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新京報》發消息稱:著名哲學家李澤厚今日逝世,享年91周歲。此後,國内各大網絡平台很快出現了大量悼念回憶文章。作為一個學者,能在新媒體平台獲得如此高的關注度,是極為罕見的。

其實,李澤厚第一次引起網絡關注,是在3年前武俠小說大家金庸去世後。當時,他應邀為香港《明報月刊》寫了一篇很短的悼念文章,因其中說金庸“小氣”,讓很多人覺得他心胸狹窄且不近人情,在網絡上有過不小的争議。我相信,大多數年輕網民也是在那時才知道李澤厚這個名字的。
李澤厚在文章中的原話摘錄如下:
“九十年代初我出國,單槍匹馬,赤手空拳打天下,得一美國客座教席,雖努力教學,但并不穩定,路過香港時,他(指金庸——筆者注)知道我的情況,便邀我去其家,贈我六千美金。這當然是好意,但我心想如此巨人,出手為何如此小氣,當時我還正接濟國内堂妹寄出工資中的三千美元,我既應約登門拜訪,豈能以六千元作乞丐對待,于是婉言而堅決地謝絕了。他當時很感驚訝。聊天後,我告辭時,他一直非常客氣地送我至其山上别墅的大門以外。”
這讓諸多金庸迷很不爽,于是狂怼李澤厚,不該在金庸離世之際出此不恭言論。也有網友說,三千美金當時相當于好幾萬人民币呢,對于普通人是個不小的數目,你李澤厚是名人可以不要,但是也不能耿耿于懷,說人家“小氣”,當時謝絕,可以,現在翻舊賬,有點兒不厚道。與此同時,不少學者出來為李澤厚辯護,說他暢所欲言,“顯示出活出了真我的潇灑”。我個人沒有參與論争,但私下裡以為,自古以來中國人講求“救急不救貧”,李澤厚應該不“急”,是以金大俠出手比較節制,是以李澤厚能夠“謝絕”。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美學熱”中,李澤厚曾被青年人尊為“精神導師”,在知識界極具影響力。他主要從事中國近代思想史和哲學、美學研究,其代表作有《中國近代思想史論》、《美學論集》、《美的曆程》、《批判哲學的批判》等。其中,影響最廣的是《美的曆程》。不過,我在八十年代初讀大三,老師講美學,講的是朱光潛的《美學》,那時候李澤厚的這本書還沒有出版呢!
九十年代移居美國後,李澤厚雖然差不多每年都回國,但是活動範圍限于學術界,離開了大衆的視野,如果沒有他寫悼念金庸的文章引起的争議,恐怕沒有多少人知道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