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曆史上進入過四次大冰期,但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我們還處在最後一次大冰期之中,這是怎麼回事呢?

冰河期,又叫冰期、冰川期,是地球表面覆寫大規模冰川的地質時期,地球曆史上曾經出現過四次超大冰期,大冰期的時間尺度至少數百萬年,此外還有數不勝數的小冰期。人類了解到的第一次大冰期叫休輪冰期,出現在24億年前到21億年之間,,也就是說在這一時期地球整整被冰封了31年,這是最早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冰期。休輪冰期的出現,差點使得地球上剛出現的生命滅絕。
第一次大冰期是如何形成的呢?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地球上第一個學會光合作用技能的生物藍藻,雖然被大家稱為藻,但它并不屬于植物中的藻類,它和其他細菌一樣屬于原核生物,是以藍細菌或許才應該是他的本名。在藍藻出現之前,大氣中的氧氣極少,當時的生物也基本都是厭氧生物,靠攝取一些有機物分子為生,甚至可以靠硫酸鹽、鐵鹽等簡單的化學物質就能活下來,但藍藻的出現打破了早期的生态平衡。藍藻通過吸收二氧化碳并産生氧氣,使得從24.5億年前到18.5億年前大氣中的氧氣濃度從0.02%上升到了4%,這就是地質史上著名的大氧化事件。在這一時期,大量的厭氧生物被氧氣殺死,僥幸存活的厭氧古細菌隻能躲在缺氧的環境中苟且偷生。由于大氣中的主要溫室氣體是二氧化碳和甲烷,藍細菌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釋放的氧氣又把甲烷氧化,于是溫室氣體越來越少,地球急劇降溫,逐漸凍成了一個雪球。
我們都知道,同等材質的物體顔色越深越容易吸收熱量,而白色吸收熱量最少。在進入冰河時期之後,由于地球被凍成了一個白色雪球,地球反射陽光的量越來越大,使得整個地球系統獲得的太陽能越來越少,再加上當時地球的大氣層二氧化碳基本上被吸收殆盡,也使這次冰期無限延伸,如果冰期繼續延伸下去,地球上必将成為一個沒有生命的死球。既然沒有辦法依靠太陽,那麼地球決定自力更生,于是地球内部的岩漿在冰層的擠壓下終于按耐不住噴湧而出,使得大量二氧化碳被送入大氣層,地球也是以逐漸走出冰期。
接下來是第二次震旦紀大冰期。這次發生在大約6億年前的遠古代末期,這次大冰期在世界各大陸産生的時間略有不同,造成冰期的原因和上次基本原理相似,都是二氧化碳急劇減少導緻大冰期降臨。第三次大冰期是發生在大約3億年前的石炭紀至二疊紀,這次大冰期主要發生在岡瓦納古陸。其中,在南美洲和非洲發生和消退的時間較早,在古印度和澳洲發生和消退的時間較晚。冰川退卻之後,出現大面積的舌羊齒植物群。第四季冰川期是從250萬年前開始并一直持續至今,這是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第四季時,歐洲阿爾卑斯山山月冰川至少有五次擴張,在我國則相應地出現了四個亞冰期,現代冰川覆寫總面積約為1630萬平方公裡,占地球陸地總面積的11%。中國的現代冰川主要分布于喜馬拉雅山,昆侖山,天山,祁連山,岡底斯山和橫斷山脈的一些高峰區,總面積約57069平方公裡。
很多人比較納悶,既然我們處于冰期,為什麼沒有感覺特别冷?這是因為大約在8000-1萬年前全球又普遍轉暖,大量冰川和冰蓋消失或收縮,地球進入冰後期,但是各個大陸的冰川和冰蓋并未完全消失。雖然很多證據都是我們現在可以直接看到的,但由于線索衆多,對于這次大冰期,學術界至今沒有一個明确的細節劃分。不過人類文明的發展正在加速冰期結束的程序,在人類的生産生活中,大量二氧化碳被釋放,溫室效應顯著提升,溫度也在逐漸升高。雖然大兵器結束對于很多生物可能是好事,但對于人類文明來說可能是一場災難,僅僅是兩極地區冰山融化就足以讓全球海平面上升30厘米,沿海地區都很多城市都可能被淹沒,更何況沒有冰川封印的遠古病毒,還有溫度上升帶來的惡劣氣候和極端天氣,這些對于人類來說都是巨大的災難。大家認為冰河期之後溫度應該達到多少度呢?那時的人類應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