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生活慣了,出門就是公交地鐵計程車,當然還有蹬自行車踩小滑闆的,更窮的比如我就是用兩條腿丈量家門口那幾條街。但如果有一天把你扔在冰天雪地,面前站着一匹馬,一頭鹿,還有一群哈士奇,它們是極地車輛公司malugou(馬鹿狗)的三款經典橇型,你會選擇誰來拉起你的雪橇,帶你浪迹天涯呢?下面由金牌營銷員為你詳細介紹這三款樵型的情況。

馬拉車 矮子才是好選擇
波蘭塔特拉山脈的“冬季之都”劄科帕内迎來第21屆“高地遊行”,圖中兩位參賽選手正坐在馬拉雪橇上狂奔。 圖檔來源:國際線上
在蒸汽機發明之前,人們除了自己的兩條腿,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馬。在冬季漫長、積雪很深的地方,用馬拉雪橇換掉馬車,當然順理成章。數百年來,我國的東北、新疆、内蒙古等地在嚴寒時節,都用馬拉雪橇運出木材、牲畜,運進糧食、補給,直到春天冰雪消融,道路重新開通。這些地方拉雪橇的馬,用的隻是普通品種。
挪威由矮種馬拉的雪橇
但如果是靠近北極圈的地區,由于環境惡劣,拉雪橇最好就要選矮種馬了。高頭大馬脖子長腿也長,雖然是身材修長特别好看,但散熱面積太大,留不住身體的熱氣。反而矮種馬個頭挫點,但不僅散熱面積小,而且毛發細密,便于隔熱,蹄子也比普通的馬寬大一些,以免陷入雪中或者在冰面上打滑。真是馬算不如天算,竟然靠矮取勝。
比起其他拉雪橇的動物,馬的優勢在于性情溫馴,易于訓練。而且等到春天積雪融化,隻要換上一副馬車或犁,它們就能快速轉職,勝任拉車、耕田之類的日常工作。但矮種馬對嚴寒、冰雪的耐受力并不是特别強,而且要吃大量的草料、糧食,在極端惡劣的情況下未必靠得住。
雪橇犬 隻怪精力旺盛 無處發洩
20世紀初,兩位探險家展開了前往南極的競賽,為了跨越冰雪皚皚的南極冰原,他們的考察隊都選擇了雪橇當交通工具,其中一位選擇了西伯利亞矮種馬,而另一位選擇了雪橇犬。結果率先到達南極并安全傳回的,就是乘坐狗拉雪橇的科學家。這段故事中提到的雪橇犬正是當今著名的“井犬”、“撒手沒”、“拆遷辦”--哈士奇,大名西伯利亞雪橇犬,俗稱小哈。
圖檔來自《雪地狂奔》,是一部2002年的電影了,其實描寫雪橇犬的電影真是不少,近年來最有名的應該就是《南極大冒險》了。
其實,抱怨小哈的狗主人們是錯怪它了。作為雪橇犬被培育出來的哈士奇,精力旺盛,需要很大的活動量,一般的城市家庭難以滿足。小哈每天被關在室内壓抑太久,自然就成了在家瘋狗、出門跑男的狀态。至于“二”,哈士奇的智力水準,在所有家犬裡至少屬于中等,當然也能了解主人的指令。如果你恰巧家裡養了哈士奇,也别太上心培養它成為雪橇犬了,每天出門多讓它溜溜你就行了。
擁有8隻雪橇犬的幸運人士 圖檔來自:《南極大冒險》
空有威猛外形,卻缺乏攻擊性,則是哈士奇的最大優點。要知道雪橇犬都是團隊合作,少則三五隻、多則十幾二十隻被拴在一起,工作時齊心協力,休息時也摩肩接踵,需要一副好脾氣跟隊友和睦相處才行。而它們高大的身材、厚實的毛皮,兼具強壯和耐力的體格,更是在馳騁雪原的硬體保障。
《雪狗巴迪》中的金毛雪橇犬隊伍,當然這隻是電影,金毛拉不了雪橇。
一般來說,西伯利亞和北歐的雪橇犬都叫“哈士奇”。除了它們,還有另外兩種雪橇犬:一個是全身白毛、外表高貴的薩摩耶;另一個就是阿拉斯加雪橇犬。
拉車的薩摩耶,還是一副無憂無慮的小天使形态。圖檔來源:ows.samoyed.org
雖然每條狗的“狗力”遠遠不如“馬力”,但它們有個極大優勢:雪橇犬的食物,通常是富含蛋白質和脂肪的幹肉、幹魚,這些肉類口糧營養濃縮,輕便易攜帶,隻要吃一點幹肉,小哈小阿們就能跑上一整天。甚至在食物極端匮乏的情況下,它們光吃碎皮革都能抗餓。
馴鹿 力大無窮 脾氣死軸
中國的南極仙翁騎梅花鹿,而源自北歐傳說的聖誕老人,則坐着馴鹿拉的雪橇。如今在挪威、瑞典、芬蘭等國的山野荒原中,仍能看到當地遊牧民坐着馴鹿雪橇到處跑。
馴鹿在薩米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圖檔來源:新華網
這些遊牧民主要是拉普人(薩米人),他們把馴鹿視為最寶貴的夥伴和财産,不僅吃鹿肉鹿奶,穿鹿皮衣物,還把馴鹿當作重要的交通工具。馴鹿從小生活在積雪的樹林裡,不僅強壯靈活,耐力持久,而且蹄子格外寬大,就像四個大圓盤,不易陷入積雪,使它們在雪地上行進自如。
放養馴鹿的薩米人 攝影:staffan widstrand
雖然馴鹿是群居生活的,但它們至今都沒有被完全馴化,性格執拗,其實并不容易駕馭。據說平均十頭馴鹿當中,才能訓練出一頭适合拉雪橇的。不過,馴鹿的力氣比馬更大,也更擅長在冰雪中前進,一頭鹿就能拉動雙人雪橇。
随堂考
撰文/吳波 彭鵬
雜志編輯/王辰
微信編輯/小餅 子凡
繪圖/小餅
本文整理自《博物》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