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繪是門古老的科學,在中國源遠流長 ,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就有關于測繪的描述。即日起,浙江測繪與地理資訊科技博物館開辟專題,以朝代為機關梳理中國古代測繪的發展脈絡,讓我們一起拂去曆史的塵埃,在浩瀚的曆史星河中撷取測繪智慧的漣漪。
裴秀(224年-271年4月3日),字季彥。河東郡聞喜縣(今山西省聞喜縣)人。魏晉時期名臣、地圖學家,東漢尚書令裴茂之孫、曹魏光祿大夫裴潛之子。

少時出身名門,聰敏有德;青年佐君治國,位列三司;中年誤服冷酒,驟然早逝。對于裴秀,人們更多的了解可能來自三國志中的“政治家”、“學者”。殊不知,裴秀亦是一名偉大的地理學家,其提出的“制圖六體”是我國地圖制圖理論的開端,裴秀其人更是我國地圖制圖學的創始者。
裴秀出身高貴,是河東的士家大族,是曹魏光祿大夫裴潛之子,是以在他小的時候,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自幼聰慧好學,有風度,品德也很好,據說八歲的時候就會寫文章。少時就有名于世,擅談《老子》、《易經》。
裴秀有個叔父叫裴徽,在當時很有名望,家裡也經常有人來拜訪做客,這些賓客在拜見了裴徽之後,也都會跑到裴秀那裡交談,聽聽他的想法,這還不是最震驚的,最震驚的是,此時的裴秀,才隻有十幾歲。
但裴秀的生母的出身微賤,裴秀的嫡母宣氏根本就不把這個小妾當一回事,對她很無禮,還叫裴秀的生母給客人端茶、端飯菜,客人見到是裴秀的生母後都站起來緻禮。裴秀的母親說:“我這樣微賤,客人緻禮應當是為小兒的緣故啊。”宣氏知道此事後,就不再輕視她了。
由于裴秀才華出衆,渡遼将軍毋丘儉把他推薦給當時掌握着輔政大權的曹爽。稱贊他說:“生而聰慧,長大後崇尚自然,虛靜守真,性入深奧之道,博學強記,無文不通,孝敬尊長,友善兄弟,美名著于鄉裡,高聲聞于遠近。确實應為聖明天子的輔臣,登三公之位,參贊于大府,功德昭化天下。不隻是子奇、甘羅這一類的人物,兼有顔回、冉求、子遊、子夏的美德。”曹爽遂任命裴秀為黃門侍郎,并襲父爵清陽亭侯,高平陵之變後,因是曹爽的故吏而被罷免。此後曆任廷尉正、安東将軍及衛将軍司馬,參與謀劃軍國之政,參與平定諸葛誕叛亂。因功轉任尚書,進封魯陽鄉侯。
當時,魏國的皇帝曹髦有太祖之風,喜夫妻才,是以裴秀與王沈,還有一個司馬望就進入了曹髦的眼睛裡,後來,司馬望因為一些原因而請求外任,便退出了這個小圈子,曹髦經常請裴秀和王沈一起講解談論學問,切磋文章,還稱王沈為文籍先生、裴秀為儒林文人。
司馬懿誅曹爽,魏朝大權落入司馬氏手中。裴秀因是曹爽任的官吏,被解除了職務。但不久又在朝中做官。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晉文帝)執政後,裴秀得到更多發揮才能的機會。他提出的有關軍事和政治方面的建議,常為司馬昭所采納,被任命為散騎常侍,在皇帝身邊做顧問。
公元二百五十七年魏甘露二年,裴秀三十四歲,随司馬昭征讨一個不服從司馬氏統治的地方官諸葛誕。裴秀參與謀略,得勝而還,封魯陽鄉侯,賜邑千戶。後來又為司馬昭商定政策,改革官制等,封濟川侯,賜邑千四百戶。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得繼晉王,多賴裴秀在司馬昭面前為他講好話。
裴秀首次明确建立了中國古代地圖的繪制理論,在《禹貢地域圖》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制圖理論“制圖六體”。很可惜的是,目前已經失傳。一些西方學者認為裴秀可以與托勒密相提并論,就是那個古希臘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提出了地心說。
所謂“制圖六體”就是繪制地圖時必須遵守的六項原則,即:即分率(比例尺)、準望(方位)、道裡(距離)、高下(地勢起伏)、方邪(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條講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離,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繪圖原則;後三條是因地形起伏變化而須考慮的問題。這六項原則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它把制圖學中的主要問題都接觸到了。裴秀的制圖六體對後世制圖工作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直到後來西方的地圖投影方法在明末傳入中國,中國的制圖學才再一次革新。
裴秀認為制圖六體是互相聯系的,在地圖制作中極為重要。地圖如果隻有圖形而沒有分率,就無法進行實地和圖上距離比較和量測;如果按比例尺繪圖,不考慮準望,那麼在這一處的地圖精度還可以,在其它地方就會有偏差;有了方位而無道裡,就不知圖上各居民地之間的遠近,就如山海阻隔不能相通;有了距離,而不測高下,不知山的坡度大小,則徑路之數必與遠近之實相違,地圖同樣精度不高,不能應用。
裴秀的一生,在政治上相當顯赫。但是他深為後人稱贊的,是他生前最後幾年在地圖學方面做出的貢獻。西晉建立後,加左光祿大夫,封钜鹿郡公。公元二百六十七年泰始三年,升任司空。公元二百七十一年泰始七年,裴秀因服食寒食散後飲冷酒而逝世,年四十八,谥号“元”。有文集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