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金字塔型“财閥”變财團?揭秘日本六大财團,看美國資本推波助瀾

說起日本的經濟發展曆程,無人不驚歎于二戰後其發展之快,在短短20年内就完成了醫治戰争創傷和追趕老牌西方國家的任務。之是以日本在二戰後能獲得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這就離不開它自身獨特的發展模式——财團體制和商社模式。

金字塔型“财閥”變财團?揭秘日本六大财團,看美國資本推波助瀾

日本财團的力量有多強呢?概括的來說,日本有六大赫赫有名的财團,分别是三井、三菱、住友、富士、三和以及第一勸銀,他們控制了日本全國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總資産。根據2019年财富世界500強榜單顯示,日本企業占據了十分之一的席位,一共上榜了52家。其中,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豐田、本田、索尼等企業也都囊括其中。但少有人知道的是,這52家上榜企業中,有40多家都屬于這六大财團。

金字塔型“财閥”變财團?揭秘日本六大财團,看美國資本推波助瀾

不斷擴張的日本财團是很可怕的!僅僅以石油為例,沙特作為中東産油大國,擁有頂尖石化技術,但是它的石化技術、石化發電廠、海水淡化裝置等産業配套設施都不是自主開發的, 以三井、三菱為首的日本綜合商社才是該國石化産業的真正掌控者, 即商權掌握者。它們通常是以極低的股權進入一個國家的産業市場, 并将自己的技術、金融、貿易快速輸入, 使自己成為該産業背後的真正掌控者。

從二戰前的财閥到戰後的财團,日本财團如何從家族控股下的企業金字塔演變成現代企業集團?在日本财團股權分散過程中,美國資本又如何在其中推波助瀾? 今天,我們就來給日本财團拉一條時間線

金字塔型“财閥”變财團?揭秘日本六大财團,看美國資本推波助瀾

1868年的明治維新,讓日本走上了興盛之路,此時主導日本經濟的主角一直是财閥企業,這正是日本财團的前身。

這些财閥,是明治維新之後因政府的扶植而逐漸發展成的具有壟斷性質的大型控股公司 (也被稱為财閥康采恩),财閥也是對戰前日本金融資本集團的通稱。它們形成于日本的産業革命時期,是和濃厚的封建家族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具有商業資本、金融資本和産業資本相結合的特點。當時的明治政府,為日本的傳統家族企業和新興的家族企業成長為大型的财閥企業集團提供了第一推動力,在國家的支援和幫助下,此時的日本主要出現了十幾家财團,其中最有實力的是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家。這四家被統稱為日本的“四大财閥”。

金字塔型“财閥”變财團?揭秘日本六大财團,看美國資本推波助瀾

其中的住友和三井分别創始于1590年和1673年,是最老牌的日本家族企業财閥。在明治維新之前,當日本處于發展緩慢的封建社會時期時,像三井這樣已經持續了200多年時間的企業,幾乎由家族100%完全掌控,這些企業治理的基本原則就是完整嚴格的家族憲章。

時間來到二戰,日本戰敗後,美國政府為了自身經濟利益,一點也沒有放松對日本的控制和影響。美國占領軍認為财閥是推上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原因,是以美國以反壟斷為名, 對舊财閥實行了抑制政策, 解散了日本的财閥組織, 将财閥家族所持有的股份賣給公衆,同時輸出大量資本進入日本,但保留了其銀行組織的存在。在這一時期,從财閥家族轉讓到公衆手中的股份總量,占據了日本公司股份總量的40%,這也使得日本在戰後最初幾年,成為了公衆持有企業股權比例最高的曆史時期。

金字塔型“财閥”變财團?揭秘日本六大财團,看美國資本推波助瀾

舊有的财閥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英、美式的企業制度。此時的日本,出現了短暫的産融分離的格局,經濟上也被美國所控制,變相的被殖民化了。不僅經濟衰退,失業率上升,工潮也頻頻出現,政府異常不穩定,原有的經濟秩序也出現了混亂局面。此時的日本,徹徹底底地淪為了美國的傀儡。

金字塔型“财閥”變财團?揭秘日本六大财團,看美國資本推波助瀾

此時,突如其來的北韓戰争讓日本從經濟衰退中慢慢緩和了過來。從1951年開始,美國出于北韓戰争和冷戰的需要,放寬了對于日本壟斷資本的控制。由于銀行尚未解體,日本的産融開始重新聚合,新的财團就慢慢出現了。随後,美國又逐漸采取了扶持壟斷資本的政策,這也促使日本的财閥組織重新組合。

在新的政策環境下,舊财閥的金融機構重新聚合了原來的下屬企業,并以金融資本,産業資本和商業資本高度融合為基礎,逐漸演變成日本的新财團,此後,一步一步形成了産、商、融三位一體的财團體制。

金字塔型“财閥”變财團?揭秘日本六大财團,看美國資本推波助瀾

二戰後重新聚集起來的這批日本财團,不同于原先的财閥。經過這一輪的重生,無論是日本财閥的封建性,還是封閉性,都被極大地弱化了。一方面,在原來的家族成員被趕走之後,經營企業的都是職業經理人,另一方面,為了适應美國出台的《反壟斷法》,日本财團由原來的一家公司直接控股轉變為多家公司聯合持股。

此時的持股結構,已經從原來的金字塔式,變成了網狀球體式的持股結構。這種互相持股制度成為了财團賴以存在的重要基礎和最強有力的結合手段,财團的成員,企業之間形成了圓環形互相持股,這使得财團各成員企業之間的資本聯系都得到了空前加強,互相持股的比例越高,财團的凝聚力也就越強。

金字塔型“财閥”變财團?揭秘日本六大财團,看美國資本推波助瀾

但值得一提的是,戰後日本企業的交叉持股,其本身就有相當一部分直接就是财閥的“遺産”。在主要靠自我融資,資本相對短缺而又要保持控制的情況下,财閥下屬企業之間早已經存在着大量的互相持股現象。這種交叉持股是在其獨特的制度、文化遺産和曆史條件限制下所産生的。

在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的環境下,日本大企業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特點的企業制度。比如股東對于經營者制衡弱化,驚者居于支配地位。同時,也産生了獨特的企業激勵機制,比如終身雇傭制、年功序列制、企業内工會成為了日本獨具特色的激勵機制,并在相當長的時期内都發揮了激勵經營者和企業員工的積極作用。

這種體制也孕育了日本著名的六大财團型企業集團,即三井、三菱、住友、芙蓉、第一勸銀、三和等。其中的三菱、三井和住友這三大集團,由于繼承了财閥遺産,比另外三家凝聚力更強,就像是各種繼承了幾百年的同一“商号”,怎麼看都更像是自成一家的。另外三家,則相對松散,更像是一種以銀行的巨額融資為中心的俱樂部模式。

金字塔型“财閥”變财團?揭秘日本六大财團,看美國資本推波助瀾

用通俗化的語言來說,這些新型的企業集團中,主辦銀行或者金融集團扮演着父親的角色,通常決定着家屬成員的血緣關系和姓氏歸屬(一般為成員企業大股東),它是家庭成員穩定的經濟來源,能夠為成員企業提供資本支援。而為産業服務的綜合商社則扮演了母親的角色,負責生兒育女,照顧家庭成員的起居,對孩子的教育和成長施加影響,(扶持衆多制造企業),并為兒女長大後外出求學與發展進行謀劃(海外擴張、情報擷取),甚至為子女選擇對象和操辦婚嫁(創辦合資企業)。産業則扮演了兒女的角色,當哥哥姐姐們(成熟産業)有了充足的經濟來源和積蓄後,他們就會将資金投入到新孕育出的弟弟妹妹上(新興産業),或者将富餘的資金存入父母的錢箱以供全家統籌。

在缺少股東主權的限制和銀行的大力支援下,這波日本企業也容易玩飄了。新财團大量投資,大量購買地産和股票,也吹起了地産和股票兩大泡沫,這葬送了持續幾十年的高增長,更帶來了十幾年的迷失和艱巨痛苦的調整,導緻了戰後日本模式的結局。

金字塔型“财閥”變财團?揭秘日本六大财團,看美國資本推波助瀾

經過一段時間相對的低迷狀态,日本經濟于2003年才出現新的活力,顯示出财團再次崛起的勢頭。而最近的十幾年,日本企業将它的資産主要都用在了資源和知識産權的積累上。這種财團制度是可以使技術很快地轉變為商品,最後再從商品中把錢賺回來,形成了良性循環,此後再利用産業鍊中各地方的關聯企業進行全球擴張。

當日本财團進行擴張時,通常是以極低的股權進入一個國家的産業市場,并将自己的技術、金融和貿易全速輸入,并使自己成為該産業背後的真正掌控者。

金字塔型“财閥”變财團?揭秘日本六大财團,看美國資本推波助瀾

當然,日本的官僚集團與日本的财團是存在着共同利益的。這些财團是日本的經濟團體聯合會的六大支柱,為日本政府進行經濟決策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半官方的“财界總理”。是以,絕對不可小觑。

參考文獻:

《解密日本六大财團之謎》——《金融檔案》

《淺析日本财團模式》李俊、王芝、劉文倩

《日本企業财團模式解析》白益民

《六大财團左右日本内政外交》郭一娜、闵昌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