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台灣的天涯海角——墾丁

作者:旭東讀史

墾丁位于台灣省屏東縣,東臨太平洋,西靠台灣海峽,南望巴士海峽。墾丁的名字據說是清朝時期,從大陸來了一批壯丁到現在這個台灣最南部的地方開墾,這裡便被後人稱為“墾丁”。

中國台灣的天涯海角——墾丁
中國台灣的天涯海角——墾丁
中國台灣的天涯海角——墾丁

墾丁地屬熱帶氣候,年平均25度。地質以珊瑚礁為主,在三面環海北依山巒的地形下,加上長達半年的落山風吹拂,造就了墾丁特殊的地形風貌。這裡的景觀具有多樣性,有沙灘貝殼,崩崖、沙瀑、群裙、鐘乳石洞,有熱帶雨林稀有植物、種類繁多的昆蟲蝴蝶,長達半年的候鳥遷徙落腳地。

著名景點

大尖山

正式名稱為“大石尖”為墾丁地标之一,為一整塊岩石凸起于草原上,為墾丁半島區最高點。上山須由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牌樓門口進入,穿越墾丁牧場,沿棱線設有登山索可供攀爬。山頂可俯瞰恒春半島全境,景觀優美,上山下山全程約需3-4小時。但是國家公園法第13條第8款對于國家公園區内之大尖山、青蛙石、船帆石已公告禁止攀爬。

龍銮潭

中國台灣的天涯海角——墾丁

貓鼻頭

位于國家公園西側,恒春往貓鼻頭的途中,占地137公頃,原本是低窪地勢,往年每逢雨季便積水成澤。日據時代雖曾計劃建為水庫,但終未實作,戰後民國37年(1948年)籌撥專款,将龍銮潭建為水庫,為恒春半島重要的水利設施。潭水經附近溪流相彙由人工洩水口北流,經四溝、頭溝而注入保力溪,由射寮出海,供農田灌溉管道。每到秋冬之際更成為候鳥群集過冬的地方,是絕佳的賞鳥景點。

龍銮潭旁設有一自然中心,透過玻璃牆面可以欣賞到整個潭面,中心内的觀察站提供多部望遠鏡和2套播放監視系統,并有4處鳥類展示區,是裝置完善的鳥類觀察站。龍銮潭自然中心同時也是稀有植物人工複育區的所在,以生态園方式進行人工培育原生樹種。生态園區面積約1.5公頃,共分為稀有植物區、誘鳥植物區、誘蝶植物區、草原灌叢植物區、賞花觀果植物區、山地植物區、海岸林植物區、珊瑚礁植物區、綠籬植物區等九區。區内生物資源豐富,植物物種歧異度高,是生态保育與生物族群的自然栖所。

中國台灣的天涯海角——墾丁

墾丁(5)

貓鼻頭為台灣海峽與巴士海峽的分界點,并與鵝銮鼻形成台灣島最南的兩端。貓鼻頭有一從海崖上斷落之珊瑚礁岩,其外型狀若蹲仆之貓,因而得名。 貓鼻頭為典型的珊瑚礁海岸侵蝕地形,珊瑚礁因造山運動隆出海面,受到長時間的波浪侵蝕、反複幹濕、長期鹽粒結晶、沙礫鑽蝕、及溶蝕等作用,産生了崩崖、壺穴、礁柱、層間洞穴等奇特景觀,海岸線鳥瞰似百褶裙,故有裙礁海岸之稱。極具地形教學與研究價值。

白沙灣

白沙灣位于恒春半島西岸、貓鼻頭西北方的海岸線上。又稱“白砂”。白沙灣一帶屬珊瑚礁海岸,原是一個小漁港,稱為白沙港。這一帶得天獨厚,擁有一段長達百米的沙灘,沙灘由純白的貝殼砂所組成,由于鮮少有遊客造訪,是以還保持着自然的風貌。而在此處戲水時需小心此地有三處有強勁的暗流,須特别的留意。

而去墾丁白沙灘回味《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相信将會成為墾丁旅遊不可缺少的環節。在這裡,李安營造了唯美震撼的長滿怪樹的神秘浮島和墨西哥海灘。

南仁湖

“南仁山生态保護區”位于國家公園東側的滿州鄉南仁村,保護區海拔最高不過526米,卻是台灣少數僅存的低海拔原始熱帶季風雨林,同時形成熱帶、亞熱帶與溫帶植物分布于南仁山區,受恒春半島特殊季風及雨量季節性分布的影響,共有2200餘種植物。如“大頭茶”潔白似茶花,是東北季風盛行的迎風陡坡的常見植物。

中國台灣的天涯海角——墾丁

“南仁湖”位于天然山谷中,僅一條步道能前往,單程4.3公裡。沿途生态樣貌豐富,常可見“青斑蝶”、“黃蝶”的蹤影。南仁湖原本是水稻田,由于稻田東邊出水口被堵塞,水量累積逐日增多,形成寬廣湖泊,在這一片廣大水域之前有處小水潭,才是真正的“南仁古湖”,但由于湖水面積小容易被忽略。湖旁可見的“黃灰澤蟹”,是台灣淡水蟹的特有品種,屬于陸蟹的一種,也是唯一不須到海邊進行繁殖的蟹種。

南仁山為生态保護區,僅供學術研究,禁止遊客進入。事先必須向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出申請,前往南仁湖也必須先于墾丁國家公園遊客中心做行前教育,而每年有兩個月的封山期間亦不受理申請進入。

龍坑自然生态保護區

龍坑位于恒春半島東南端岬角,介于太平洋與巴士海峽交界處,該地區為綿延之群狀珊瑚礁,為隆起之高位珊瑚礁,面積計61.67公頃。由于重力及海浪之沖擊,台地崖之珊瑚石灰岩逐漸破裂,向下崩落,是以龍坑綜合了裙礁、崩崖、狹谷、陷坑等絕佳之地形景觀。

龍坑生态特殊,海岸植物繁複,有許多特殊少見的濱海植物。例如“濱斑鸠菊”,全台灣除了蘭嶼之外就隻能在龍坑這裡看得到;而花瓣隻有一半的“草海桐”,有刺的“飛龍掌血”,以及遠從大溪地飄洋過來的“檄樹”都是龍坑特有的濱海植物。可惜的是在2001年因為阿瑪斯号貨輪油污事件,整個珊瑚礁被原油污染,雖然大部份清除,但是已将整個龍坑生态完全破壞,散落在海床上的貨輪殘骸,仍使得珊瑚無法順利複育。

風吹沙

風吹沙是風成地形。每年九月至次年四月,沙粒受到冬季東北季風的吹拂,被風向西南方陸地搬運;而被河川及沿岸的潮流攜帶出來的沙粒,則向東北的海灘搬運。 如此日積月累進行風蝕和風積作用,山谷裡的沙子被風和水來回的搬運,形成了“沙丘”與“沙瀑”的特殊景觀。 但後來因為當地政府修築了一條馬路并在馬路後方種植一大片的木麻黃防風林,此項不當的道路阻隔與防風林設計,使得墾丁的風吹沙成為絕響。

龍磐公園

龍磐公園位于在鵝銮鼻與風吹沙之間。此區域是屬于上升的石灰岩台地,由于石灰岩容易被水溶蝕,是以區内有石灰岩洞、滲穴、崩崖、紅土等地形景觀。公園内有大草原,可從陡峭的崩崖遠眺曲折有緻的海岸。此區光害較少,适合觀賞日出以及夜晚的星空。

落山風

落山風是恒春半島冬季特有的天氣現象。每年十月到翌年三月,冬季的冷氣團沿着中央山脈南下,當吹到恒春半島時,因通過石門狹谷、大武山谷、與滿州鄉山脈谷地,風力突然增強,加上半島地勢陡降,面海廣闊,強風形成直撲之勢,當地居民稱之為“落山風”。在落山風的季節裡砂塵蔽天,有若台風,常會影響車輛的行駛。早期當地的房屋窗戶也多采用窄小低矮的設計,居民也會戴上帽子或方巾防止風沙,形成當地特殊的景觀。

墾丁春浪

台灣地區每年一度的“墾丁春浪音樂節”,定于每年四月初清明節前後舉行音樂嘉年華會。

友善的狗國際音樂逾2006年4月舉辦了第一屆墾丁春浪音樂節,成功的結合近百名優秀的歌手、dj以及音樂人,三天的活動吸引了将近四萬人次的觀衆入場,為台灣開啟首創全民戶外大型音樂活動,以一種更大衆、更普羅的音樂文化,為台灣音樂活動注入一股新勢力與新活力,充分展現了這塊土地上的熱情與生命力。

墾丁大街

墾丁大街墾丁大街為位于墾丁路之夜市,為國家公園境内最熱鬧的商店街。也是世界罕見設于國家公園内的商圈與夜市,加上大街的飯店、旅館,沙灘旁的水上機車,以及核能發電廠,所造成的光害、污染、水溫上升,對國家公園的生态維護,沒有幫助。從生态保育的觀點來看,墾丁大街的存在并不利于國家公園的生态保育。唯這些不利的因素,均早于國家公園的設立。

國家公園成立之初,墾丁路上商家僅止于販賣名産的夜市規模。在1986年哈雷彗星接近地球,經媒體報導墾丁為台灣最佳觀賞地點,頓時擁入大量遊客。從此觀光客與日遽增,帶動外圍商業繁榮。

墾丁大街範圍大約在墾丁大灣(夏都沙灘酒店)至墾丁小灣沙灘之間。沿路有許多夜間營業的酒吧、舞場、小吃攤等,從白天到深夜,街上充滿許多身着海灘褲、比基尼,一身輕松打扮的泳客與國内外遊客,街上的霓虹燈将街景妝點得十分熱鬧,頗有南洋度假勝地的風情。晚上夜店裡除了供應餐點以外,也有鋼管舞等火熱表演。鋼管舞女郎身着三點泳裝在客人身上磨蹭的行為,曾被媒體點名有害風化,不過并未被禁止。墾丁街有近30多家的個性紀念商品店,有許多的飾品及紀念品的店家及小攤位,商品均具有當地特色。墾丁大街也是墾丁當地飯店、旅館最密集的地方,如夏都沙灘酒店、西澤飯店與救國團的墾丁青年活動中心等,都是著名的景點。

墾丁風鈴季

因墾丁秋冬之際落山風強勁,為平衡旅遊淡旺季之人潮,屏東縣政府于冬季開辦本活動,懸挂各式風鈴于主要景點。2006年最後一屆風鈴季結束後,将不再舉辦。總計自2004~2006共三屆。

春天呐喊

自公元1995年開辦,由兩位外籍人士jimi(吉米)和wade(偉德)首創舉辦的一個戶外大型音樂藝術祭,一向以門票收入為主要活動營運來源,也是台灣最早、曆史最悠久的音樂祭;于每年春假期間(4月5日前後)舉行,吸引了大量的人潮。原意是參考1970年代美國woodstock演唱之精神,提供創作音樂團體或個人發揮的舞台并帶動年輕族群愛、和平、自由...等精神。耕耘十幾年下來,為墾丁地區帶來了龐大的觀光商機,也帶動了當地繁榮的地方發展。也因為活動太過知名,為了以正視聽,2007年時,台灣内政部營建署也已正式釋出消息,以往在四月春假期間被誤稱為「春天呐喊」等所有戶外音樂活動,正式核定的名稱為「墾丁國家公園春天音樂季戶外音樂活動」。

地點從1995年的夢幻墾丁,到後來的墾丁大街海邊、六福山莊等,2007年則正式進駐鵝銮鼻燈塔公園内開辦,正宗的春天呐喊音樂祭隻有一個,并以标榜健康純正的休閑娛樂為主,所有的表演也都一向維持在午夜十二點前即全部結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