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狂蠅蛆病是由羊狂蠅的幼蟲寄生于羊的鼻腔及其附近的腔窦中引起的疾病。有的地方也稱為“腦蛆”。
一、病原形态
成蟲比家蠅大,長 10-12毫米。頭大呈半圓形,黃棕色,基部膨大、光滑。胸部黃棕色并有黑色縱紋。
本蟲在北方較冷地區每年僅繁殖一代,而在溫暖地區,每年可繁殖兩代。此外,綿羊的感染率比山羊高。
二、症狀
成蟲在侵襲羊群産幼蟲時,羊隻不安,互相擁擠,頻頻搖頭、噴鼻,或以鼻孔抵于地,或以頭部埋于另一隻羊的腹下或腿間。鼻腔流出漿液性或膿性鼻液,鼻液在鼻孔周圍幹涸,形成鼻痂,緻鼻孔堵塞、呼吸困難。患羊表現為打噴嚏、搖頭。
三、治療
1、伊維菌素針劑皮下注射
2、3%的來蘇爾溶液噴洗鼻腔,兩側鼻孔各噴藥液30ml
3、3%敵百蟲溶液兩側鼻腔噴藥液,每側10ml左右。
4、用敵敵畏按1毫升0.5立方米,放在燒熱的鐵皮上,熏蒸。
四、預防
1、定期打掃衛生,圈舍消毒,清理圈舍圍欄及周圍牆角存在的蛆蛹。
2、加強糞便管理,每天清掃圈舍,糞便集中發酵。
3、春夏季節及時驅殺蚊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