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歲》雜志記者 餘娅 彭美琳 通訊員 戴智紅
42歲的劉磊,是邵陽市隆回縣九龍學校的校長。
他給自己的微信取名“都市牧羊人”,微信頭像是縣城的景象。照片中,赧水河從城中穿過。河岸邊,是這座城的繁忙。
他說,拍下照片的那一刻,他想到了那些他曾經教過的學生。他們從鄉村來到縣城求學,短暫停留之後,去遠方尋找未來。
而劉磊,扮演着放牧心靈的人的角色,陪他們在這河畔詩意地成長。
長長的,那是老師的影子
24年前,劉磊中師畢業,走上了教師崗位,去了離隆回縣城30公裡的橫闆橋羅子團完小。一聲“老師”,令他興奮、緊張,内心澎湃着快樂。
那時候,劉磊帶三年級,他教數學、體育、美術、科學。農村學校很少開設美術課,他從縣城買來畫紙和油畫棒。上課時,他讓學生把椅子搬出教室,帶他們看看遠處的山,近處的樹、風景和人,再教他們畫下來。
“那些平時調皮的孩子,都變得神情嚴肅起來。他們抓着油畫棒,全神貫注地描摹着,生怕錯過了哪個細節。”直到現在,劉磊對當時的場景記憶猶新,那是授人以漁的快樂。
劉磊剛參加工作,收入不高,但他舍得為學生花錢。他給學生買畫畫材料。因為他,學生第一次用上油畫棒,第一次“見識”到圓規如何在黑闆上畫出一個完美的圓。
他還舍得花時間。那時候,學生辍學的事時有發生。他去了每個學生家家訪,看看他們生活的環境,跟孩子的父母交心,把辍學在家的學生一個個勸回來。
學生喜歡這個大哥哥一樣的年輕老師。有時候劉磊去家訪,學生就跟在他身後。劉磊個子不高,但夕陽下的影子被拉得很長。那影子被學生捕捉到,畫在畫裡,寫在作文裡,溫暖了他們彼此。
溫柔的,那是用心的喚醒
2001年,劉磊從農村考進城,開始在縣城教書。
他愛笑,性格溫和,親切,很容易和學生打成一片。因為這個原因,他當上了少先隊輔導員,後來,又調到中學當團委書記。2011年,劉磊被建立的九龍學校聘為副校長,分管德育、安全和學生工作。
“把道理融進事裡,用溫柔的方式進行表達,孩子們才會欣然接受。”劉磊說,孩子的内心是柔軟的,要溫柔以待,讓他們自在美好地生長。
在隆回九龍學校,六成學生來自農村和城郊。國小一年級學生剛入學,劉磊把家長請到學校,把他們拉進育人的陣營:家長每天要帶着孩子做至少十分鐘家務勞動,洗衣服、打掃衛生、做飯……讓孩子參與其中,潛移默化地教會他們該如何生活。
這是劉磊的堅持:喚醒,而不是塑造;引導,而不是灌輸。
他希望學生愛上閱讀,于是為他們定制了《閱讀旅程》的小冊子,提供閱讀書目,讓父母伴讀,再一起寫下讀書筆記。國小六年,兩百多本書,大人和小孩同行,完成了一場場心靈奇旅。
學生上了國中,劉磊就鼓勵他們參與社會實踐、志願者活動。“在他人的故事裡,學會堅持,學習奉獻。”劉磊不願意把學生禁锢在課堂上。他說:“要讓他們在校園之外的世界裡,長成内心豐盈的人。”
鮮活自然的,那是教育的美
我們問劉磊,怎樣定義學生的美。他說,人的美,該是鮮活的,自然的,不能被定義的。
他早些年教學生畫畫,不設條條框框,隻給學生一張空白的紙,任由他們天馬行空。後來他做校長,也不用分數畫地為牢。他總想要拆解一些無趣的、刻闆的邊界,讓學生像大自然裡的樹,長出更多的枝蔓。
有學生愛音樂。劉磊選拔“百靈鳥”苗子,組建合唱團,請來專業的聲樂老師集中授課。這些山裡孩子,聲音澄澈,純真爛漫。他們從縣城唱到省城,一路唱到國家級的大舞台。
有學生醉心于傳統文化。劉磊把書法課開到了每個班,每年舉辦書法比賽。他邀請老師和學生同台比試。他們揮毫潑墨,在墨色飄香裡感受傳統之美。
有學生好動。劉磊設定了不同的運動項目。陽光大課間時間,九龍學校的操場上,低年級學生做操,高年級學生練習足球、籃球、排球……紅色的校服如火苗般燃燒。
建校十年,九龍學校已經是全國足球特色學校、全國籃球特色學校、全國教育先進集體、全國青少年主題教育示範學校、湖南省文明校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地學校。許多孩子借由藝體特長,開啟了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不久之前,邵陽市評選“最美校園”,九龍學校從二千五百餘所學校中脫穎而出,成為唯一的獲獎者。有人說,九龍學校建得漂亮。事實上,這個評選的視角是綜合的,關注的是人文教育之美、養成教育之美、素質教育之美。劉磊說,教育的美,從來不是建築的美,而是人心的豐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