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員(一作芸,又有地方稱作贠(yún)),字子胥,楚國人,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以封于申,也稱申胥。

伍員伍子胥,本是楚國人。
父兄遭讒害,平王誅其身。
子胥逃楚國,以後報仇恨。
其時吳新興,東南與楚抗。
伍員欲投吳,借吳複家仇。
被阻韶關前,憂愁難向前。
一夜須發白,貌變過韶關。
身病無盤纏,乞讨到吳邊。
入吳偶然機,結識公子光。
姬光賞其智,留其親信存。
姬光懷大志,自立吳王尊。
子胥舉專諸,魚腸刺王僚。
姬光即吳王,是為阖闾名。
重用伍子胥,助君理安民。
伍員薦孫武,強國興吳軍。
至此吳國治,國勢日強盛。
平王病離世,伍員放聲哭。
非為故國意,永失面複仇。
吳國大攻楚,伍員孫武行。
吳軍分三部,輪番擊楚軍。
彼出則已歸,彼歸則已出。
待楚軍疲敝,再行大進攻。
襲楚六年久,一朝搗楚腹。
五戰五全勝,直入楚郢都。
尋到平王墓,掘墳挖屍骨。
鞭王三百鞭,直至屍粉無。
伍員曆艱辛,終得家仇報。
吳王攻越亡,夫差即吳王。
子胥為相國,助吳大敗越。
越王求議和,吳王欲應允。
子胥複仇者,最解複仇思。
建王吞并越,以使後患絕。
王不納其言,留越存其國。
子胥憂國患,屢屢與王辯。
又遭惡人陷,終與王離間。
王怒賜自盡,抉眼挂城巒。
越王忍辱負,卧薪嘗苦膽。
積蓄越國力,遷美亂吳國。
待吳國力虛,突起滅吳都。
吳王陷絕境,悔拒子胥言。
最終亦自盡,吳國亦滅然。
子胥忠其君,天下以為臣。
孝已愛其親,天下以為子。
胥也應無憾,至哉忠孝門。
生能酬楚怨,死可報吳恩。
直氣海濤在,片心江月存。
悠悠當日者,千載祗慚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