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喜歡玩國産單機遊戲的玩家來說,《仙劍奇俠傳》系列和《古劍奇譚》系列可以算是出過佳作的名系列,他們都以國風仙俠為背景,上演了感人的故事,建構起了龐大又充滿細節的奇幻世界。

可惜這兩個系列的核心團隊,都在四代左右遭遇了重大打擊。仙劍系列從仙劍五開始,就已經失去了前幾代在國産單機中打下了領先地位,先前設立過項目的《仙劍奇俠傳7》沒有太多音訊,古劍系列更是不知還是否有未來可期。聯系古劍系列正是由原仙劍系列的部分員工制作的,可以說是二次打擊。
仙劍系列為何亡于四代
在早期國産單機遊戲數量和種類并不多的情況下,1995年《仙劍奇俠傳1》的問世,可以說給玩家們帶來了極大的震撼。無論是傳統的仙俠背景,李逍遙、趙靈兒和林月如三人之間的糾葛,反派拜月教主的塑造和理念,還是豐富的遊戲技能、有趣的道具和難倒人的迷宮,都彰顯了這款遊戲作為系列首作的獨特性和很高的完成度。
由《仙劍奇俠傳1》改編的電視劇,至今也是仙俠劇中難以超越的存在,從側面印證了遊戲的成功和影響力。雖然在這之後的二代,并沒有達到人們的預期,但是《仙劍奇俠傳3》又将系列的水準拉了回來,四代則是不錯的延續。
在看似輝煌的表象下,其實制作組一直面臨着比較大的壓力。開始的制作團隊叫"狂徒小組",最多的時候有17人。其中謝崇輝負責劇情和詩詞,兼職一些人物頭像和繪制,姚壯憲則是企劃的提出者。據說趙靈兒是姚壯憲塑造的人物,而林月如是謝崇輝的手筆。2000年,工長君加入了狂徒小組。
在仙劍2發售之前,仙劍系列的制作公司大宇建立了由姚壯憲負責的上海軟星,謝崇輝繼續負責《仙劍2》和《新仙劍》。第一個轉折點出現在2002年,姚壯憲和謝崇輝在《新仙劍》的制作上有了著名的"靈月之争",到底要不要讓趙靈兒的魂和林月如的身體合為一體,他們沒有達成共識。
後來謝崇輝離開了公司,《仙劍2》交給另個小組制作。而《仙劍3》和《仙劍4》,則是由被派往上海軟星的工長君完成。但是因為姚壯憲回了總公司,上海軟星的自由度就被限制了,并且開發經費也出現了問題。
《仙劍3》首發銷量50萬套,總共掙了6000多萬,但是能到員工手裡的并不多,而且做遊戲還需要錢。後來他們隻能繼續虧本開發,在陸續做完《仙劍3》外傳和《仙劍4》後,上海軟星制作組終于支撐不住,選擇了解散。
比較好的一面是,他們至少是完成了《仙劍3》到《仙劍4》的制作,這兩作也十分經典。在大衆層面來說《仙劍3》的認知度可能更高,不過在玩家眼中究竟哪一作是最好的,恐怕也很難分出個勝負。
不過"仙四之後再無仙劍",卻是很多老仙劍迷比較認同的說法。這并不是說後面的幾作不好,而是熟悉的制作風格改變了,而且後幾作對比前輩确實會有些不足。當然上海軟星制作組的解散并不是旅程的終點,工長君帶着一部分原上海軟星員工,成立了燭龍。而上海軟星轉向了手遊方向。
古劍奇譚系列的成功和意外離去
《古劍奇譚》系列的核心創作團隊,既然是從上海軟星而來,他們的作品也理所當然地選擇了同樣的仙俠内容。《古劍奇譚1》的背景取材自《山海經》,劇情也是由《仙劍4》的主筆邵芸執筆。
在這一作中,刻畫了沉迷堅毅的少年百裡屠蘇與善良的少女風晴雪,還有活潑的香菱等角色。而在反派方面的設定也十分有趣,歐陽少恭君子的表象,實為太子長琴二魂三魄的身份,以及他最後的選擇,都讓人感覺到複雜的人物性格。
除了劇情優秀外,畫面和音樂也有所進步,遊戲采用了gamebryo引擎和國風配樂,使得遊戲比起過去的仙劍系列,擁有了更深關于"重生"和"命運"的探讨,更精美的世界和出自金牌配樂人駱集益的配樂。這些元素集合,拿到近80萬的銷量也是理所當然的。這已經能媲美當初《仙劍1》的成績。
到了第二代,《古劍奇譚》一改回合制的傳統方式,進入了名為即時制的半回合制階段,同樣銷量可觀,但比不上第一代且口碑下滑。面對單機市場的壓力,燭龍決定在制作《古劍3》的同時,開發《古劍ol》作為填補,而工長君選擇了離職。
《古劍奇譚3》是一步步鋪墊的結果,銷量累計也已超過百萬。到了這一作遊戲系列已經完成蛻變,正式走向即時制,戰鬥更加暢快。不僅是戰鬥系統,人物的模組化、一如既往穩定的劇情水準和一些小遊戲,都給予了這個遊戲豐富的内容。很多玩家都把它看作國産遊戲走向3a的第一步,并熱烈期盼着第四代的到來。
可惜還沒有等待第四代發售的消息,古劍迷們先迎來了一個驚天噩耗,那就是《古劍奇譚3》的核心主創集體離職,其中包括主程式劉海,企劃某樹(邵芸),美術總監胃妖。
其中的原因還是得從銷量上找,首發兩個月内,第三代的銷量60萬左右,核心美術地瓜離職,接着進入常态打折期。破百萬是今年7月的事,嘉年華的古劍三十周年紀念版,1.5萬僅賣出三分之一左右。
再深挖會發現,跟仙劍在《仙劍3》就已經出現問題一樣,古劍二代到三代之間也早就顯示出了很多問題。從二代發售到三代立項,中間隔了10個月左右的時間,三代可以說是一種創新的孤立冒險,甚至跟隔壁一起開發的《古劍ol》都沒有太多技術交流,銷量應該隻是最後一根稻草。
有趣的一則消息是,在他們集體離職後不久,騰訊關聯公司入股燭龍,控股20%。這意味着資金的注入,也引起了一些玩家的擔心。或許古劍系列還會再出新作,也或許會專注于網遊的營運。但不管怎麼說,玩家們熟悉的那個《古劍奇譚》已經不複當初了。
根結與未來
說到兩個單機系列,連續因為外部因素遭到重創的"魔咒"的根本原因,或許是個單機玩家都能說出一二,總的來說傳統3d單機遊戲,确實已經有着不小的問題。從故事到遊戲内容再到閱聽人,都值得重新考量。哪怕是出年貨《刺客信條》的育碧,都還在每代上搞點事情。
國産單機當然不會止步于此,但是廠商和玩家,都需要一個另外的契機,來找到彼此适合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