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世衛組織将夜班列為緻癌因素,人類失去黑夜等于透支生命?

作者:上官文露讀書會

/ part 01

「比起黑暗,光明更有可怕之處」

近日看到這樣一則新聞,湖南長沙一個7歲女孩因常年開着小夜燈睡覺,結果導緻乳房出現過早發育現象。實際上,小夜燈的危害早就已是常識,它會減少兒童腦垂體激素和褪黑素的分泌,進而影響身體的生長和睡眠品質,并促使其性早熟。

此外,小夜燈的光線對于孩子眼球的發育同樣有着明顯的抑制作用。

就在不久前,世界權威醫學期刊《癌症》也在提醒公衆:夜間光線太強或将增加罹患甲狀腺癌的幾率,尤其是對女性而言;這些常見的夜間光源包括夜燈、手機、平闆電腦,以及室外的路燈和車燈,等等。

這不禁讓我想起保羅·波嘉德的那本書《黑夜的終結》。該書始終在強調的一個主題就是我們的黑夜正在遭遇喪失的風險,如今它已然變得愈發的明亮。是的,“讓城市亮起來”,這曾一度就是我們市政建設的一個響亮口号。于是,五顔六色的燈光放逐了黑夜,徹夜的照明隻為美麗和征服而存在。

我們輕而易舉地就成功驅除了黑夜,但是我們卻不知道自己同時失去的還有什麼。保羅·波嘉德告訴我們:“夜晚自然而然的黑暗對人體的健康、對大自然健全的生态環境都是無價之寶,一旦失去自然的黑暗環境,将對所有生物造成傷害,這種說法有些是我們長久以來就知道的,有些則是我們現在才開始需要了解的。”這也就是說,失去了黑夜即意味着失去了我們的健康。我們敏感于空氣污染,敏感于噪音污染,卻能麻木于光的污染。

世衛組織将夜班列為緻癌因素,人類失去黑夜等于透支生命?

顯然,我們已經遺忘了燈火的目的:“最早的燈火隻是為了讓人看清路上有什麼,絕不是為了将夜晚徹底照亮。”曾經,我們幾乎家家都有一個手電筒,那是清貧時代必備的基本家用電器。而今,我們已不再怎麼需要它,各式各樣的路燈已将黑夜照耀得足夠明亮。那些光芒甚至闖入到了我們的室内。過去文學作品裡常用來形容黑夜的“伸手不見五指”,對于今天的我們已是難以想象的情形。

我們都很清楚,那過于充足的光線不僅僅是為了妝扮夜晚,也有基于安全的考量。對某些人,特别是對女性來說,黑暗本身充滿了不确定性,這不确定性裡可能潛伏着種種不安全的因素,其中最為人們所擔憂的便是犯罪。毫無疑問,充足的夜間照明更能給人以安全感。

然而,澳洲天文學家巴瑞·克拉克卻在2002年根據多篇相關課題研究報告得出結論說:“并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路燈能夠抑制犯罪,倒是有充分的證據顯示黑暗能夠抑制犯罪。”盡管這樣的異議是以大量事實作為依據的,不過争論仍舊在所難免,因為巴瑞·克拉克所提供的結論到底無法從根本上消除人們之于暗夜的恐懼。

/ part 02

「為了美,我願意永遠屬于夜晚」

我想,問題的症結還在于黑夜和照明的二進制對立。我們不能不要路燈,卻也不能是以就要消滅黑夜。還是保羅·波嘉德說得在理:“适度的照明能讓我們更安全,但真正的安全則來自于對周遭環境保持的警覺,而不是以人類害怕黑暗的本能為借口,沒頭沒腦地把夜晚弄得越來亮。”

況且,黑夜本身也并不等同于恐懼,我始終清晰記得我的女兒在10歲那年寫過的一篇作文,題目叫做《夜晚的大海真美》:

每當暑假來臨,我都會跟爸爸媽媽到威海度假。有一天夜裡,我在床上老是睡不着,就悄悄跑下來看海。夜晚的大海在夜空下微微蕩起波紋,好看得很。大海上面那明亮的星星,倒映在大海上,海風輕輕地吹動着它們,岸邊的一兩隻小船在大海的襯托下顯得格外精神,海邊的幾塊礁石也變得光彩奪目,大海在星空的照射下顯得如詩如畫。

我輕輕推開門把手,一般清新的空氣撲鼻而來,這使我忘記了昨日的煩惱,從一個内心的黑暗世界走到了新的世界,溫柔的海風吹拂着我的頭發,使我明白了世界不光有黑白,還有彩色。大海時不時地拍打着礁石,使我明白了要自信堅強,永不退縮。

星空下的大海潔白如玉,内涵豐富,就像看也看不完的畫卷,讀也讀不完的詩篇。漸漸地,大海的濤聲就像搖籃曲一樣,使我又爬回床上,輕輕地合上眼,進入夢鄉。

夜晚的大海可真是多姿多彩啊!

世衛組織将夜班列為緻癌因素,人類失去黑夜等于透支生命?

你看,對于一個10歲的女孩來說,黑夜帶給她的并非本能的恐懼,而是白日不能贈予她的别樣美麗,以及那些在白日根本無暇顧及的心情。

在我的孩提時代,為了節省,我們的房間裡隻能有一盞15瓦的白熾燈。不見燈火通明,唯有影影憧憧,仿佛燭光一般微弱缥缈。這片昏黃不為觀賞,純粹就是我們必須珍惜的照明。飯後,總是要盡早熄掉它,随即坐在窗台仰望星空,那是一天裡最令我們激動人心的時刻。我就是從那時起,認識到夜晚一定是比白晝更為豐富的。是以,我遲遲不肯睡去,不忍同那個連接配接着遐想和永恒的神秘世界告别。似乎,夜晚比白晝更能使我感到親切,而且它有着比白晝更加無限的襟懷。

後來,讀到谷崎潤一郎的《陰翳禮贊》,他所贊美的陰翳無數次将我帶回孩提時代的那些個夜晚:“美,不存在于物體之中,而存在于物與物産生的陰翳的波紋和明暗之中。夜明珠置于暗處方能放出光彩,寶石曝露于陽光之下則魅力盡失。離開陰翳的作用,也就沒有美。”是的,為了美,我願意永遠屬于夜晚,把自己全部托付給傾聽,托付給浪漫主義者的憂思。

多年以後,在《我的夜》一文中,我這樣寫道:“我屬于黑夜,黑夜同樣屬于我。我始終把自己看成大地孤獨的守夜人,因為這個時代的黑夜時刻面臨着被盜走的威脅。唉,這個時代的人們實在是太偏愛白晝、太偏愛行動了。”我看到,我所摯愛的夜晚正在被消費主義的強光樂觀地驅趕着、侵占着,變得一絲不挂,羞愧難當。這樣赤裸的夜讓我深感痛心,我無法原諒自己的愛莫能助,隻好閉上罪孽的眼睛。

/ part 03

「傷害黑夜就是傷害人類自己」

此刻,我還不知,其實早在1928年,亨利·貝斯頓便已開始借其《遙遠的房屋》一書呼籲夜晚的危機了,他說:“我們奇妙的人類文明已經與自然界諸多方面相脫節,其中徹底失去聯系的莫過于大自然之夜。聚集在洞口篝火周圍的原始人并不懼怕黑夜;他們怕的是黑夜賦予其他動物的力量及能量;我們這些機器時代的人,雖然借助燈光消除了對黑夜的恐懼,但随之消失的還有對夜色的欣賞。由于燈光越來越多,我們把夜晚的神聖與美麗驅逐到森林與大海;在小小的村落,黃昏的路口,我們再也看不見那種神聖與美麗。”

結果遠不止于此,保羅·波嘉德還警醒道:“自從人工照明劃破已有數十億年曆史的黑暗夜空後,有些物種突然發現自己被掠食的風險大增,掠食者現在可以輕而易舉發現獵物的身影了。”我一直懷念和迷戀的童年的螢火蟲,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絕迹在了我成年後的生活裡。同時絕迹的還有夜晚的阒寂,以及阒寂奉獻給我們的隻有在夜晚才會到來的萬籁。

對了,除卻聲息,又有氣味。保羅·波嘉德說:“氣味也是一樣的道理,夜晚的氣味尤其豐富。白天溫暖的熱空氣會帶走地表的氣味,等夜晚溫度變低、風勢較和緩的時候,地表會散發出各種氣味,讓聞得到的生物擷取相關資訊。”既然我們破壞了黑夜,這些豐富的氣味勢必亦将随之消失。

世衛組織将夜班列為緻癌因素,人類失去黑夜等于透支生命?

大自然造就了我們,我們對大自然的傷害亦即是對自身的傷害。正如我們用明豔的燈光傷害着黑夜,實際上就是在傷害着我們自己:“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注意到,很多症狀都與夜班的生活形态有關,而這些疾病的源頭,很有可能都是因為我們用人工照明颠覆了人類與夜晚經年累月的互動關系而來。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署已經把夜晚列為緻癌因素之一,也有研究人員正在探索夜班與糖尿病、肥胖症、心血管疾病等健康問題的關聯性。更嚴重的問題是,幾乎所有發達國家的居民都已經無法避免夜晚電燈所造成的潛在影響了。”

經常有醫生警告人們熬夜的危害,但他們所注意到的往往僅是睡眠不足之于身體的影響,卻嚴重忽略了燈光對健康造成的隐性摧毀。理查德·史蒂文斯在1987年發表了第一篇探讨照明與癌症關系的論文,他在文中指出:“當我們在夜晚越來越頻繁地使用電燈,白天和夜晚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可能是以造成乳腺癌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常見,在發達國家患病風險越來越高的結果。”不過,這樣的傷害并不僅限于女性,其他研究人員還發現,夜間照明同男性罹患前列腺癌的幾率完全成正比例關系。

令人焦慮的不隻是城市的夜晚,而今,就連北極那地球上最漫長、最純淨、最安甯的夜晚,也同樣在面臨着威脅。基于全球氣候變暖的因素,北極大氣層會将地面反射的陽光再反射回去,進而導緻北極的夜空也正在“黯然失色”。

2021.10.22

北京格爾齋

【本期話題】你懼怕黑夜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