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清朝,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屢戰屢敗,割地賠款的屈辱形象,但是近代以來,清政府在抵禦外敵的作戰中,也并非全是失敗,也有極少數的幾次勝利,而第二次大沽口之戰便是其中之一。
這一戰是晚清時期罕見的軍事勝利,在當時引發了極大的轟動,令國人十分振奮。但是這一次勝利就如昙花一現,在随後的第三次大沽口之戰中,清軍再次遭遇了失敗。撥開曆史的迷霧,就讓我們來探究第二次大沽口之戰中,清軍是如何取得這輝煌的一戰的!

1858年,正值第二次鴉片戰争時期,清政府和英法兩國在天津簽訂了《天津條約》,這一條約的簽訂是在英法兩國的大炮威逼下進行的,這讓當時的清朝皇帝十分不滿。于是在簽訂條約之後,清政府就開始着手加強海防建設,還恢複了直隸海口水師的編制,在大沽口防線駐紮兵力4000餘人。并且清政府還在天津府以及沿海各縣招募了5萬餘名兵勇,一時間海防力量大大增強。
除了增設海防兵力之外,清政府在大沽口重新修建了炮台,比較第一次大沽口之戰時,增加了許多重量級大炮。并且,清政府還為大沽口守軍配備了當時較為先進的火槍,還制定了相應的獎懲措施,鼓勵士兵苦練槍炮使用技巧。
最終在清政府的重視下,一支擁有充足兵力、強大火力支援以及高昂訓練熱情的大沽口守軍就成型了。
反觀英法兩國,因為在第一次大沽口之戰中,英法聯軍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他們便驕傲自滿起來,以為清軍還是像之前一樣不堪一擊。這輕敵的心态,為他們接下來的慘敗埋下了伏筆。
轉眼來到了1859年6月,英國和法國再度聯合起來,以要到北京和清政府交換條約文本為借口,率領各式艦艇20餘艘,聯軍2000餘人開到了大沽口外。
當時的清政府告訴英法兩國特使,可以到北京進行換約,但是不可以把這些戰艦開進大沽口,也不可以率領這麼多軍隊登岸,隻能帶少數随員到北京。但這一合理的要求遭到了英法兩國的拒絕,英國公使還執意要求讓這些軍艦進入大沽口,揚言通過白河,直接開到北京附近,武裝護送特使進京。企圖憑借堅船利炮,再次強闖大沽口。
但讓英法聯軍沒有想到的是,這時的清軍已經不是1年多以前的清軍了。這會兒,清軍不僅僅在大沽口增設了炮台,還對守軍進行了嚴格的訓練。并且在兵力上,清政府在大沽口駐紮着4000人,這也是兩倍于英法聯軍。
在面對英法兩國的無理要求時,負責督辦海防要務的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很有底氣地表示了堅決的反對。在遭到僧格林沁的拒絕之後,英法兩國馬上暴露出了本來的真面目,準備通過武力來奪取白河的航行權,強行将軍艦開進大沽口。
1859年6月25日拂曉時分,在經過了多日試探之後,英法聯軍統帥賀布率領12艘軍艦向大沽口開進,企圖通過軍艦的強大火力,掩護英法聯軍登陸奪取炮台。而
在英法聯軍進行清除水中障礙物的活動時,駐紮在大沽口的清軍卻一直隐忍不發,等到英法聯軍靠近炮台之時,才突然發動了進攻,一時間所有炮台宣洩出猛烈的炮火,英法聯軍瞬間損失慘重。并且在随後英法聯軍的登陸作戰中,清軍也進行了猛烈的反擊。
在這一戰中,清軍守将史榮椿、龍汝元身先士卒,先後戰死,激勵清軍奮勇殺敵。而且在戰鬥過程中,有很多附近的鄉親紛紛向守軍運送糧食物資,用實際行動支援清軍的軍事行動,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士氣。守軍們的英勇作戰和百姓們的強烈支援提高了清軍的戰鬥實力。最終,大沽口的清軍戰勝了擁有堅船利炮的英法聯軍,以微乎其微的損傷将英法聯軍擊退,赢得了戰鬥的最後勝利,英法聯軍不得不倉皇撤退。
這一戰,英法聯軍死傷463人、損失艦艇10艘,而清軍卻僅僅傷亡32人,大沽口炮台也未受到太大損壞。面對裹挾着更強武器的英法聯軍,清軍取得如此戰績,無疑是一次巨大的勝利。
回顧這次輝煌的大沽口之戰,清軍之是以能取得這麼大的勝利,最重要的一點是這次戰鬥的指揮官——僧格林沁的正确指揮。
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戰前,僧格林沁就積極備戰,為這一場戰鬥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在戰鬥過程中,僧格林沁沉穩應對,正确地運用戰術,等英法聯軍的艦艇開進大沽口炮台的有效供給範圍後才下令開炮,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了大沽口炮台的作用。
而且大沽口的守軍和炮台,都是在僧格林沁的大力推動下,最終才得以落實。僧格林沁在平常訓練士兵的過程中,很注意激勵士兵的訓練熱情,對熟練掌握槍炮使用技能的士兵進行獎賞。正是由于僧格林沁的這些舉措,讓清軍可以充分地發揮出大沽口炮台的強大火力,将英法聯軍打了個落花流水。
而在這一階段,正值英法兩國都陷入了殖民地戰争之中,英國軍隊被牽制在印度,而法國部隊則在忙着侵略安南。是以,此時的英法兩國也根本拿不出多餘的兵力出來攻打中國。但是即使是這樣,英法聯軍的統帥依然驕傲自滿地要求将軍艦開進大沽口,在遭到拒絕之後,還試圖強行闖入。最終英法聯軍也因為他們的驕狂自大,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一支部隊,最重要的不是軍隊數量,也不是武器裝備,而是英勇作戰的信念。曆史上,以弱勝強的戰例有很多,其中很關鍵的原因就是看一支部隊的士氣如何。在大沽口之戰中,清軍進行的是一場反侵略的戰争,是在保衛自己的國家,保衛自己的人民,是以在這場戰争中,清軍作戰的英勇程度是遠勝于英法聯軍的。
在第一次大沽口之戰後,清政府開始重視海防,讓大沽口的海防力量比第一次大沽口之戰要強大很多。而僧格林沁在這一次戰鬥中的正确指揮以及清軍将士們的奮勇殺敵,都讓清軍的戰鬥實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再加上清軍還占有絕對優勢的兵力,這才造就了這麼一場巨大的勝利。
這場戰争的勝利一掃1840年以來的屈辱,也讓英法等列強清楚地認識到,中國擁有足夠強大的實力和潛力,冒進地侵略中國,必定會付出巨大的代價。隻可惜,這場戰役的勝利畢竟隻是昙花一現的巧勝,落後的晚清軍隊,始終難以在曆史洪流中挽救這個末代王朝于危局。要想保證真正的勝利果實,唯有“國強”方能實作。
文/樂宇
參考資料:《試析1859年大沽口保衛戰勝利的原因》,陳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