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段親密關系,為何一定要有親密的稱呼?

作者:山外有人L

文章有點長,這個問題不是那麼好解釋清楚,為了盡量解釋清楚,便于了解,是以花費了較大的篇幅。讀完大概需要7分鐘[可愛]

正文:

我們說到楊梅,人們很快就會下意識的分泌唾液,這是一種條件反射的行為。

好了,那麼我們對親密關系的稱呼其實也會有類似的效果,比如夫妻之間“老公/老婆”“夫人/先生”“寶”之類的僅僅對“你”才有的稱呼(當然還可以是其他),當人們聽到這種稱呼的時候,大腦往往會分泌某種激素,讓人變得心情愉悅。這種愉悅感有助于親密關系的維護甚至進一步升華。

因為親密稱呼不僅差別于他人,而且在你稱呼對方的那一刻有助于加深你不斷的提醒自己,暗示自己,她是我的某某某。

比如因為她是我的女朋友,是以我應該對她好,應該關心她,體諒她;即便她偶爾的小脾氣,偶爾的作,因為她是我的女朋友,是以我應該包容她、在乎她。這麼一來,沖突就少了,而且因為你的包容體諒,她也會在生活中報之以瓊瑤,這有助于你們彼此的關系更進一步。

但是當你們沒有這種親密關系的稱呼時,以上的一些諸如血清素,多巴胺等“激勵激素”的獎勵,心理暗示都不存在,不僅少了因激素獎勵帶來的愉悅感,甚至會覺得很無趣,沒什麼意思。在遇到沖突時也可能不會有那麼強的帶入感,不會有意識的對對方更包容,更體諒。沖突容易激化。

無論男孩女孩,如果想經營一段親密關系的前提是不要明确拒絕别人,你可能是因為“高尚”“矜持”之類的思想觀念,而非真的不喜歡或者讨厭對方令你下意識的拒絕了對方。但是行為上就已經為這段感情埋下了隐患的種子。除非你真的不喜歡對方,否則,這段關系在你一次次拒絕的那時候起,就基本告終了。因為對方再也不便跟你暧昧,再也不好跟你玩欲情故縱了。而愛情這種虛無缥缈的東西實際上就是那種暧昧不清,欲情故縱之類的方式産生的(是以渣男渣女為何容易吸引異性的青睐,因為她們深谙此道)。

而一個懂事的人,一個不願意強人所難的人因為你的一再拒絕,便再也不好跟你提“合理”又“無理”的要求了。

因為不同的關系,對相同的要求存在“合理”與“無理”的差別。

比如,夫妻之間,你要求對方不跟别人暧昧這是非常合理的,既宣告了主權也明确了對你的在乎,這種要求就很合理,而且反而可能讓對方了解到你對她的在乎而令這段關系變得更為密切。

而朋友之間(暧昧期但未确認關系),你要求對方不跟别人暧昧這是不合理的,面對對方跟别人的暧昧,越是懂事的人越是會反問自己,自己有什麼資格要求她不跟别人暧昧呢,自己跟她什麼關系,憑什麼阻礙她的自由?自己跟她什麼關系,憑什麼不斷的找她聊天,畢竟她一再的拒絕了自己。自己不斷的分享日常與趣聞對她會不會是一種打擾。憑什麼,憑什麼,憑什麼?很多很多的“憑什麼”?

所有的苦痛與委屈都自己往肚裡咽。自己其實是很氣的,但是這種氣不會撒到對方身上而是自己身上,如果對方依然跟别人暧昧不清,那麼自己就會因為這種不斷的将氣撒到自己身上而變得痛苦不堪,為了避免這種痛苦,他又不可能叫停對方跟别人的暧昧(因為關系沒确定,沒有合理的身份叫停)。那麼隻有自己斷舍離。

而對方呢,可能個性使然,壓根就沒有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妥,也可能是一種試探,“我跟别人暧昧他居然不聞不問,都不吃醋,一定是不在乎我不愛我”,多來幾次,就更加确信了自己的“偏見”。于是雙方誤會産生。或者忍無可忍一頓争吵之後不歡而散,或者在互不問候的沉默中漸行漸遠…

好,我們尋其源,回到導緻這種後果的起源。那就是因為對方的“高尚”“矜持”一次次的拒絕。一次次的不允許确認關系。

而當你不斷拒絕關系的确認,那麼這種親密稱呼便沒有合理的身份,渣男渣女當然無所謂,什麼“寶,老公/老婆”張口就來。但是對于那些對一段關系非常慎重且很在意的人而言,師出無名,便很難做出不符合身份的稱呼。

錯誤的認知會指導錯誤的行為,錯誤的行為會導緻事與願違的結果。

是以請再看一遍我們的标題。

題外話:

我也終于明白,為何那些關系很好的伴侶之間總是喜歡用親密關系稱呼對方。其實不是因為關系好而親密稱呼,而是因為原本就不錯的關系輔以親密稱呼又增強了心理暗示,加深了這種羁絆。是以關系愈發得以穩固長久。

是以對于現實的指導意義就是:

對表白者而言,表白不能過早,以免激發對方在對你不夠了解的情況下做出下意識的拒絕行為。

對于被表白者,也不是說很快就接納對方的表白,畢竟需要時間考慮觀察,這是應該的。但是切忌明确的拒絕,也切忌不要若即若離、老拖着懸而不決。除非你真的讨厭對方,除非你隻是想将其當個備胎。

感情需要經營,婚姻更需要經營。任憑直覺或者自己的喜惡行事,無論是婚姻也好,人際關系也好均無法經營好。

人類的感情是有缺陷的,可能這種下意識的行為,下意識的表現方式很适合動物性時代。但是時移世易,人類發展出了文明時代,而且我們所處的時代更是長達70年的和平發展。大環境已經變了,這種下意識的行為便變得不再适合目前的人文需求。是以需要有意識的去糾正這種偏差,讓自己更适應時代的需求、适應一段長遠且親密關系的需求。

沒有什麼是無可取代的(這是人性天生的缺陷所緻),除非你将其擺在一個無可取代的位置,給他一個無可取代的身份(這是理性行為對這種缺陷的糾偏)。

是以确定關系不僅僅是種形式主義,更是一種實用主義,一種宣誓,一種責任,一種所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