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最稱職的“印章保管員”,拼死保護的寶印最後消失在洛陽

三國最稱職的“印章保管員”,拼死保護的寶印最後消失在洛陽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南門太守

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年),孫堅率部攻入洛陽。進城後,孫堅命士兵打掃南宮、北宮和太廟的衛生,又到太牢進行了祭祀,還派出一部分人馬出城,整理洛陽以北邙山一帶被破壞的漢室各皇陵。有人向孫堅報告說洛陽城南有一口甄官井,有人發現大白天井口不時發出異樣光亮,“旦有五色氣”,大家都覺得奇怪,不敢到這口井裡打水。孫堅派了個膽大的人下到井中,在下面發現了一枚玉制印章,“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這枚印章缺了一個角,正面的印文是8個字:“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孫堅一看大喜,因為這就是“傳國玉玺”。相傳,這枚玉玺取材于著名的和氏璧,上面的8個字由秦朝首任丞相李斯所書,象征授命于天,是國之重器。公元前207年冬天,劉邦率軍打到灞上,秦始皇帝赢政的兒子子嬰跪捧着這枚玉玺獻給劉邦。秦亡,“傳國玉玺”歸于劉漢。劉邦很珍視這枚玉玺,一直戴在自己的身上,并代代相傳,作為大統合法的信物。西漢末年王莽篡權,天子年幼,“傳國玉玺”藏在長樂宮太後那裡,王莽派弟弟王舜來索要,遭到太後的怒斥。太後一氣之下把玉玺扔在地上,摔破一個角。後來,王莽命工匠用黃金進行了修補。王莽兵敗被殺,“傳國玉玺”輾轉到了劉秀手裡,又開始了世代相傳。

三國最稱職的“印章保管員”,拼死保護的寶印最後消失在洛陽

漢獻帝的父親漢靈帝劉宏駕崩時,“傳國玉玺”找不到了,董卓很想得到,派人四處找,但沒有找到。原來,當時宦官張讓、段珪等人劫持少帝倉皇出宮,宮中一片大亂,負責保管玉玺的情急之下把它投到了這口井中。現在,“傳國玉玺”到了孫堅手中,孫堅把它保管起來,後交夫人吳氏珍藏。初平二年(191年),孫堅戰死于襄陽城外的岘山,孫堅舊部被袁術吞并。袁術轉戰淮南,占領了壽春,随着勢力逐漸壯大,生于稱帝的野心,他聽說孫堅當年在洛陽皇宮裡得到的“傳國玉玺”就在吳氏手裡,就把吳氏軟禁起來,逼她交出玉玺,吳氏無奈,隻得交出。

建安二年(197年),袁術在壽春稱帝,建國号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傳國玉玺”成為袁術的“國玺”。不過,“傳國玉玺”沒有給袁術帶來好運,僅僅到了建安四年(199年),袁術便已經走投無路,最後困死于壽春以南的江亭。袁術的後事由從弟袁胤料理,袁胤畏懼曹操,不敢回壽春,率袁術部曲奉靈柩及家眷依附廬江郡太守劉勳,劉勳後被孫策打敗,袁術的家眷被孫策所得。但是,袁術逼吳氏交出的“傳國玉玺”卻沒能找到。

三國最稱職的“印章保管員”,拼死保護的寶印最後消失在洛陽

原來,“傳國玉玺”輾轉到了徐璆的手上。徐璆字孟玉。廣陵郡海西人,度遼将軍徐淑之子。徐璆少時博學,辟公府,舉高第,後升任荊州刺史。在任時,董太後的侄子張忠擔任南陽郡太守,因勢放濫,貪贓枉法,董太後派人給徐璆遞話,讓徐璆照顧自己侄子,徐璆凜然對曰:“臣身為國,不敢聞命。”董太後大怒,但也無奈,隻好将張忠調任為司隸校尉。徐璆到荊州後,舉奏張忠在任時A錢公款上億,又奏其他官員A錢案件,“悉征案罪,威風大行”,張忠惱怒,與宦官勾結,構織罪名,徐璆獲罪。

漢獻帝遷許後,因為徐璆素有聲望,深得民心,于是征拜為廷尉。徐璆前往許縣上任,路上被袁術所劫,袁術正要建立僞朝廷,需要有聲望的人為他裝點門面,欲授徐璆以上公之位,徐璆堅決不從,表示:“龔勝、鮑宣,獨何人哉?守之必死!”看到徐璆真有一死而明志的決心,袁術不敢狠逼。徐璆是如何得到“傳國玉玺”的?史書未作交代。徐璆後來輾轉來到了許縣,獻上“傳國玉玺”,使這件本來屬于漢室的東西重新回到主人手裡。徐璆擔任廷尉,在履行新職務前他把此前擔任過的朝廷官職所有的印绶一并交還有關部門。

三國最稱職的“印章保管員”,拼死保護的寶印最後消失在洛陽

戰亂時代,人們四處遊離,生命尚随時不保,有幾個人還能把官印這樣的東西認真保管好并随時帶在身邊呢?徐璆在個人安危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不僅保管着“傳國玉玺”,還保管着數枚自己之前用過的官印,最後根據制度規定将它們一一上交,堪稱三國時代最稱職的“印章保管員”。司徒趙溫為此感歎:“君遭大難,猶存此邪”,徐璆恭敬地回答說:“昔蘇武困于匈奴,不隊七尺之節,況此方寸印乎?”

接着說徐璆誓死保護的這枚“傳國玉玺”。曹操去世後曹丕繼任魏王,這時要求漢魏易代的呼聲四起,一些人紛紛向曹丕上“勸進表”,漢獻帝無奈,于是來到高廟,先祭祀列祖列宗,之後派禦史大夫張音持節,奉“傳國玉玺”前往曹丕所在的曲蠡,要求禅位。但曹丕表示推辭,漢獻帝再次派人前來提出請求,曹丕再次推辭。前後去了3次,被曹丕推辭了3次。最後,曹丕還是答應了禅讓的“請求”。

三國最稱職的“印章保管員”,拼死保護的寶印最後消失在洛陽

延康元年(220年)10月的一天,受禅儀式在許縣附近的繁陽鎮受禅台舉行,漢獻帝劉協、魏王曹丕以及文武公卿約400多人齊集繁陽鎮,另外還有匈奴、單于、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等各國的使節以及10多萬将士,大家在這裡共同見證一個曆史時刻的到來。

受禅儀式上,劉協向曹丕奉上“傳國玉玺”,曹丕拜謝漢獻帝,完成了漢魏禅代的主要儀式。之後,新皇帝曹丕接受臣民及使節的朝賀,曹丕以新皇帝身份祭天地、五嶽、四渎,改國号為魏,更年号為黃初。漢獻帝被降為山陽公,臨去封地前,曹丕派人去要皇後的玉玺,漢獻帝的皇後曹節與曹丕是兄妹,但曹節很生氣,不給。前後去了多次,曹節最後把來人喚進親自斥責,又“以玺抵軒下”,流着淚說:“天不祚爾!”曹丕代漢後,命人在“傳國玉玺”肩部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玺”,表明自己并非“篡漢”。

三國最稱職的“印章保管員”,拼死保護的寶印最後消失在洛陽

魏少帝曹奂鹹熙二年(265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依樣而行,通過禅讓方式代魏,建立晉朝,“傳國玉玺”歸晉。晉永嘉五年(311年),前趙皇帝劉聰俘晉懷帝司馬熾,“傳國玉玺”歸前趙。19年後後趙皇帝石勒滅前趙,得“傳國玉玺”,石勒于玉玺右側加刻“天命石氏”4個字。又過了20年,“傳國玉玺”傳到冉魏政權手裡,冉魏乞求東晉救援,“傳國玺”被東晉将領騙走,送至建康,“傳國玉玺”重回司馬氏手中。

南朝時,“傳國玉玺”曆經宋、齊、梁、陳等4個朝代的更疊,一直到隋朝統一,“傳國玉玺”收入隋宮。隋大業十四年(618年),隋炀帝楊廣被殺于江都,隋炀帝的皇後蕭氏攜“傳國玉玺”遁入漠北突厥。唐太宗李世民因無傳“傳國玉玺”,隻好命人刻數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玺”以自慰。

貞觀四年(630年),李世民派李靖率軍讨伐突厥,蕭皇後返歸中原,向李世民獻上“傳國玉玺”,李世民龍顔大悅。唐末天下大亂,天佑四年(907年)朱全忠廢唐哀帝,奪走“傳國玉玺”,建立後梁政權。16年後李存勖滅後梁,建立後唐政權,“傳國玉玺”歸後唐。

三國最稱職的“印章保管員”,拼死保護的寶印最後消失在洛陽

後唐清泰三年(936年),後唐最後一位皇帝李從珂被石敬瑭所逼,見大勢已去,于是帶着“傳國玉玺”與皇太後、皇後、兒子等登上洛陽玄武樓自焚而死,“傳國玉玺”自此不知下落。宋代建立後,皇帝也想再次得到“傳國玉玺”,于是向天下征召,各地也多次貢獻“傳國玉玺”,後均被官方否定,“傳國玉玺”至今下落不明。

參考資料:《三國志》

古人的生活條件到底有多苦?看過這些你還想穿越嗎?

北魏突然崩潰,真要怪漢化太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