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指揮官決策失誤?美軍造價30億美元的核潛艇是如何在南海“撞山”的?

作者:上觀新聞

在美軍核潛艇撞擊事故發生一個多月後,盡管美方仍沒說清原委,但似乎準備草草收場了。11月4日,總部位于日本的美軍第七艦隊宣布,“康涅狄格”号三名最高指揮人員遭解職。根據第七艦隊官網的簡短聲明,艦隊司令托馬斯對他們“失去信心”,并認為這一事故原本可以避免。

美國輿論對于最新聲明不甚滿意。有評論稱,除了找人“背鍋”,美軍高層仍有一些重大問題需要回答:一艘價值30億美元的潛艇是如何撞上海底山脈的?它當時在幹什麼?為何軍方稱事故可以避免?

本可避免

美國海軍目前擁有68艘現役核動力潛艇,分為三種類型——彈道飛彈潛艇、巡航飛彈潛艇、快速攻擊潛艇,各司其職。彈道飛彈潛艇是“三位一體”核力量的海上組成部分;巡航飛彈潛艇主要展示非核武力;快速攻擊潛艇用于追擊敵艦、水下偵察等,可搭載多任務平台。

事件主角海狼級“康涅狄格”号屬于快速攻擊潛艇,為美軍三艘現役海狼級核潛艇之一。它是美國最先進、最具戰力的潛艇之一,造價約30億美元,1998年服役,身長約107米,配備140名船員以及最新電子裝置,水下時速可達46公裡,幾乎與美軍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一樣快,被稱為潛艇中的“豪華跑車”。

10月2日,“康涅狄格”号在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執行任務時撞上海底山脈,造成多名船員受傷,潛艇被迫浮出水面繼續航行。美軍直到5天後才确認消息,至今沒有說明事故細節。

11月4日,第七艦隊司令托馬斯根據此前收到的調查結論,解除了“康涅狄格”号艦長阿吉拉尼、副艦長卡辛、首席聲呐技術員羅傑斯3人職務。托馬斯暗示,事故本可避免,如果上司層能“正确判斷、審慎決策、遵從航行計劃規程、觀察團隊運作以及風險管理”。

輿論認為,美軍最新聲明仍很籠統,将事故歸咎于決策失誤,但對于人們最想知道的細節——潛艇傷情、任務性質、事發地點等,均未給出明确說法。

超速行駛

一艘價值30億美元、裝備先進、極具戰力的海狼級潛艇,究竟怎麼會撞上海底山脈?美國媒體正在尋找答案。

綜合輿論和海軍專家的觀點,大緻有幾條線索可循。

其一,潛伏海底困難叢生。水面艦艇可依靠全球定位衛星,為水兵提供非常準确的位置。但在深海,gps系統是不可用的。潛艇上隻能使用羅盤和海圖。繪制精确的海底圖表既昂貴又耗時,實際上多達80%的海底沒有被繪制出來。這就像在黑暗中開車,對眼前的突發狀況一無所知。

其二,事發海域地形崎岖、多山、低淺。盡管美軍沒有給出官方确認,但國防部官員已将本次事故定位在南海。幾個世紀以來,這片海域一直在海圖上被标記為危險地帶,可通行的航道相對較少,有些區域甚至隻有150米至180米深,必須依賴于海圖的準确性。

盡管潛艇擁有主動聲呐,但為了保持隐身能力,它們往往依賴于被動聲呐。後者通過接收水中目标發出的輻射噪聲來擷取參數,準确度受到限制,海底山脈則讓情況更為複雜。

其三,時刻需要謹慎行動。美軍官員稱,事故發生時,潛艇正通過南海某一區域,但沒有盡可能地謹慎行動,在海圖顯示并不明确的區域,其航行速度超出應有的速度。

這讓人回想起2005年1月美軍洛杉矶級核潛艇“舊金山”号的前車之鑒。當時,潛艇在關島以南地區撞上海底山脈,造成1人死亡、97人受傷。最終調查結論是,“舊金山”号在約160米深的海底以最大速度行駛。盡管當時使用的海圖上沒有标出這一位置的“海山”,但如果指揮官和觀察團隊遵守必要程式,采取謹慎措施,很可能可以避免事故發生,至少可以降低傷亡程度。

危險行動

目前,美軍太平洋潛艇部隊的獨立調查仍在進行中。事故潛艇仍在關島停留,未來将送往位于華盛頓的布雷默頓海軍基地進行維修。五角大樓尚未公布它将停工多久。

有美國軍方人士擔心,這次事故讓美國海軍失去了一件關鍵的水下作戰工具,“康涅狄格”号可能在未來幾年都無法服役。

這會對美軍的海上行動造成怎樣的影響?

有分析指出,三艘海狼級潛艇一直被認為是美國重要的情報收集資産,特别是在淺水環境中。它們的任務包括監視、情報收集、特種作戰、巡航飛彈打擊、水雷戰、反潛和反水面艦艇戰。考慮到南海的特殊情況,“康涅狄格”号在目前環境下的重點任務可能是情報收集。

“美國潛艇的間諜活動曆史悠久。”美國“商業内幕”網站直言,美軍不太可能透露“康涅狄格”号的任務性質,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曾多次參與美軍戰略偵察活動。這次事故隻是這支“沉默艦隊”在敏感水域進行危險行動的案例之一。大國競争時代,美國潛艇執行秘密任務的價值愈發凸顯。美國及其盟友希望通過多種方式監控對手,并将情報源源不斷地向上傳輸。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11月2日再次敦促美方詳細說明事故細節,充分回應地區國家的關切疑慮。“關鍵是要停止派軍艦軍機四處滋事挑釁、炫耀武力,停止損害别國主權安全的行徑。否則此類事故恐怕不會更少、隻會更多。”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欄目主編:楊立群 文字編輯:楊立群 題圖來源:ic photo 資料圖 圖檔編輯:項建英

來源:作者:安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