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别看國外有能說話的鹦鹉,要是真論起養鳥水準還得看咱們中國

說起鹦鹉來,人們很容易與學語聯系到一起。畢竟作為鳥類的它們把人語模仿的惟妙惟肖也确實是一件很讓人新奇的事情。再加上它們的羽毛五顔六色,觀賞價值很高,是以很受人們的追捧。

别看國外有能說話的鹦鹉,要是真論起養鳥水準還得看咱們中國

我們可能知道學語能力很強的鹦鹉基本上都是來自國外,比如産于非洲的灰鹦鹉,源于南北美洲的亞馬遜鹦鹉,以及美洲熱帶地區的金剛鹦鹉等。我國同樣也有一些鹦鹉,比如大绯胸鹦鹉、小绯胸鹦鹉、紅嘴綠鹦哥等,但是它們的學語能力就相對來說弱很多。

别看國外有能說話的鹦鹉,要是真論起養鳥水準還得看咱們中國

雖然國外有說話能力較強的鹦鹉,但是要真論起養鳥的水準,那還得看咱中國。

中國的養鳥文化源遠流長,往上追溯的話可以到商周朝代。這點我們能從一些出土的文物中推測出,比如一些青銅器和一些甲骨文中就常見到“鳥圖騰”。可見從那時人們就非常追捧鳥類,“鳥圖騰”也表現出了當時人們對自然的敬畏與對鳥類的崇尚。

随着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我們不僅僅局限于崇尚鳥類,而開始征服和馴養它們。在唐宋時期養鳥逐漸興盛,鳥的身影逐漸融入到了人們的生活娛樂當中。同時也成為了人們一種感情的寄托。

别看國外有能說話的鹦鹉,要是真論起養鳥水準還得看咱們中國

相信大家都讀過白居易的一首詩

《鳥》

誰道群生性命微,

一般骨肉一般皮。

勸君莫打枝頭鳥,

子在巢中望母歸。

别看國外有能說話的鹦鹉,要是真論起養鳥水準還得看咱們中國

可見那時雖然我們有征服自然的欲望,但是我們仍然懂得遵守自然的規則,不會盲目地進行捉捕。在飼養鳥的同時會給自然界中的鳥兒一個繁衍生息的機會。

在唐朝時期鳥兒是一些達官貴族的賞樂之物,因而所有的鳥具都比較講究和高貴。到了清朝,養鳥不再是貴族的專屬,一些普通的百姓也流行養鳥,這也促使了養鳥文化得以迅速的發展。也是以人們對于鳥的飼養和馴養逐漸形成一種文化知識而流傳下來。

别看國外有能說話的鹦鹉,要是真論起養鳥水準還得看咱們中國

到了漢代,養鳥文化再次得到提升。所謂好鳥用好籠,人們不僅僅滿足于鳥兒本身,開始對鳥兒的使用之物進行改進和升華。就拿鳥食罐來說吧,當時就有六種材質:金屬、瓷、牙質、竹制、骨質、木質。同時還出現兩件套、五件套等一些鳥食罐搭配的叫法。兩件套一般就是指滿足日常飼養需求的食罐和水罐,而五件套則有:幹料罐、濕料罐、飲水罐、蟲罐和蔬菜罐。浴水罐和沙罐是不包含在五件套之内的。

别看國外有能說話的鹦鹉,要是真論起養鳥水準還得看咱們中國

到了現在,人們不管是養鳥的籠還是鳥食罐又做了一些改革,比如出了一些圓籠,方籠,還有各種房屋造型的鐵籠。鳥食罐也增添了一些新的材質,比如塑膠的、不鏽鋼的和玻璃的。

我們中國養鳥都是有講究有學問的,什麼鳥配什麼籠,籠内配什麼食罐什麼跳杆都是有門道的。在養鳥繁盛時,你提着什麼籠,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你養什麼鳥。比如你提一個配有單跳杆的五件套鳥籠,那你一定是養靛颏。如果你提的是雙跳杆五件套,那你可能是養貝子。假如你提的是官印籠配三件套,那基本就是準備養繡眼。就這種文化水準,假如中國排第一,相信那些擁有會說話鹦鹉的外國都不敢和咱叫闆。

别看國外有能說話的鹦鹉,要是真論起養鳥水準還得看咱們中國

傳統的養鳥文化不斷消失的今天,已經很少有人會為鳥兒特意地去搭配适合的鳥具了。可能一些上了年齡的老人還在保留着傳統的養鳥方式,大部分人基本已經将傳統的五件套替換為了三件套。還有一些自動的下料器也漸漸被人們所接納。

再來看看國外那些飼養鹦鹉的,基本都是粗養,比較随意,比起中國的養鳥水準來還是差一些,總歸缺少一種文化的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