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和我的党支部 」深潜,向着海洋最深处

「我和我的党支部 」深潜,向着海洋最深处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融媒体系列报道

《我和我的党支部》

今天,为您带来由湖南电台携手无锡新闻综合广播等全国100家电台采制的《中船重工七〇二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党支部:深潜,向着海洋最深处》。

「我和我的党支部 」深潜,向着海洋最深处

太湖之滨的江苏无锡,有一支集潜水器研发、试验和配套于一体的深海装备研制主力军和国家队,它就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以下简称七〇二所)。

在这里,老中青三代科研工作者接续奋斗,历经近20年努力实现了我国载人深潜领域的全面领跑。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年轻党员姜旭胤和他所在的七〇二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党支部。

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深达万米的海底,阳光无法穿透厚厚的海水照到这里,黑暗阴冷、无声无息。

「我和我的党支部 」深潜,向着海洋最深处

2020年11月10日8点12分,一艘外形酷似胖头鱼的深潜器,搭载着三名潜航员,在这里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我和我的党支部 」深潜,向着海洋最深处

“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海试并于28号胜利返航。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致以热烈的祝贺,向所有致力于深海装备研发、深渊科学研究的科研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我和我的党支部 」深潜,向着海洋最深处

▲《新闻联播》的报道

从“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到“奋斗者”号,中国载人深潜团队二十年磨一剑,始终潜心研发深海装备、钻研深渊科学,历经无数惊涛巨浪征服万米深度,坚定了中国人逐梦深蓝的底气。

「我和我的党支部 」深潜,向着海洋最深处

80后姜旭胤是七〇二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的一名高级工程师,也是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党支部的一员。

在这支集潜水器研发、试验和配套于一体的深海装备建设主力军和国家队里,姜旭胤得到快速成长,先后参与“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的设计,并作为海试队员参与“奋斗者”号的万米海试,见证了10909米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的诞生。

「我和我的党支部 」深潜,向着海洋最深处

▲姜旭胤

茫茫深海蕴藏的大量资源,是世界各国必争的宝藏。而人类要进入深海,必须依靠载人潜水器。

2010年,刚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的姜旭胤被保送到七〇二所读研,有机会见到了正在车间准备海试的第一台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蛟龙”号。

「我和我的党支部 」深潜,向着海洋最深处

它首部的帽檐与尾部“x”型尾翼设计所造就的漂亮弧线给姜旭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到它的第一眼,姜旭胤就想起了大学老师说过的话:外形酷的、炫的、美的,它的性能多半是优异的。

事实证明,“蛟龙”号拥有的不仅是颜值更是实力。不久后的2012年6月在马里亚纳海沟,它成功下潜至7062米,创下了当时的深潜记录。

其实,在姜旭胤见到“蛟龙”号之前的十年,我国的深海探索才刚刚起步。当时国外技术封锁,国内人才匮乏。已退休六年的徐芑南研究员被力邀担任“蛟龙”号总设计师。

「我和我的党支部 」深潜,向着海洋最深处

▲徐芑南

老人患有心脏病、高血压,家人为此极力劝阻:拖着这样的病躯去挑战一个结果未卜的任务,何苦呢?

但与海洋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徐芑南心底始终有个未了的心愿:要看到中国人自主研制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触及深海。他毅然结束了悠闲的退休生活,并将家安在了单位招待所。

姜旭胤曾经不止一次听同伴说起过,在“蛟龙”号海试现场,时年74岁的徐芑南拖着装满药品、氧气机、血压计等医疗器械的拉杆箱,和科研团队坚守工作母船,见证“蛟龙”号创造的“中国深度”。

「我和我的党支部 」深潜,向着海洋最深处

对于这位同在一层楼里办公的深潜前辈,姜旭胤由衷钦佩:每天八点不到就开始办公,还经常和年轻人一起加班到深夜,帮助他们解决一个个技术难题。这位可敬的老院士、老党员不畏艰难、科技报国的情怀成为年轻人学习的楷模。

攻克七千米深度,意味着潜水器可以到达全球99.8%的海域,而万米级则可以实现全海深。2016年立项的“奋斗者”号,将目标瞄准了万米深海。

「我和我的党支部 」深潜,向着海洋最深处

这样的极端深度,对潜水器的结构、材料、通讯、控制等都是巨大挑战。打个形象的比方,万米深海的压力相当于2000多头非洲象踩在一个人的背上。

「我和我的党支部 」深潜,向着海洋最深处

▲“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

曾驾驭“蛟龙”号38次成功下潜的首席潜航员叶聪担任了“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姜旭胤也成为团队一员,担任“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结构系统主任设计师,负责载人舱球壳的设计工作。

「我和我的党支部 」深潜,向着海洋最深处

▲载人舱球壳

载人舱球壳是“奋斗者”号最为核心的部件,它的作用是耐受万米深海的超高压力,为潜航员和科学家创造适合科学考察和水下作业的环境,因此必须具备可靠的承载能力和密封性能。

三年研制过程中,团队攻克了载人舱材料、成形、焊接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瓶颈。姜旭胤清楚地记得,曾有合作单位的伙伴向他抱怨说:

合作伙伴:跟你们出差常常是赶最早一班飞机去,最晚一班飞机回,争分夺秒连轴转,实在是太辛苦了……

那些攻关的日子,试验经常24小时进行,每天晚上实验室灯火通明,党员同志们带头通宵值守。

「我和我的党支部 」深潜,向着海洋最深处

经过团队的通力协作,“奋斗者”号实现了载人舱球壳、锂离子电池、浮力材料、海水泵、推进器等多项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真正做到了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和我的党支部 」深潜,向着海洋最深处

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成功坐底万米海沟,载人舱球壳性能稳定,展现了优异的承载性能,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我和我的党支部 」深潜,向着海洋最深处
「我和我的党支部 」深潜,向着海洋最深处

姜旭胤

科研人员在迎接成功喜悦、面对掌声喝彩的时候,更难忘的是那些一年又一年埋头攻关的日子,是一次又一次濒临绝境的失败经历。

如果没有党员先锋的引航指路,没有甘坐冷板凳、无问西东的科研精神,很难有勇气去攀登一座座科技高峰。

「我和我的党支部 」深潜,向着海洋最深处

▲深潜团队

尤其是在潜水器海试阶段,科研团队远离城市,远离亲人,长时间工作在茫茫大海上,是船头飘扬的党旗、国旗,给了他们一往无前的力量。

「我和我的党支部 」深潜,向着海洋最深处

近二十年的接力奋斗,中国载人深潜事业从蹒跚起步到全面领跑,背后是一代代怀揣科技报国、海洋强国梦想的深潜人夙兴夜寐,孜孜以求。

他们深知:在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漫漫征途上,“奋斗者”号远远不是终点,那片深蓝还蕴藏着太多的未知和无尽的可能……

本节目由新华网、湖南电台、芒果动听、5g智慧电台、蜻蜓fm携手全国100家电台联合制作播出。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和我的党支部》同名书籍已上市。立刻扫以下二维码订购:

「我和我的党支部 」深潜,向着海洋最深处

来源:湖南电台新闻事业部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审:钟启华 王天祥 周玲 闹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