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題目:
一個普通的藏族小夥丁真因純樸的微笑走紅網絡,帶火了當地的旅遊業。一些地區也紛紛效仿:青海推出了“賽馬男孩”,陝西找到了與丁真神似的兵馬俑,黑龍江在衆多冰雕裡淘到了“同款”丁真……
這件事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聯系現實生活,自選角度,自拟題目,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觀點明确,論據充實,論證合理;語言流暢,書寫清晰。
例文
找到自己的特色
近日,藏族小夥丁真純潔的笑容受到大衆的追捧,随之而來的是衆多地區旅遊業對丁真的效仿。例如青海的“賽馬男孩”陝西“丁真兵馬俑”與黑龍江的丁真同款冰雕等。模仿并非不可行。但尋找屬于自己的特色,才是發展的長久之計。
旅遊業效仿丁真,自有其原因。丁真在網絡之上的走紅折射出當代人們的審美與消費心理,商家借助此熱點與奇迹,打造“同款丁真”,希望迎合大衆的審美品味,滿足大衆的消費需求,無可厚非。這樣的行為也許可以在短時間内吸引到遊客,但若人人學習,家家效仿,熱點就變了味道,事件的走向也會是以改變。
一哄而上地模仿,帶來的勢必是審美疲勞。當人們對“遍地開花”的丁真感到煩倦之際,商家再一哄而散,尋找下一個“全民熱點”,如此一來,不僅不是長久發展之計,還會使旅遊内容呈現同質化特征,不利于我國旅遊業的發展。
發掘各地的旅遊特色,打造專屬于自己的旅遊名片,才是根治此類問題的治本之策,才能使我國旅遊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姿态。河南開封利用自己為宋代古都的曆史文化優勢,打造模仿宋代社會的主題公園——清明上河圖。在其中漫步,仿佛夢回繁華的大宋王朝,給人以極緻的文化體驗,受到遊客的一緻好評;在安徽,當地的人們利用白牆黑瓦的特色建築優勢,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民居住宿,使人們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可以偷得浮生半日閑,讓身心都靜下來,感受古徽州的粉牆黛瓦,小橋流水的魅力所在。這些地區依托自己的優勢與特色,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他們不需要“丁真”,不需要随波逐流,不需要追逐“流量”,也一樣發展得很好。
“丁真旅遊”現象的背後反映出的是商家對自身特色發掘的不足,是隻想追逐流量掙快錢的不健康心态,也是消費者消費時從衆心理的展現。破解這個難題,需要政府的引導,需要商家的經營,也需要消費者提高審美水準,才能給那些有特色的高品質旅遊提供更多生存空間。
失“真”的丁真們
“我是丁真!歡迎來到我的家鄉做客!”藏族小夥丁真的一笑,使網際網路上衆人目光紛紛聚焦于他與他背後的理塘風光,一時間旅客紛紛。但當丁真的容貌竟出現在了白雪皚皚的黑龍江的無數尊冰雕上時,失卻的“真”該如何尋回?
丁真的火爆并不是外表的加成與媒體的催化。當螢幕前的衆人誇贊他揮鞭馬上,馳騁雪山草原的姿态時,真正令人心動的,是他獨在理塘純淨自然的風水中,所能孕育出的一份自然與純真,單純與澄澈。丁真僅僅屬于理塘,若他的身後不再是碧空雪境,而是城區街道,黃沙大漠甚至海濤壯闊,那麼丁真也将不複真實。
飯館熱潮中其他省區部分宣傳政策,其可笑可歎顯而易見。自由馳騁于草原上的年輕小夥們個個獨有英姿飒爽,森嚴重威的兵馬俑陣憑其陣勢便足以使人望而震撼。當中國地廣物博的百般绮麗景色中孕育出的底蘊與底色盡被抛下,千篇一律取代了百花齊放,失卻的不僅是原本苦苦追逐的所謂“經濟效益”,更是旅遊業的本職——發揚獨屬于本地風光中的那份吸引力,讓其美衆人皆知。不立足于此出發的宣傳注定招得啼笑皆非。
要找尋各地獨特的“丁真”,其實并非難事,關鍵在于有沒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北京的故宮作為聞名世界的古建築群代表,充分利用文物典藏,推出“朕知道了”紙膠帶,匾額充電寶等産品;四川出身的說唱團體,通過推出以當地方言編寫的歌曲,對四川本地富有煙火氣息的飲食、衣着、生活文化進行宣傳,使全國乃至世界的衆人也了解到了竹林青石小巷之省城的别樣魅力。要還原各地文化之“真”,首先要秉持對當地特色的自信與熱愛,進行獨特地挖掘與拓展,不再借助失“真”的丁真,同樣能創造“真”的影響。
讓真實的丁真留在理塘,用一份文化自信,幾份創新,使更多别樣而真實的,富本地文化特色的“丁真”類人物湧現。
本心所在
一個普通男孩的走紅帶動了川藏邊境貧困小鎮的發展,也促進了各方面文化的發展。不少區縣也開始紛紛效仿這種模式,然而大多數人隻看見了丁真現象表面的紅火,而忽視這背後的意義與目的。隻有有靈魂,有自己的借鑒(實在看不清)才能帶來真正的輝煌。
效仿優秀的事物是人之常情,誰不想增加優點來提升自己呢?一味地模仿,不僅學不來别人的精髓,還會磨滅自己原來的特點。如邯鄲學步的燕人一般。陝西找到與丁真相像的兵馬俑,多少人隻看重這外形上的相似而忽視兵馬俑的文化内涵,是千年以前老秦人的藝術淬煉的藝術品。不以藝術品而自居,反而卻與和他人“撞臉”而聞名,着實令人感到可悲。又如民國時期的大師們,隻推崇盲目“全盤西化”,舍棄掉中國千年來的文化積澱,削足适履,可最終也沒能使中國擺脫積貧積弱的處境,歸根結底就是因為抛棄了根源所在,他們對中國這片土地與她的人民的了解不如一個圖書管理者,他們始終沒有真正了解過中國本身。現在的盲目效仿也是如此,去掉天性的效仿别人隻會畫虎不成反類犬。
丁真走紅的初衷隻是為了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讓理塘當地旅遊經濟發展,進而脫離貧困。而有些地區的一味模仿丢掉了這樣純樸、美麗的本心,将它當成了賺錢的手段,沒有脫貧攻堅的深刻核心。如果做一件事沒有本心,或有一個不好的本心,那做出的東西再好終究隻是烈火烹油,過眼雲煙。
關于本心,那些紛紛效仿的人真的悟到了嗎?這樣真的達到了本心的目的嗎?還是真是加劇了人們對貧困區的刻闆印象,枉費扶貧人員的心血呢?真正讓地區成長起來的不是一張臉,而是背後千萬人的努力與奉獻,這樣的成果怎能被覆寫?獵奇是盎撒人對美洲原住民、非洲人民的态度,而不是同胞對同胞的态度,真正關心扶貧的人,立刻超過關注丁真背後的扶貧幹部。
如此“借熱度”
今年年初,一個笑容純樸的藏族小夥爆紅網絡,使當地的旅遊業紅火起來,并且引發各地紛紛效仿。看似是成功借鑒,但我對這種做法卻不敢苟同。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丁真為什麼憑借一個笑容就得以爆紅網絡。丁真所在的康巴地區是我國較為封閉的地區,人們的生活水準也是落後的,有帶動經濟發展的需要。而丁真的笑容,也是當地人們淳樸的表現。生活在都市的人們,窘迫于忙碌與迷失,是以渴望這種淳樸的生活,借以找回自我。他們被丁真的笑容打動,也會到這兒來尋找自我,客觀上也可以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改善當地人民的生活。
其次,再讓我們反觀“借熱度”的地區的情況。這些地區也有發展旅遊業的需要,想要帶動經濟發展,是以才會“借熱度”。但我們細細思考,人們去康巴地區,是想要“返璞歸真”;人們去青海,是要看青稞與牦牛;人們去陝西,是要體會關中地區曆史文化的厚重;人們去黑龍江,是要感受冰雪中的熱情。情況不盡相同,把核心完全不同的東西捆綁在一起,怎能帶給人們真正的吸引?奧運會本詩宣傳團結公平的競技精神,但是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卻成了納粹們進行“納粹主義”宣傳的地方,最終落得被世人恥笑和厭惡。是以,發展的途徑必須要以自身的實際情況為基礎,切不可盲目追風,随意“借熱”。
最後,我們再看看長久的影響。總有一天,丁真的熱度是會下降的。留給人們的是永遠的康巴的淳樸之美,那些“借熱度”的地區隻會因丁真而興盛,也必因丁真的降溫而沉寂,不會得到長遠的發展。
發展并非不可借鑒,但是一定不能因借鑒而失了自己的特色,更不能因在喧嚣熱鬧的流量社會裡迷失了自己。做好自己,走自己的個性之路,在此基礎上,再适當的借鑒新的形式,方為長久發展之道。否則,無異于東施效颦,徒增笑料而已!
丁真走紅背後的反思
一抹純潔的微笑,一對動人的酒窩,一雙深邃的眼眸……藏族小夥丁真的率性一笑,不經意間就将自己以及康巴的藍天白雲帶上了熱搜頂端。一時間,當地旅遊業爆紅,而這巨大的經濟效益也令各地區聞風而行,“賽馬男孩”“丁真冰雕”……一時間與丁真同款成為了最博人眼球的賣點,“丁真”主導了2020年下半年的網絡流量。
誠然,市場的自發性必然會使資源向熱點靠攏。效仿丁真在短期内可以讓各地憑借流量熱度獲得一時的關注,帶來經濟效益,但在這場關于丁真的流量狂歡中,我們更需要的是冷靜的思考。
我們要反思“丁真模式”如此成功,其本質是什麼?抛開“顔值即正義”的價值觀不談,我們看到的是丁真自身的純樸與潔淨勾引起廣大網友對田園牧歌生活的無盡向往,而這份潔淨又依賴于康巴地區那份天然而原始的生态——所謂“空氣養人”。而當我們将丁真移植出那片淨土,不合時宜的安放在黃土坑中的兵馬俑和晶瑩剔透的冰雕身上,我們看到的隻有滑稽可笑。這一方面反映出各地在經濟發展中的思維惰性,一味模仿表象,全然不體悟丁真模式背後的本質核心,有如東施效颦,邯鄲學步,反而失去了自身那些真正足以引以為豪的文化特色。一方面又讓我們不得不警惕,若任由資本肆意逐利,過度消費丁真流量,那麼狂歡過後,泡沫消散,不僅各地的“賽馬男孩”“丁真冰雕”将顆粒無收,也會對丁真自身的純潔産生一種亵渎式的傷害。
神州大地地大物博,地域文化異彩紛呈,我們又何必仿效一“丁真”呢?年末《國家寶藏》節目中,走紅的文物攝影師趙震,通過講述自己為兵馬俑拍攝證件照的獨特經曆,闡發自己對先民文化的敬畏,對秦陵的堅守以及對中華命脈延續的使命感,足以打動人心。讓兵馬俑這一國家寶藏深深根植于億萬炎黃子孫心中,讓陝西始皇陵再次“走紅”。是以,立足于自身特色而尋求發展機遇才是各地應深加思考的發展良策。
少一些無謂的“同款”,多一些立足自身的闡發,讓丁真永保純淨,讓各地文化彰顯各自的風采——這便是“丁真時代”我們應有的理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