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有人講出哥的内心戲了。
前兩天的《脫口秀大會4》上,一位叫張駿的帥小夥觀察到,比起容貌焦慮,國内男同胞的“男子氣概焦慮”要嚴重得多。
因為所謂的男子氣概,完全建立在一些虛無缥缈的标準上面,總結就是“越糙越man”。
比如說外面太陽又大又曬,但你走在街上,目之所及隻有女生會打傘。
男生們非但不打傘,連防曬霜都不高興抹一個,問就是“沒有男子氣概/陽剛之氣”。

那一刻,我終于了解了新聞妹和小白對我長期以來的同情。
特别是當她倆精緻地打着遮陽傘,看我在太陽底下已經曬得滿臉通紅即将爆皮。
新聞妹建議我回家抹點蘆荟膠啥的,我大手一揮,抹那幹啥,不就黑了點?
然後當晚疼得我吱哇亂叫,連夜下單了一把天堂傘,深色格子是本直男最後的倔強。
那個脫口秀演員也表示,他是一個直男,但他特别喜歡敷面膜。
之前不懂,第一次敷其實是前女友讓他試一下,他不樂意,覺得自己一個大老爺們兒,敷這玩意兒有損男子氣概。
但很快他就真香了,卻又不能表現出來。
真·口嫌體正直。
後來跟前女友分手,他得自己買面膜了,但他依舊覺得男人買面膜這事“很羞恥”。
為了不損害自己的男子氣概,他不得不僞裝成一次沒有計劃的沖動消費。
我可不是自己想買啊,是為了湊滿減的。
好一番爾虞我詐勾心鬥角,買個面膜而已,至于這麼麻煩嗎?
他後來也覺着這種心态不對勁,于是總結出一個經驗:
不要活在社會對男性的刻闆印象裡。
這種刻闆印象具體指什麼?
生活粗粝不精緻、身強體壯不怕蛇蟲鼠蟻、在家不做飯不帶娃、收入要比伴侶高……
至于溫柔體貼、柔弱感性,那都是“男人的缺點”,細聲細氣、長發飄飄,那更是“像個娘們兒似的”。
這都是“男子氣概”帶給男同胞的隐形壓力,時代在進步,但大家好像并沒有越來越自由,還是這也不準、那也不讓。
那場脫口秀下面還坐着演員陳學冬,不管是他以往出演的角色,還是從他現實中的八卦看,他絕對算不上傳統意義上的陽剛男人。
但他對“男子氣概”的解讀,哥覺得相當有水準,完全吊打上面那些刻闆印象。
前段時間網上流傳了一段夫妻之間的聊天記錄,就很微妙地展現出了兩種說法的差異。
女人為了帶孩子,被夫家要求辭職當家庭主婦,但當她找老公要奶粉錢時,半天都要不來。
直到她祭出殺手锏,說找娘家借錢,對面那位才仿佛被踩了尾巴,火速轉了錢來。
在他眼裡,男子氣概不是照顧家庭對老婆好,而是“在嶽丈家擡得起頭”。
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不知道你們認不認識蘭曉龍,全中國最會寫男人群戲的男編劇。
代表作《士兵突擊》《我的團長我的團》。
當時軍旅劇熱播,很多人都誇他喚醒了社會的陽剛之氣,結果《燕趙都市報》的記者就問他,你怎麼了解“陽剛之氣”?
蘭曉龍回答:勇氣,智慧,自控,寬容,幽默,哪個都來得比所謂“陽剛”重要。
是以時至今日,他筆下的許三多、袁朗、史今等等男性,依舊是很多妹子的理想型。
不僅女生喜歡,男生們也很欣賞。
在一些人看來,陽剛的對立面就是“娘炮”。
是很多男性最害怕聽到的評價。
說來也好笑,哥确實沒想到,都2021年了,“娘炮”一詞還能堂而皇之地出現在熱搜上。
甚至成為了能和“逾越法律底線”“悖離公序良俗”并列的罪狀。
畢竟早在2017年,就有主流媒體蓋章這個詞屬于性别歧視。
很好了解,憑什麼誇一個男人就是“爺們兒”,罵一個人就說他“娘炮”呢?
婦女能頂半邊天,“娘們兒”不比“爺們兒”差。
舉個最近的例子,從第24屆漢城奧運會,到今年東京奧運會,中國姑娘獲得的金牌一直多于男同胞,甚至東京這屆的金牌數快占到總數的三分之二。
希望正常的男同胞們别着急上火,這些諷刺顯然是說給那些觀念老舊男人的。
雖然為“娘炮”“男子氣概”發聲的大多是妹子,但大家也能感覺到,絕對的男權凝視下,這些刻闆印象傷害更多的往往是男人。
為了追求所謂的陽剛之氣,我們已經付出太多了。
新京報往年的一場街頭采訪今天也被翻了出來。
哥覺着還是很能代表正常男性的觀點,有必要跟大夥兒分享下。
一位榮民說,部隊裡也有性格比較軟的戰友,但在出火場的時候,他從沒有耽誤過本職任務,性格并不影響工作。
一位出家人說,“娘”應該是受人尊重的,外表溫和并不代表内心軟弱。
還有一位國企員工說出了哥的心聲。
我也不愛看那些小鮮肉男愛豆,但人家也沒影響我啥,隻要不違法犯罪,我哪裡來的立場去指手畫腳呢?
與其讨論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現象,不如想想,如何防止社會對男性的刻闆印象帶來的網絡暴力和校園暴力。
哥已經看過好幾個因為舉止溫和而被同學霸淩、被家人嫌棄的新聞了。
溫柔善良和勇敢有擔當并不沖突,各種美好品質也不是按照性别劃分的。
是以,少來那套男的應該怎樣、女的應該怎樣。
多嘴的人,管好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