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玩具總動員4》(以下簡稱《玩具4》)後的這幾天,我腦海裡隻有大大的三個字:好可怕。這種感覺從上周五我踏進電影院之後就開始了。
那天我抱着放松精神迎接周末的心情,高高興興地買了肥宅快樂水和爆米花去看《玩具4》。結果……被吓得不輕。
别笑,真不是我膽小。給大家回顧幾個畫面,你們感受一下:
比如,在衆多玩具期待胡迪介紹主人邦妮的新朋友“叉叉”的時候,從書包裡伸出的這隻“血淋淋”的手;

比如,古董店裡的那個神似《陰陽魔界》裡洋娃娃的蓋比;
比如,蓋比的幫手們,那幾個神似《死寂》裡billy的班森;
比如,斷肢的牧羊女,腰斬的填充玩偶,擁有犯罪人格的兔哥鴨哥;
還有我們熟悉的《閃靈》配樂《midnight, the stars and you》……
我就不信你們沒有被這些地方吓到小心髒怦怦亂跳。
其實這已經不是這個系列第一次在動畫電影裡玩兒驚悚戲碼了。
還記得那年第一部裡,反派阿薛家裡從《閃靈》片場偷來的地毯嗎?
還記得第二部裡胡迪心灰意冷時模仿希區柯克《迷魂記》裡掉落的樣子嗎?
還記得第三部裡那隻負責監控一切的黑猩猩喬利嗎?(膽大的朋友請自行搜尋“十大恐怖玩具”)
實話說,作為《玩具總動員》系列的鐵粉,我早已習慣導演在電影裡跟我們開開玩笑,埋埋彩蛋了。畢竟在前三部的故事裡,無論玩具們經曆過怎樣驚奇的冒險,結局都會歸向有主人的關懷,有彼此陪伴的愛。
但《玩具4》完全颠覆了前作的主題,它竟然為玩具的出路寫下了四個恐怖的大字:自我覺醒。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這個系列的故事線:
胡迪是小男孩安迪最心愛的玩具,他和所有的玩具們一樣,認為身上能被主人用馬克筆寫下他的名字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是以作為玩具他們的價值觀隻有一個詞:忠誠。
是以《玩具總動員》系列前三部的危機無外乎是來源于失寵與被遺棄:胡迪擔心安迪的新玩具巴斯光年的到來會取代他,于是和巴斯光年來了一場不打不相識;
胡迪被“過來人”老礦工教育:你的主人總會長大,如果不想被遺棄就要想辦法進入博物館被收藏;
安迪要去上大學,原本想把玩具們放到閣樓上卻不小心被媽媽扔掉,玩具們覺得成了垃圾被遺棄很傷心進行了一場大逃亡……
第三部的最後,安迪按照小紙條上玩具們的意願把他們送了出去,玩具們擁有了新主人邦妮,故事也看似形成了一個完美的閉環: 一場屬于玩具的生命輪回。
而在《玩具4》裡呢?這場輪回被忽視了,故事颠覆了玩具系列設定的世界觀,玩具們開始意識到真正的自我和尊嚴。
巴斯光年說:我們要聽從内心的聲音。
蓋比說: 我不想在架子上等待着我的命運。
世界那麼大,去看了一圈的牧羊女從易碎的瓷娃娃變身成了潇灑獨立的遊俠。最終,胡迪也擺脫了對新主人邦妮的依賴,下定決心離家出走。
等等,從被利用到擺脫控制,從依賴到自我放逐,從忠于主人到忠于自我,這個角度下的《玩具4》像不像動畫版的“西部世界”?
人類在自己創造出的樂園裡,依靠高科技機器人接待員享樂。這些機器人在為人類提供服務的時候,它們的自主意識促使它們開始懷疑世界的本質,它們的覺醒推動它們去反抗人類……
隻不過從hbo到皮克斯,人類還是那個人類,機器人卻變成了玩具。 啧啧啧,有點恐怖。
可是你以為這是皮克斯黔驢技窮為了出續集而搞出的畫風突轉嗎?nonono,我可以拍着二兩胸脯确信地和大家說: 這是一盤大棋。
因為從一開始,《玩具總動員》就在挑戰着玩具們的自我認同。
如果你對這個系列足夠熟悉,就會發現,玩具們之間說過最多的一句話是:you are a toy!(你是一個玩具!)
這句話,胡迪對巴斯光年說過。
在剛到安迪家的巴斯光年還認為自己是一個太空騎警,來安迪家是為了到新的星球執行任務的時候。
胡迪對巴斯光年說: 當玩具比當太空騎警要好,那個房間裡的有一個小孩認為你是最棒的,并不因為你是一個太空騎警,而因為你是他的玩具。
這句話,巴斯光年也對胡迪說過。
在老礦工和翠絲勸說胡迪“主人總會長大,去博物館被收藏才能獲得更多孩子的喜愛”,他動搖的時候。
遠道而來救他的巴斯光年告訴他: 你不是一個收藏品,你是一個玩具。有孩子愛你時,你的生命才有價值。這是你告訴我的,我大老遠跑來救你就是因為你曾經對我說過這句話。
這句話胡迪對也對新朋友叉叉也說了。
用叉子橡皮鐵絲線繩做出來的叉叉嚴格意義來說不是一個玩具,他眼裡的自己是:一個被用來吃飯的,然後當個垃圾。
但胡迪告訴他:你的腳下和我一樣,寫着邦妮的名字,是以我們都是邦妮的玩具,我們應該陪伴主人。
“我是誰?”這個哲學命題伴随着每一個玩具。
有主人的玩具們能踏踏實實地為主人服務并不是因為他們喜歡與願意,而是因為他們看到自己的腳下寫着主人的名字。
沒有主人的玩具,被批量生産站在商場的貨架上,他們沒有歸屬感,沒有自我認知,腦袋裡都是作為玩具出廠設定裡的中二夢。
而那些特立獨行的玩具出現,永遠隻有一個理由:我被遺棄了,我不再受到主人(孩子們)的喜歡,我沒有價值。老礦工是,草莓抱抱熊是,蓋比和班森是,甚至牧羊女也是。
這四部的故事中,大部分玩具永遠是被動的,它們的自我認同完全取決于人類的好惡。
即使有玩具嘗試為自己的生命尋找出路黑化變身反派。但很可惜,它們的被遺棄到尋找自我的驅動力,還是逃不過想要人類的關懷。
但到了第四部,牧羊女終于向所有玩具們展示了另一種答案: 作為玩具,我也可以主動放棄“被需要”,選擇自己的人生。
新的故事裡,胡迪不再是個受寵的玩具,被放在櫃子裡落灰,零件被随意拿去使用,走丢的時候也被忽略,他依舊着魔般地向所有人大談忠誠,隻因為腳下還有主人邦妮的名字。
但他沒有懷疑過自己的存在和價值嗎? no。即使他向每一個玩具都大喊過:you are a toy!在巴斯光年問他,你内心的聲音是什麼的時候。胡迪的回答卻是:良心上的不安。
其實胡迪比誰都清楚,第二部裡的老礦工說了大實話:他無法控制主人的長大,但他可以控制自己的選擇。
叉叉告訴他:我不是玩具,我隻是一個垃圾,做垃圾我溫暖舒适又安心。
牧羊女向他展示:我才沒有被遺棄,我開着臭鼬車,帶着小錫兵,我擁有這一切,我不想要一個kid(主人)的世界。
最忠誠的胡迪也終于明白了,我隻是我自己。 是以他毅然決然地丢下了主人邦妮,與朋友們告别,和牧羊女一起奔向了廣闊天地。
《玩具4》結尾處,邦妮又做出了一個女叉叉,女叉叉在大叫自己是垃圾的同時向叉叉發出了靈魂拷問:“為什麼我有了生命?”
終于接受自己的叉叉,沒有再用胡迪那句“因為你是一個玩具”回答。他說:“我不知道。”
這也許就是皮克斯跨越了24年,對于玩具給出的官方解讀。
它們是一個獨立的存在,他們有自己的意識自己的選擇,他們不再需要依附人類,即使它們也不知道“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這真是一部細思恐極的成人動畫啊。
看完電影回到家的這些天,小壹我看着床頭上的毛絨玩偶們,總是在想:如果它們知道自己的命運,如果有一天它們也想要離開,我會不會,又該不該阻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