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袁一雪
再過幾天就是2021年全國碩士研究所學生招生考試的初試時間了。
此時,已順利推優的複旦大學理工科大四學生許可既有成功上岸的喜悅,也有“劫後餘生”的慶幸。
就在她參加保研推免考試的前夕,收到了學校今年保研推免政策将按教育部最新檔案進行改革的通知。
在臨門一腳時發生這樣的變化,許可深感茫然。“此前,我幾乎一心撲在提高績點和準備研究所學生考試上。但這樣一改,那些在舞蹈、體育大賽中獲獎以及去國際組織實習的同學就有了‘彎道超車’的機會,多了加分的可能。”
政策突變引發焦慮
根據教育部最新檔案,複旦大學公布的保研推免政策是,申請人平均績點成績被折算為百分制學業綜合成績,再按 70%權重計入遴選總成績;
申請人參軍入伍服兵役、參加志願服務、到國際組織實習、科研成果優秀、競賽貢獻突出等名額,經學校推免生遴選工作專家稽核小組嚴格稽核認定後,按最高30分納入遴選總成績……
該政策一經宣布,立刻在校内引起讨論。有位自稱複旦大學大三在讀的學生,在知乎上對此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認為,在這樣的政策下,即便自己再努力,成為“做題家”,也無法趕上那些“好吃懶做”卻擁有國際組織實習經驗或者在大賽中獲獎的人。
作為分管教學的副系主任,複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馬臻在學校推出檔案之前,就已經通過電子郵件、微信、電話等方式與有意保研的學生進行了溝通,提醒學生早做準備,并回答了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
“我們系推免名單公布後,沒有收到任何反對意見。學校整體也進行了公示。”
面對網絡上對于複旦大學此次推免政策的質疑,馬臻認為,首先無法确定該名學生身份的真實性;其次,所謂加分項,并非單項加30分,而是一位學生所有加分項累計不超過30分。
在複旦大學,保研分為“推出”(學生獲得推薦資格)和“接收”(學生申請的院系确定錄取)兩個步驟。獲得“推出”資格的學生可以參加外校“接收”面試,也可以聯系參加本校“接收”面試。
“往年複旦大學‘推出’步驟綜合考查學生的績點和面試成績,擇優錄取。”馬臻表示,而今年,複旦大學根據教育部檔案精神進行調整,“推出”步驟綜合考查學生的績點(滿分70分)和30分加分項,“接收”步驟隻看面試成績。
即便有少數學生有潛在加分内容,他們也需要通過學校的答辯才能獲得加分,而且還要公示。
推免名單出來後,許可發現隻有少數學生獲得了額外加分,這讓她在稍稍松口氣的同時也為學弟、學妹們捏一把汗。
“今年我們還是以學習成績為主,那麼明年是不是就會有人為了拿到加分項特地去國際組織實習,或者去參加個很水的比賽。這對于真心想在國際組織工作的同學來說不見得是件好事,其他人可能會認為他們有功利心。”許可坦言。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晖認為,此次的改革是對破“五唯”中的“唯分數”進行回應,“增加的内容讓評價依據更加多樣,且國際比賽設定的評判标準相對比較剛性、過程可信,進而增加了對學生評價的剛性。就此而言,這是一項良性的改革”。
“績點”背後的潛在邏輯
曾經,“績點為王”是校園裡的“潛規則”。為了保證更公平,高校衡量學生學習的計算機關是平均分績點,即将學分與績點進行計算,并以取得一定的學分和平均學分績點作為畢業和獲得學位的标準。
在高校,不論是選修雙學位、讀研、出國留學還是找工作,績點都是基本保障。
為了追求績點,一些學生不惜選報績點高且通過率高但可能對自己沒什麼用的課程,浪費了不少時間。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劉雲杉曾經用了4年時間做了200多個學生的訪談。
她在分析結果時認為:“學年或總評學習績點=所學課程學分績點之和÷所學課程學分之和。因為所有課程均參與計算,是以就課程對績點的貢獻來看,除了學分大小有差異之外,課程的其他特征都被夷平了。”
目前在美國留學的劉聰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提到,在國内高校就讀時,哪門課教師給的分數高,學生就選擇哪門課的情況很常見。
“我們經常問學長,這門課嚴不嚴、好不好過、給的分高不高,以至于一些很重要的課無人選,一些不那麼重要的課卻有很多人選。”劉聰說,他們稱這種課為“水課”。
這也是績點背後邏輯的一部分。除了得失之間的謹慎選擇,高績點還意味着内卷化。
内卷化是最近新出的網絡流行詞。現在很多高校學生用它來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競争或“被自願”競争,即為了不被别人的勤奮與優秀落下,就不得不逼迫自己更勤奮、更優秀。
例如,一門課程的教師要求大家送出3000字的論文,後有學生發現字數越多越能拿到高分數,于是所有人都使出渾身解數卷入字數的競争。
許可的大學并沒有陷入“水課”的糾結,“我的目标一直很明确,不會選擇對自己沒有用的水課”。但她卻沒有逃過績點背後的内卷化,同時擔心推免政策改革後可能會引發新的内卷。
被曲解的評價體系
在馬臻眼中,績點成為讓學生鑽營的“内驅力”,是對績點的誤解。“有些老師對學生說,‘績點很重要’,并不是因為績點決定人一生的成功,而是以此讓學生好好讀書,不要荒廢大好時光。”
在馬臻看來,為了防止學生“混大學”,高校對于學生畢業有自身的底線要求——績點必須高于某一個數值,這是一種強迫性的評價。“除了底線要求,大學并沒有強迫學生用績點來參評——你可以選擇用績點來競争獎學金、保研名額,也可以選擇‘不跟他們玩’。”
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操太聖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也表示,績點反映的隻是學生課程學習的情況。這些課程是指顯性的、在培養方案中列出的學習科目,且以知識學習為主要形式。
“從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學術性學習和社會性學習等多元學習方式來看,績點隻能部分反映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狀況。”
他補充說,除了績點外,參與競賽、國際組織實習、論文發表等其他要求,正反映出學校響應國家有關教育評價的政策精神,嘗試更多元地評價學生,以期破除“五唯”,引導學生更全面地發展。
這些新的評價次元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學校對時代新人素養的關注,如具有創新精神、較強的競争力、國際視野和獨立開展科研工作的能力等。
“如果從遴選研究所學生的角度來說,重視上述能力的考查與評價是合适的。”
對于有人對國際競賽等“加分”的“吐槽”,馬臻認為,這是他們戴着“有色眼鏡”看,且不明真相。
因為現實是,學校能獲得加分的學生并不多,加的分也不多;有的人即使加了分也沒能“推出”;有的人即使加了分,名次提前了,也不影響他原本不需要加分就能“推出”的事實,對他人能否“推出”也不構成影響;還有的人雖然因為當藝術團團長、做科研發論文獲得加分,但前期在這些事情上花費了大量時間,可能也是以影響了績點。
而有的學生(比如準備留校當輔導員的學生)通過答辯獲得加分後按照總分排序如能進入院系“推出”名單,那麼學校會相應增加“推出”名額,不占院系正常“推出”名額,不影響其他學生。
衡量未來人才的标尺
不論是績點還是加分,都是不斷調整學生評價體系的嘗試之舉。
今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要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并在其中第四條強調“改革學生評價,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對此,操太聖認為,不論是績點還是其他評價方式,歸根結底,都是衡量未來需要什麼樣人才的标尺,“其内涵規定性才是我們進行學生評價時要關注的重點。是以,不忘人才培養之本質,靈活采取多元的方法才是應有之義”。
儲朝晖舉例說,當年我國近代實體學創始者葉企孫正是在日常授課中發現了諾貝爾實體學獎得主李政道的才華,才舉薦他去美國留學,進而有了李政道日後的成就。
“任何一種評價都會對被評價方造成壓力,如果要淡化這種競争性和選拔性帶來的壓力,就需要将評價在日常中進行,但目前評價标準過于集中和統一。”
在美國,績點同樣是學生考研和找工作的名額之一。身在其中的劉聰認為,美國績點的考量體系較之國内有以下幾點可以參考。
首先,績點分數評價标準統一。“在國内,不同學校的績點滿分不同,有的是5分,有的是4分,還有4.5分的。那麼在找工作時,同樣是3.4分的話,滿分5分和滿分4分的學生能力就大不一樣。”劉聰舉例說。
而且,讓學生備感壓力的是,很多課程考核隻有一次,如果考砸了就很難挽回。但在國外,考核是随時進行的,即便期末考試發揮不佳,老師也會根據平時表現綜合評分。
再者,同一門課程的考試難易程度不同。遇到簡單的試卷,學生考分較高;遇到較難的試卷,則可能考分較低。國内高校往往直接按照得分換算成績點,而國外教師則會根據考試的難易程度、學生總體得分情況,對績點進行加減,保證績點不會過高也不會過低。“這就讓學生在選擇課程的時候不太會考慮它的難易程度。”劉聰說。
馬臻曾多次參加校内評審工作,發現了一些好的做法。例如,實行分類評審,既可以按照文科、理工科和醫科分組,也可以按照學術科研組、社會活動組、藝術體育組等分類。
他認為,應該紮緊制度的籬笆,防止“鑽空子”。比如,高校鼓勵大學生做科研、發表論文,但同時也要防止通過發表挂名論文而在評價中獲利現象的發生。
再比如,有些學生在參加優秀畢業生評選時,沒有說清楚自己隻是“參與”了某個項目,有誤導的嫌疑。這就意味着,要對“是否加分”“加多少分”進行嚴格測算,對學生報上來的内容也要嚴格審查。
“此外,在研究所學生獎學金評定過程中,要避免簡單地‘數論文’做法,要強調論文的品質,并對申請國家獎學金的研究所學生增加答辯環節。同時,還要加強評價體系的制度建設,既不能‘看人下菜碟’,也不能輕易變來變去。要做好制度的編制和解釋工作,讓學生也能參與進來,獲得學生的認同。”
馬臻認為,無論校内外都應該加強對各種各樣優秀學生的宣傳報道,不僅要有關于“論文達人”的報道,也要有關于學生做志願者、參加文體活動的報道。
“為了績點而刷成績、為了保研而想各種辦法,本質上還是沒有想清楚自己究竟要的是什麼。換個角度想,很有可能你心中糾結的事情本來就不是什麼事兒,你沒有追求到的研究所學生生活也并不一定适合你;一味地羨慕别人獲得加分沒有意義,很有可能那是别人用血汗掙來的,也有可能别人靠加分走上了一條并不适合自己的道路。”采訪結束前,馬臻如是說。
《中國科學報》 (2020-12-22 第5版 大學周刊 原題為《績點之外的新“戰場”》)
編輯 | 趙路
排版 | 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