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和我的黨支部 」深潛,向着海洋最深處

「我和我的黨支部 」深潛,向着海洋最深處

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

融媒體系列報道

《我和我的黨支部》

今天,為您帶來由湖南電台攜手無錫新聞綜合廣播等全國100家電台采制的《中船重工七〇二所水下工程研究開發部黨支部:深潛,向着海洋最深處》。

「我和我的黨支部 」深潛,向着海洋最深處

太湖之濱的江蘇無錫,有一支集潛水器研發、試驗和配套于一體的深海裝備研制主力軍和國家隊,它就是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以下簡稱七〇二所)。

在這裡,老中青三代科研工作者接續奮鬥,曆經近20年努力實作了我國載人深潛領域的全面領跑。

今天我們一起認識年輕黨員姜旭胤和他所在的七〇二所水下工程研究開發部黨支部。

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深達萬米的海底,陽光無法穿透厚厚的海水照到這裡,黑暗陰冷、無聲無息。

「我和我的黨支部 」深潛,向着海洋最深處

2020年11月10日8點12分,一艘外形酷似胖頭魚的深潛器,搭載着三名潛航員,在這裡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我和我的黨支部 」深潛,向着海洋最深處

“奮鬥者”号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完成萬米海試并于28号勝利返航。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緻以熱烈的祝賀,向所有緻力于深海裝備研發、深淵科學研究的科研工作者緻以誠摯的問候。

「我和我的黨支部 」深潛,向着海洋最深處

▲《新聞聯播》的報道

從“蛟龍”号、“深海勇士”号到“奮鬥者”号,中國載人深潛團隊二十年磨一劍,始終潛心研發深海裝備、鑽研深淵科學,曆經無數驚濤巨浪征服萬米深度,堅定了中國人逐夢深藍的底氣。

「我和我的黨支部 」深潛,向着海洋最深處

80後姜旭胤是七〇二所水下工程研究開發部的一名進階工程師,也是水下工程研究開發部黨支部的一員。

在這支集潛水器研發、試驗和配套于一體的深海裝備建設主力軍和國家隊裡,姜旭胤得到快速成長,先後參與“深海勇士”号、“奮鬥者”号的設計,并作為海試隊員參與“奮鬥者”号的萬米海試,見證了10909米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的誕生。

「我和我的黨支部 」深潛,向着海洋最深處

▲姜旭胤

茫茫深海蘊藏的大量資源,是世界各國必争的寶藏。而人類要進入深海,必須依靠載人潛水器。

2010年,剛從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的姜旭胤被保送到七〇二所讀研,有機會見到了正在工廠中的房間準備海試的第一台大深度載人潛水器“蛟龍”号。

「我和我的黨支部 」深潛,向着海洋最深處

它首部的帽檐與尾部“x”型尾翼設計所造就的漂亮弧線給姜旭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到它的第一眼,姜旭胤就想起了大學老師說過的話:外形酷的、炫的、美的,它的性能多半是優異的。

事實證明,“蛟龍”号擁有的不僅是顔值更是實力。不久後的2012年6月在馬裡亞納海溝,它成功下潛至7062米,創下了當時的深潛記錄。

其實,在姜旭胤見到“蛟龍”号之前的十年,我國的深海探索才剛剛起步。當時國外技術封鎖,國内人才匮乏。已退休六年的徐芑南研究員被力邀擔任“蛟龍”号總設計師。

「我和我的黨支部 」深潛,向着海洋最深處

▲徐芑南

老人患有心髒病、高血壓,家人為此極力勸阻:拖着這樣的病軀去挑戰一個結果未蔔的任務,何苦呢?

但與海洋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徐芑南心底始終有個未了的心願:要看到中國人自主研制的大深度載人潛水器觸及深海。他毅然結束了悠閑的退休生活,并将家安在了機關招待所。

姜旭胤曾經不止一次聽同伴說起過,在“蛟龍”号海試現場,時年74歲的徐芑南拖着裝滿藥品、氧氣機、血壓計等醫療器械的拉杆箱,和科研團隊堅守工作母船,見證“蛟龍”号創造的“中國深度”。

「我和我的黨支部 」深潛,向着海洋最深處

對于這位同在一層樓裡辦公的深潛前輩,姜旭胤由衷欽佩:每天八點不到就開始辦公,還經常和年輕人一起加班到深夜,幫助他們解決一個個技術難題。這位可敬的老院士、老黨員不畏艱難、科技報國的情懷成為年輕人學習的楷模。

攻克七千米深度,意味着潛水器可以到達全球99.8%的海域,而萬米級則可以實作全海深。2016年立項的“奮鬥者”号,将目标瞄準了萬米深海。

「我和我的黨支部 」深潛,向着海洋最深處

這樣的極端深度,對潛水器的結構、材料、通訊、控制等都是巨大挑戰。打個形象的比方,萬米深海的壓力相當于2000多頭非洲象踩在一個人的背上。

「我和我的黨支部 」深潛,向着海洋最深處

▲“奮鬥者”号總設計師葉聰

曾駕馭“蛟龍”号38次成功下潛的首席潛航員葉聰擔任了“奮鬥者”号總設計師。姜旭胤也成為團隊一員,擔任“奮鬥者”号載人潛水器結構系統主任設計師,負責載人艙球殼的設計工作。

「我和我的黨支部 」深潛,向着海洋最深處

▲載人艙球殼

載人艙球殼是“奮鬥者”号最為核心的部件,它的作用是耐受萬米深海的超高壓力,為潛航員和科學家創造适合科學考察和水下作業的環境,是以必須具備可靠的承載能力和密封性能。

三年研制過程中,團隊攻克了載人艙材料、成形、焊接等一系列關鍵技術瓶頸。姜旭胤清楚地記得,曾有合作機關的夥伴向他抱怨說:

合作夥伴:跟你們出差常常是趕最早一班飛機去,最晚一班飛機回,争分奪秒連軸轉,實在是太辛苦了……

那些攻關的日子,試驗經常24小時進行,每天晚上實驗室燈火通明,黨員同志們帶頭通宵值守。

「我和我的黨支部 」深潛,向着海洋最深處

經過團隊的通力協作,“奮鬥者”号實作了載人艙球殼、锂離子電池、浮力材料、海水泵、推進器等多項核心部件的國産化,真正做到了把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和我的黨支部 」深潛,向着海洋最深處

2020年11月10日“奮鬥者”号成功坐底萬米海溝,載人艙球殼性能穩定,展現了優異的承載性能,性能名額達到了國際領先水準!

「我和我的黨支部 」深潛,向着海洋最深處
「我和我的黨支部 」深潛,向着海洋最深處

姜旭胤

科研人員在迎接成功喜悅、面對掌聲喝彩的時候,更難忘的是那些一年又一年埋頭攻關的日子,是一次又一次瀕臨絕境的失敗經曆。

如果沒有黨員先鋒的引航指路,沒有甘坐冷闆凳、無問西東的科研精神,很難有勇氣去攀登一座座科技高峰。

「我和我的黨支部 」深潛,向着海洋最深處

▲深潛團隊

尤其是在潛水器海試階段,科研團隊遠離城市,遠離親人,長時間工作在茫茫大海上,是船頭飄揚的黨旗、國旗,給了他們一往無前的力量。

「我和我的黨支部 」深潛,向着海洋最深處

近二十年的接力奮鬥,中國載人深潛事業從蹒跚起步到全面領跑,背後是一代代懷揣科技報國、海洋強國夢想的深潛人夙興夜寐,孜孜以求。

他們深知:在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的漫漫征途上,“奮鬥者”号遠遠不是終點,那片深藍還蘊藏着太多的未知和無盡的可能……

本節目由新華網、湖南電台、芒果動聽、5g智慧電台、蜻蜓fm攜手全國100家電台聯合制作播出。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和我的黨支部》同名書籍已上市。立刻掃以下二維碼訂購:

「我和我的黨支部 」深潛,向着海洋最深處

來源:湖南電台新聞事業部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審:鐘啟華 王天祥 周玲 鬧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