,如王維詩中“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以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杜甫詩中:“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以及“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高适詩中:“大漠窮秋塞草腓”;李白詩中:“疑是銀河落九天”;蘇轼的:“大江東去”。與《刺勒歌》:“天似穹廬,籠蓋四野”,一對比,便覺相形失色。

讀一首古詩《敕勒歌》,大草原上的天籁之音,令人神往

《敕勒歌》已經超過“天然”二字,竟不似從人口中道出,而是天地間本來就有的東西。陰山、敕勒川、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都是從眼中所看得到的。不用動用心思去構思,也不用通過才思去加工,隻要放眼一觀,就全部得到了。是以不必是李、杜那樣高才的詩人,隻需一個草原不識字的牧羊人就能道出。

讀一首古詩《敕勒歌》,大草原上的天籁之音,令人神往

《敕勒歌》總共二十七字,就勾勒出了一幅遼闊綿邈的大草原全景圖,并且不是一幅靜态的畫,而是一幅活着的圖。渾成天然,一團清新。靈動活現,宛然如在目前。那麼地美好,令人心馳神往。後代許多詩歌評論者也常用“敕勒”去評價他人的詩歌,用以比喻純乎天然。金元時大詩人元好問盛贊這首《敕勒歌》:“慷慨歌謠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

讀了這首《刺勒歌》,教人不自覺地開始無限向往大草原,此生沒有到過,好想去看看,有生之年,一定要去體會一下,或者如果可以,姑且就在那裡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