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在古代除了在太平盛世時期,人們可以吃飽飯,其它時期幾乎都在為了食物而發愁,如果不幸遇到戰争或者天災,那麼平民的生活将更加苦不堪言。
是以在古時候,人們除過戰争外都非常害怕天災。而這其中最讓人們感到絕望的,則當屬蝗災。烏壓壓的蝗蟲大軍,每飛到一處地方,便會将此地所有的農作物啃食個精光。人們生産力水準低下,面對蝗蟲大軍也是沒有一點辦法,隻能眼睜睜看着它們糟蹋莊稼。
蝗災也被人們視為三大災害之一。然而即使到了現代,在很多國家和地區仍然會時不時地面臨蝗災的威脅。

在2019年6月時,由于連續幹旱天氣的影響,在東非索馬裡地區湧現出了數十億隻蝗蟲幼蟲,這群蝗蟲沿途不斷啃食莊稼,所到之處寸草不生。在2020年時,這群蝗蟲的數量已經多達千億隻,它們組成了一個長寬達數十公裡的方陣,從東非地區飛遠紅海,直奔亞洲地區,對沿途的伊朗、印度以及巴基斯坦等國家的農作物都造成了不可預估的損失。
據當地媒體報道,這是印巴地區近27年來所遭遇的最嚴重蝗災。然而更讓人們擔心的是,這群蝗蟲并未停止步伐,它們仍在中亞地區頻繁活動,是以這群蝗蟲極有可能從伊犁河谷以及準噶爾盆地等通道進入我國新疆地區,這也引起了不少網友的擔憂。
然而生活在新疆地區的人們卻隻是微微一笑,甚至直言到,盡管放馬過來吧!而這一切的底氣,都源自今年8月份時,在我國新疆地區安家落戶的一群數量多達20餘萬隻的“滅蝗戰士”——粉紅椋鳥。
說到這,可能有的小夥伴産生了疑問,這多達數十億隻的蝗蟲,僅依靠20萬隻椋鳥可以将其完全消滅幹淨嗎?
答案是肯定的,甚至隻怕這點蝗蟲還不夠粉紅椋鳥塞牙縫的呢!要知道粉紅椋鳥可是出了名的捉蝗高手。通常一隻成年椋鳥的體長在20公分左右,體重約65克,它們頭部和尾部的羽毛呈現亮黑色,但是背部以及腹部卻為粉紅色。如此漂亮的小鳥,讓人們屬實很難想到它們竟然是個不折不扣的蝗蟲殺手。它們的食量非常驚人,一般而言一隻椋鳥每天都要捕食大約近200隻蝗蟲,這戰績絕對是捕蝗界的扛把子!這也難怪有生活在新疆的網友會說,這點蝗蟲恐怕都不夠椋鳥吃呢!
那麼新疆地區為什麼在很多年之前就開始吸引粉紅椋鳥安家落戶呢?
其實這一切都源自新疆地區常年遭受蝗蟲折磨的原因。由于新疆的氣候比較幹旱,植被非常稀疏,是以當地的生态環境也比較薄弱。這也導緻新疆自古以來都是蝗災頻發的地區。在2000年時,新疆曾出現過一次較大的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多達270萬畝,在當時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腳下去都能踩死幾十隻蝗蟲。
為了保護新疆地區脆弱的生态環境,人們首選了比較安全的生物防治的方法來消滅蝗蟲。在當時,我國從東部省份的養鴨場中抽調了大量鴨子奔赴新疆滅蝗,在當時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是由于“牧鴨治蝗”的成本較高,并且治理範圍也較小。是以人們迫切需要一種更加友善、高效的生物治理方式。
而粉紅椋鳥的出現則完全解決了人們的需求。在人們了解了粉紅椋鳥的習性後,便開始大量修建适合椋鳥栖息的巢穴,并且為它們提供了專門的食物以及飲水的區域。在國家解決了椋鳥的“住房及生活”問題後,越來越多的椋鳥開始在新疆地區築巢安家。并且在2008年時,栖息在新疆地區的6萬隻椋鳥就曾憑借一己之力,消滅了數億隻蝗蟲,保護了近12萬畝的農作物,是以椋鳥也被當地人稱為“草原鐵甲軍”。
經過多年的“人才引進計劃”,現如今栖息在新疆地區的椋鳥已經多達20餘萬隻。相信在它們的保護下,新疆地區将不再遭受蝗災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