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照顧盲人四兄弟的深澤好閨女趙燦結婚啦!

照顧盲人四兄弟的深澤好閨女趙燦結婚啦!
照顧盲人四兄弟的深澤好閨女趙燦結婚啦!
照顧盲人四兄弟的深澤好閨女趙燦結婚啦!

滄州市鹽山縣聖佛鎮陳百萬村生活着一個特殊的家庭,兄弟四人陳燕奇、陳燕起、陳燕東、陳燕會全部都是盲人,但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在貧瘠的土地上辛勤耕耘,讓八旬老娘安享晚年,他們黑暗的人生裡有着别樣的溫暖和光明。2006年,盲人四兄弟當選“感動河北”十大人物。石家莊深澤縣彭趙莊姑娘趙燦看到盲人四兄弟的報道後,毅然來到家中,和四兄弟的老母親一起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而奶奶臨終時的囑托,更讓她下定決心不再和盲人兄弟分開。趙燦甚至把自己的戶口遷到了鹽山,“我要在這裡招個上門女婿,一起照顧四位老人。”道出内心深處最真實想法的樸實姑娘趙燦,當選2012年度“感動河北”十大人物。常言道:好事多磨。在單調枯燥的農村堅守承諾的趙燦,終于在今年11月初和夫妻步入了婚姻殿堂。

燕趙都市報駐滄州記者 韓澤祥 代晴 文/圖

盲人四兄弟孝順老娘感動河北

四兄弟都是樸實憨厚的莊稼人,他們自幼相繼患上奇怪的眼病,視力越來越差,先後在20歲左右時徹底失明,後被診斷為世界罕見的視網膜神經萎縮症。20多年前,支撐全家生活的父親去世,全家5口人,隻剩下老母親有一雙健康的眼睛,這樣的一家人,日子怎麼過?在生活的巨大考驗面前,四兄弟沒有退縮,面對每日以淚洗面的母親,他們堅定地表示:“咱誰也不靠,我們自己種地幹活,我們給您養老送終!”

6畝2分承包地成了全家全部的依靠,老母親就成了四兄弟的眼睛,她開始教兒子們生産與生活的基本技能。要下地幹活,如何走到地裡就成了第一道難關。每次出門,母親走在最前面,一隻手拿着工具,另一隻手牽着大兒子,大兒子再牽着老二,兄弟四人排成一串。除草時,他們要經曆無數次的觸摸,才能厘清哪是草,哪是苗……

如今,四兄弟已經在自己的責任田裡摸爬滾打了30多個春秋,掌握了播種、收割、澆地、運肥等各種莊稼活,他們的收成也能達到正常人家的八成左右,他們甚至靠節儉和借債蓋起了三間大瓦房。

除了種地,兄弟4人分别摸索着學會了許多手藝。老大無師自通學會了木匠活兒,家裡的凳子都是他做的。老二的絕活是電工,家裡的電線、電燈都是他安裝的,從來沒有被電過。老三有音樂天賦,無論什麼歌曲戲劇,聽上幾遍,他就能用口哨吹出來。老四負責“外交”,家外的事情通常由他處理,家裡賣糧食,一袋子糧食用手一掂就知道分量輕重,上下差不了半斤。為了回報經常幫助他們的鄉親們,四兄弟還經常幫助村民們打井。

能以自己的勞動贍養老母親,一輩子不偷、不搶,不做壞事,不給别人添麻煩,是四兄弟最自豪的事。老母親是他們生活的動力和支撐,兄弟四人的生活準則是,再苦再累,也得讓老娘高興。有了好吃的,都要省下來給老娘。四個人的孝順已經成為村裡人的楷模。

2011年5月,87歲的老母親終因年老體衰離開了她最牽挂的四個盲兒子,但老人臨終時是面帶微笑走的,因為四個盲兒子有新的“眼睛”指引,她可以放心地走了。

樸素女孩照料四兄弟演繹“父女情”

“老娘臨終時很欣慰地和我們四兄弟說,有趙燦照顧你們,我可以閉上眼了。”老大陳燕起說,趙燦就是他們四兄弟的“眼睛”,老娘之是以可以安心地走,正是因為趙燦加入到這個家庭中來。

2009年,看到盲人四兄弟的報道後,石家莊市深澤縣深澤鎮彭趙莊村姑娘趙燦,當時就被他們孝敬老娘的孝心感動了,毅然決定來到他們身邊和老人一起照顧四兄弟。“趙燦剛來沒多長時間就趕上了麥收,大雨中搶收麥子一事,讓我認準了她絕對是個好閨女。”老二陳燕起說,2009年5月中旬,趙燦來到他們家剛剛一個多月的時間,正趕上麥收時分,當時雇來的收割機已經把麥粒脫了下來,金燦燦的麥粒像小山一樣堆積在地頭上。誰料,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打亂了人們收割的節奏,四兄弟也慌亂起來:“如果麥粒不趕緊裝袋運回家,很有可能被大雨沖走,一年的辛苦就白費了。”四兄弟也加快了裝袋、運送的頻率,盡管心急如焚,但他們畢竟無法看清眼前的一幕,呼呼的大風吹得人站不住腳,豆大的雨點打在他們的身上,把四兄弟沖成了落湯雞。

正在這時,趙燦趕來了。她拿起簸箕和大夥兒一起把小麥趕緊裝進袋子裡,老大和老三趕着牛車往家運,趙燦一路小跑趕回家把袋子拿回麥地接着裝剩餘的麥粒。“我們讓趙燦趕緊避避雨,别淋感冒了,可孩子知道糧食是莊稼人的命,她一刻也沒有歇息。”陳燕起說,如此往返再三,在大風大雨中,23歲的小姑娘和四個盲人硬是把30多袋小麥全部顆粒歸倉。“老娘病重時,要是沒有趙燦,俺們隻能幹着急卻插不上手。”老大陳燕奇說,2011年,老母親病重的幾個月裡,趙燦每天忙裡忙外,把買回的藥物一包包厘清,喂給老人吃,直到老人壽終正寝。“老娘臨終時很欣慰地和我們四兄弟說,有趙燦照顧你們,我可以閉上眼了。”

随後,趙燦改口喊老二陳燕起為“幹爹”,并于2012年4月把戶口從石家莊遷到了鹽山,打算為盲人四兄弟養老送終,“我要在這裡招個上門女婿,我們一起照顧四位老人。”趙燦說,她把戶口落在陳百萬村,就是想在這裡紮根,還要找個有愛心、有耐心的女婿,和他一起照顧盲人四兄弟。許多讀者都被趙燦的大義之舉所感動,有人捐款捐物幫助盲人四兄弟,有人熱心當“紅娘”為趙燦介紹對象。燕趙都市報也曾做媒,替盲人四兄弟和趙燦招“上門女婿”。一時間,家裡的電話成了征婚熱線,來自天南海北的小夥子毛遂自薦,想要認識趙燦。但要面對照顧盲人四兄弟的重任,很多小夥子最後都打了退堂鼓,趙燦的婚事成了盲人四兄弟最大的“心病”。

樸實善良的好閨女有了好歸宿

“姐,告訴你件事,我結婚了。”電話那頭的趙燦,語氣裡充滿甜蜜。記者分享着趙燦的喜悅,感慨好女孩終于有了好歸宿。

今年夏天,趙燦在親戚介紹下,與石家莊深澤小夥張華見了面。“第一次見面,我們就挺談得來,麥收時他到鹽山幫我幹活,然後我們就結婚了。”趙燦笑着說,按現在的說法,她應該算是閃婚。11月3日,農曆九月廿二,29歲的趙燦和張華在老家舉行了婚禮。

張華和趙燦同歲,也是1986年出生。兩人還是老鄉,張華家住石家莊深澤縣北趙莊,和趙燦的娘家距離很近。

趙燦說,這份姻緣是她的姨媽和張華的姑姑促成的。回憶第一次和張華見面的場景,趙燦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特别不愛說話。”雖然話不多,但張華的樸實打動了趙燦。“張華是家裡的老大,還有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他在建築工地做大工,雖然年輕但兩隻手都是老繭。”趙燦說,張華就是個實實在在的莊稼漢,他不會甜言蜜語,但不怕吃苦,這一點就讓她喜歡。

見面之後,趙燦就回到鹽山,兩人靠電話聯系。轉眼到了秋收時節,張華主動從石家莊來到趙燦身邊,幫着收玉米。張華從小很少幹農活,雖然是第一次下地,但他“幹啥像啥”。盲人四兄弟種了15畝地的玉米,以前收糧食都是趙燦一個人張羅,今年她可省心了,“收玉米、耩麥子都是張華幫着弄的,我什麼也沒管。”趙燦說。

相處了一個月,盲人四兄弟也對張華格外喜歡,他們覺得這個小夥子可靠,閨女跟着他受不了委屈。“本來我倆回石家莊是商量着訂婚,沒想到一回去兩家老人拍闆說幹脆結婚吧,選了個好日子我們就結了。”趙燦笑着說。

沒有轟轟烈烈的戀愛,隻有平平淡淡的生活,但趙燦認為這才是幸福。“我現在覺得可舒心了,感到心裡有了依靠。”趙燦說,張華來到這個家以後,她說話做事都有了伴兒,身上的擔子也有人扛了,這種日子她很知足,“等明年開春,我倆計劃幹點啥,相信我們一家人會越過越好的。”

記者問趙燦,張華說過最讓她感動的話是什麼?趙燦笑着回答,有一天張華認真地跟她說,讓她适當減減肥。“幹嗎減肥,你嫌我胖啊?”趙燦問。“我絕對不是嫌棄你,而是人胖了容易得病。身體是本錢,我想和你待一輩子。”聽完張華的話,趙燦心裡一陣溫暖。“他就是這樣,不愛言語,但總能給我感動。”趙燦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