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導讀:榮樂園,這家經營了近百年的“川菜鼻祖”老店,秉承了做滿漢全席的遺志,曾一度接待過鄧麗君、美國國務卿等重磅來賓。而現在,它的名字,正在我們的記憶中,逐漸褪色老去。

文丨楊大俠
在老北京,有這樣一句口頭禅:頭頂馬聚源,腳踩内聯升,身穿八大祥,腰纏四大恒。
這些,都是老北京人身份的象征,也是曾經雄踞一時的百年老店。而現在,這些老店中的絕大部分,都消失在了曆史的灰燼裡,活在一代人的記憶中。
在這些消失的老品牌中,餐飲食品行業可謂重災區。據統計,40%消失的老字号均來自餐飲食品行業,而這其中,就有曾經名噪天下的“川菜鼻祖”——榮樂園。
這個品牌在現代人的概念中,可謂陌生之極。但在老一代人的回憶裡,它是“滿漢全席”的繼承者,川菜界的“黃埔軍校”,紐約的“川菜名片”。它曾經接待過美軍飛虎隊長陳納德、一代歌後鄧麗君與美國國務卿舒爾茨等重量級人物。在33年前(1982年),榮樂園的收費就達到了1000元一桌的天價。
2009年,網上釋出了最後一則有關榮樂園的消息,從此這個百年品牌徹底消失于曆史舞台;這當中的原因,一直是個未解之謎。
自1911年開始,從國内生根發芽到遠渡重洋異國飄香,榮樂園的制勝秘籍是什麼?而從承辦最豪華的筵席,到絕迹江湖的沒落,榮樂園又發生了什麼?
“滿漢全席”與川菜
1911年末,在成都湖廣館街(今東風路),第一家榮樂園正式開店營業,開業當天就迎來萬人空巷般的客流。這是一個與預期相符的結果,因為有兩個标簽推波助瀾:關正興與藍光鑒。
在清末傅崇榘的《成都通覽》中,有這樣的記載:席面之講究者,隻正興園一處。正興園是關正興的家業;而關正興,是當時成都唯一會做“滿漢全席”的頂級廚師。
關正興是滿洲入川者,在四川,他見識了衆多不同于滿洲的異地菜品,從此對四川地方菜的研習産生濃厚興趣。此外,他走訪中國多個地方,吸收各地菜品的烹制手法為自己所用——其中就有兼具滿族與漢族菜品特色的滿漢全席。他将四川地方菜、蘇菜、京菜精華融為一爐,最終打造出一個系統性的地方菜系——川菜。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受戰争波動,正興園——這個經營了50年的高檔筵席官府禦用品牌——在戰火中銷聲匿迹,取而代之的,是當年年底榮樂園的繼承與崛起。
榮樂園由戚樂齋、藍光鑒叔侄二人創立,其後藍光鑒的弟弟藍光榮、藍光璧入夥。榮樂園的經營模式和菜品,均是繼承于正興園,即走高端定位路線。這樣的經營理念,與藍光鑒本人有關。
藍光鑒13歲踏入川菜行業,因其超高做菜天賦,頗受關正興青睐與扶持,後者甚至将滿漢全席做法盡數相授。
資質上乘的廚師,一般5年出師;而藍光鑒在16歲的時候,就上竈連做三桌滿漢全席,轟動整個成都。
同時,藍光鑒對川菜的熱忱不下于關正興。據統計,藍光鑒一生研發的川菜有300多道,可以說,他一生的精力全都耗在了川菜研發上。
正是兩人在廚藝上的巅峰造詣,與對川菜熱情的高度統一,從榮樂園第一天營業開始,就決定了它在今後日子裡的繁華鼎盛。
千元天價與“黃埔軍校”
1982年,是中國内憂外患後百廢待舉的振興階段,當時的成都鮮有外國人出沒。
而這一天,榮樂園卻來了一群外國人,人數達到20餘位。這是一場盛大的筵席:所有精兵強将都集合起來做菜:清湯鴿蛋燕菜、燒拌甜椒、蔥燒鹿筋、蟲草鴨子……一道道盡是榮樂園頂尖菜品。這些菜品,赢來了老外的交足稱贊,也創下了當年1000元一桌宴席的天價。
之是以能吸引老外,并讓他們欣然買單,這與藍光鑒的自身理念不無關系:如果說關正興是川菜的鼻祖,那麼藍光鑒則是川菜菜系的鼻祖。
我們将兩人在商業上做個職位劃分:關正興是個做産品的高手,藍光鑒則是營運的高手,他們的關系,就如同蘋果的沃茲之于喬布斯。
關正興是個官員,生活上、物質上都十分充盈,而“正興園”所接待的客人,也同屬“往來無白丁”的官員。一個衣食無憂的人,他能定下心來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他定義了“川菜”這一偉大的名詞,但遺憾的是,他并未将川菜中各種菜品包裝成一個系統,推向全國。
而藍光鑒,則做了關正興沒做的事。在榮樂園經營期間,他前後首創了30多種宴會格式,并開創了川菜中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餐廳——有包廂和大廳的榮樂園。了解兩人想法差距并不難,因為後者是商人。這個商人的想法,最終将川菜包裝成一個名譽中外的招牌。
不僅如此,藍光鑒在當時對于榮樂園的經營,就有了diy的概念,以及第送貨上門的服務理念。這種想法支撐之下,“随堂配菜,送菜上門,做包宴席”成了榮樂園主要競争力。
正是兼具了對廚藝的高超造詣與對商業的過人領悟,榮樂園在當時成都幾十家老字号中脫穎而出,名貫成都:1933年,榮樂園布後街新店開張,一樓一底可坐下上百桌筵席;1970年,裝潢最頂級的門店在騾馬市建成,“老成都”無人不曉;1980年,榮樂園在紐約聯合國大廈對街落座,一炮打響;同年,鄧麗君光顧榮樂園,驚異于川菜出衆味道之餘,主動與廚師見面讨教……
除了商業上的登峰造極,榮樂園對人才的培養亦是從未懈怠——他們是支撐榮樂園走向全球的中堅力量。
曾在榮樂園蓮桂路店擔任主廚的特一級烹調師張利民,師從曾國華,是藍光鑒的二代弟子,已在幾年前退隐江湖。 “1971年,榮樂園成為成都市飲食公司的技術教育訓練基地,不誇張地說,這就是川菜界的‘黃埔軍校’”,張利民說。
從這一年後,榮樂園每年都要培養一批烹饪技術人才,孔道生、曾國華、劉建成、吳萬裡……這些個個都能叫出名号的老一輩名廚,全都出自榮樂園。他們有的跳出師門,建立了自己的餐飲企業;有的留下來,堅守心中的執念。
正是因為出彩的菜品、人才與商業運作,榮樂園在1995年被認定為“中華老字号”企業。
但這,也是它最後的繁華。
鼻祖的沒落
榮樂園的沒落,其實在承辦千元天價筵席之後,就已初現端倪。
當時的成都,雖然外國人少,但“改革開放”的戰略實行後,外國人的比例其實在逐年增多。榮樂園的選址,基本上是在中國傳統文化氣息濃厚的地方,因為這裡的人習慣了這裡的味道:出衆菜品與曆史氣息結合的味道。
千元筵席的成功,讓榮樂園負責人認識到:把榮樂園搬遷到現代氣息濃厚的繁華地段,将吸引更多的外國人,将有更豐厚的利益回報。
除了榮樂園的主觀判斷,外力也是一方面:老舊的城市街道,需要改造重建,這迫使老字号門店紛紛外遷。
内外雙重作用下,榮樂園進行了一系列搬遷,但搬遷後的結果,并非想象中那麼好。
首先是内部資金問題。每一次搬遷,都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且現代城市繁華地段鋪租費遠高于老街舊巷,這些費用無疑會給資金周轉帶來壓力。
其次是環境影響。現代氣息的繁華地段,有更多符合現代人的特色餐飲:快餐、火鍋(特别是在成都這種火鍋大城,競争就更無優勢可言),以及舶來的烤肉、牛排等。在這種環境中,榮樂園無異于夾縫中求生存。
再次是菜品的局限。不斷推陳出新,是餐飲企業存活的基本能力,而自藍光鑒去世後,榮樂園的川菜很難再有突破,而且味道也随着前一代人的去世而逐漸遜色。
再則,是老字号在商業市場逐漸失去号召力。在過去,人們對老字号有種敬畏之心,唯老字号馬首是瞻;而現在則不同了,人人都想做颠覆,做一個行業的王。當行為與做法跟過去南轅北轍,榮樂園成為被冷落與舍棄的昨日繁華。
基于種種問題,榮樂園面對盈利壓力,不斷關店、拆遷、重開……惡性循環周而複始。2009年,内部資金終于拖斷,這匹馳騁了近百年的“老馬”,也終于卸下曾經的種種繁華,累死在路途。
尾聲:“它留在記憶裡講述着老成都”
周世中是榮樂園的“出走派”弟子,現任四川省烹饪專科學校烹饪系主任。
沒事的時候,他經常會到騾馬老街看看。“騾馬市老街狹窄,從小巷子進去走5米,就看到類似四合院的榮樂園餐廳。兩層樓,黑漆桌子古香古色……”回憶榮樂園,蓉城盛景猶如山水畫卷,在周世中的記憶中延展流連。
“榮樂園并未消失,它留在記憶裡講述着老成都”,周世中笃定地說,在夢裡,經常有這樣一出場景:陽光透過騾馬市,灑在重彩朱漆的“榮樂園”三個大字上。店裡客人推杯換盞,熱鬧非凡。門口,堂倌(迎賓)把汗巾往肩頭一甩,笑着朗聲道:幾位貴客,樓上請!
聊商業評時事說段子
商界網微信号sj998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