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蔡炎培:我已在詩裡獲得釋放

蔡炎培:我已在詩裡獲得釋放

蔡炎培(1935-2021) 香港,詩人

人稱“蔡爺”、“蔡詩人”的香港詩人蔡炎培9月6日逝世,享年86歲。

蔡炎培1935年生于廣州,後移居香港。年少時他常在香港石闆街舊書攤淘書,如拜倫等人的詩集,“不成系統”地讀書。高二某天,他從同學處借來何其芳的《古城》,其中有一句“長城像一大隊奔馬正當舉頸怒号時變成石頭了”,蔡炎培覺得“比卡夫卡更卡夫卡,比南美洲的魔幻現實主義更魔幻”,頓悟到現代詩的動人之處,從此開始有意識地閱讀不同詩歌流派的作品。

上世紀50年代,香港《人人文學》刊發多首詩人吳興華的詩作,蔡炎培初次讀到吳興華《論裡爾克的詩》時,正好家道中落,初戀離開,他痛苦萬分,“是吳興華的詩救回了我的命”。

1954年,以洛夫、痖弦、張默、葉維廉等詩人為代表的“創世紀詩社”和以餘光中、周夢蝶等人為首的“藍星詩社”成立。兩年後,紀弦創辦現代詩社。三個詩社三足鼎立,台灣現代詩歌紛繁。蔡炎培正在台灣中興大學農學院求學,受此影響,開始拼命寫詩,寄了一首給台灣詩歌刊物《創世紀》,馬上被刊發了,當時還很少有香港詩人在台灣詩壇發表作品。

經曆多次休學複學,七八年後,蔡炎培才讀完書回港,進《明報》編輯部,一做28年。他還有個有名的愛好——賭馬。“我喜歡的馬我就買,不計冷熱……馬是天生很悲壯的動物。”當時他還在編《中國學生周報·詩之頁》,“西西見我百無聊賴,讓我做主編,還能偶爾登一下自己一首詩賺點稿費,因為編輯是沒有錢的。當時我評詩,因為我喜歡賭馬,用了馬經術語來評詩,社長以為我發神經……”

“我從不掩飾對蔡詩人的喜愛,因為他是香港這彬彬之地罕見的真性情之人,我始終認為寫詩絕對需要真性和熱情,蔡詩人雖然年長我近40歲,激情卻不讓20歲的少年,常常給我們提示生之欲、文字之欲為何。”在《波西米亞香港》中,香港詩人廖偉棠首篇就訪談了真性情的“蔡詩人”,“他就像他所私淑的詩人吳文星(吳興華),獨來獨往,自恃一身才華與傲氣,不惜碰釘與寂寞。甯可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他又有這樣一種癡情,是與所謂英雄不同的一種甘入地獄的大悲憫所在。”

2018年,香港電台制作華人作家系列訪談,其中一期以蔡炎培的作品《最後的情詩》為題。蔡炎培坦然聊起情事,盡顯性情。他表示,每一位夫妻都是重要的“要人”,愛情是創作的動力。沒有對方也沒有今天的文學成就。“寫詩,是自我生命的完成,是釋放自己,是見失散的要人。”

83歲時,蔡炎培曾接受《香港01》采訪,其中提到,因現今無法出遠門,他最快樂的事是逢周三、周六的賽馬日,拄着拐杖,沿着斜坡踱步到馬會看幾場馬。“赢了,風騷好幾天;輸了,也不過幾十元。‘到我這種年紀,不會加多什麼,也不會減少什麼。輸赢都歡喜’。”他說,“半個世紀下來,我已在詩裡獲得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