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太宗簡文皇帝司馬昱(320年―372年9月12日),字道萬。晉元帝司馬睿幼子,東晉第八位皇帝。曆仕元、明、成、康、穆、哀、廢帝七朝,先封琅玡王,後徙封會稽王,曆任散騎常侍、右将軍、撫軍将軍等職。穆帝即位後,由太後褚蒜子臨朝聽政,司馬昱升任撫軍大将軍、錄尚書六條事,與何充共同輔政。
何充逝世後,司馬昱總統朝政,後升任司徒。桓溫滅成漢後,威權日重,司馬昱引名士殷浩等對抗,但殷浩空有談名,又在北伐中失敗,終為桓溫所廢。廢帝司馬奕即位後,司馬昱再次徙封琅玡王,又進位丞相、錄尚書事。桓溫廢司馬奕後,立司馬昱為帝。司馬昱在位8個月後便因憂憤而崩,享年53歲,谥号簡文皇帝,廟号太宗。葬于高平陵(今江蘇省江甯縣蔣山西南方)。有文集五卷(《隋書經籍志》注作一卷)傳于世。
司馬昱善于清談,史稱“清虛寡欲,尤善玄言”,可謂名副其實的清談皇帝,在他提倡下,東晉中期前玄學呈現豐饒的發展。《淳化閣帖》收錄有其書法作品《慶賜帖》。

司馬昱的兄弟都有誰
同母兄
琅玡悼王司馬煥
司馬煥簡介:(317-318),字耀祖,晉元帝司馬睿第五子,晉明帝司馬紹異母弟,晉簡文帝司馬昱同母哥哥。晉朝宗室,受封琅琊王繼承元帝父親琅琊恭王司馬觐爵位,後不幸早逝,年僅兩歲,谥号哀王。
異母兄
晉明帝司馬紹
司馬紹簡介:晉明帝司馬紹(299年-325年10月18日),字道畿,晉元帝司馬睿長子 ,晉簡文帝司馬昱異母兄,母宮人荀氏,東晉第二位皇帝,322年-325年間在位。司馬紹于322年即位,太甯二年(324年)平定王敦的叛亂,停止對于王敦黨羽的追究,為安定皇帝的權威全力重用王導,并且與江東大族保持和諧的态度,成功對“王敦之亂”作出善後,穩定東晉王朝的局勢。太甯三年(325年),司馬紹病逝,終年二十七歲,谥号明皇帝,廟号肅祖 ,葬于武平陵(今南京市玄武區雞籠山北)。
琅琊孝王司馬裒
司馬裒簡介:司馬裒(300年―317年),字道成,晉元帝司馬睿次子,晉明帝司馬紹同母弟,母為宮人荀氏,東晉宗室。司馬裒因母荀氏身份卑微,故由司馬睿正妻元敬皇後虞孟母撫養長大。起初過繼給叔父長樂亭侯司馬渾為嗣子,後改封宣城郡公,官拜後将軍。建武元年(317年)四月,改封琅琊王,嗣為琅琊恭王司馬觐後,授任散騎常侍、車騎将軍等。同年六月,司馬裒跟随祖逖北伐石勒。十月,司馬裒去世,時年十八歲,谥号孝王,追贈車騎大将軍、侍中,後再追贈太保。
東海哀王司馬沖
司馬沖簡介:司馬沖(311年―341年),字道讓,河内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晉元帝司馬睿第三子,晉明帝司馬紹異母弟、晉簡文帝司馬昱異母兄。母石婕妤。東晉宗室,封東海王,以繼承原東海孝獻王司馬越爵位,原東海世子司馬毗族子。司馬毗因戰亂失蹤,元帝便以司馬沖出繼司馬毗後,稱東海世子,以毗陵郡增本封邑萬戶,又改食下邳、蘭陵,以司馬越妃裴氏為太妃,拜長水校尉。及東海太妃薨,同時為司馬毗發喪。司馬沖即王位,以荥陽益東海國,轉車騎将軍,徙骠騎将軍,不久,沖亦病死。隆安初年(公元397年),東晉安帝便以會稽忠世子司馬元顯的次子司馬彥璋為東海王,後來權臣桓玄篡奪東晉政權,将司馬彥璋害死,歸葬封地。
武陵威王司馬晞
司馬晞簡介:司馬晞(316年-381年),字道叔,晉元帝司馬睿第四子,晉明帝司馬紹異母弟、晉簡文帝司馬昱異母兄,母王才人,東晉宗室、大臣。司馬晞起初過繼給堂伯叔父武陵王司馬喆為嗣子,318年襲封武陵王,官至太宰。371年,因受大司馬桓溫忌恨而被廢黜官職,流放新安郡。381年,司馬晞在流放地去世,時年六十六歲。司馬晞死後,晉孝武帝司馬曜派人迎回其靈柩,并追封他為新甯郡王,賜谥号威。387年,恢複武陵王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