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生活中有些人,他是發自内心地希望别人好

生活中有些人,他是發自内心地希望别人好

《西遊記》之趣經女兒國一集中,唐僧拒絕了女兒國國王的求愛,因為他有自己另外的追求,而這種追求,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享受到人生的幸福。有了這種追求的支撐,他可以犧牲掉自己的一些小小的幸福和歡樂。

且看二人間的一段對話:

女兒國國王:為什麼世間還有像我們這樣的孤男寡女,不能成雙成對? 唐僧:陛下,貧僧許身佛門,正是為了解救芸芸衆生,使世上不再有殺伐紛争,使人間不再有怨女曠夫。 女兒國國王:禦弟哥哥,你的眼前,就有需要你解救的“芸芸衆生”。 唐僧:陛下,貧僧取經心切,還望陛下早日發放通關文牒。 ……

這段對話,非常清晰地說明了唐僧内心的所思所想和人生追求。

唐僧這麼心善、柔軟的一個人,為什麼忍心拒絕真情實意的女王的情意,為什麼置她的真情于不顧?就是因為他内心希望更多的别的人可以過得好,希望更多的人的真情可以得到成全,而不僅僅是自己一個人的小小的幸福。當二者不可得兼時,他選擇為更多人的幸福奔走和求索。

生活中有些人,他是發自内心地希望别人好

有些人,發自内心地希望别人好。别人好,就是他的人生追求。

在孔子身上,也展現了這一特點。

要了解一個人物,我會設想這樣一種畫面,假若此人是生活在你身邊的一個人,那麼你感受到的他的性格、為人,将是怎樣的呢?

若孔子是大家身邊的一個人,他留給大家一個什麼印象?我想大約是這樣的:十分好學、愛好思考,凡事總要問個為什麼,講禮貌,性格平和,偶爾也性情中人,總體來看是平和、穩重而令人不可忽視的一個人。

《論語》中對孔子的性格有所記載: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翻譯過來就是,孔子這個人,溫和但也嚴厲,威嚴但不魯莽,謙恭而平和。

生活中有些人,他是發自内心地希望别人好

人生是一種選擇,其實像孔子一樣聰明的人,有很多,但是為什麼每個人走的道路又不一樣呢?換句話說,孔子能做到的事,就其難易程度來說,很多人都可以做到。他的理論,也并不是唯一的,比如周公的很多理念,就具有一緻性,他的性格,也許堅韌,但也不一定是最堅韌的,他的道路,也坎坷,但也不一定是最坎坷的,但為何隻有一個孔子呢?

隻有一點是與人不同的,是孔子之是以是孔子,他人之是以是他人的差別之所在——即他一直追求社會和群眾的和諧和德治,他一直發自内心希望人與人之間和善、溫暖、充滿愛,希望社會有秩序、有效率、君賢民勤、各得其位、各司其職、欣欣向榮,這種興趣、投注于其上的心力、專注、自然而然地堅持、相信的力量等,都是他之是以是他的構成因素。

唐僧是發自内心的鐵了心的要取經,要為芸芸衆生的幸福做出自己的追求與奉獻,這其中還有求知的成分,即他本身對國外經卷的内容,充滿着好奇。孔子也是鐵了心地将整個社會的幸福作為自己目标,他一輩子那麼跑來跑去,為了什麼,還不就是為了這些。他們這樣的人,生活中大量的時間和心力、思考,應該都是在想着更廣人群的利益和福祉,琢磨着怎麼才能讓更多的人更幸福,更有溫暖感,更為融洽和睦。

生活中有些人,他是發自内心地希望别人好

也許冥冥之中有一種力量,命運的力量,讓每個人做出自己的選擇,人生的選擇,去執着于某件事,一直走下去,矢志不渝,一直不改變。正是這種選擇的不同,堅持的不同,或者說是興趣的不同,使你成為你,我成為我,他成為他。

每個人有着不同的人生,一個人的智慧并不是第一位的,人的選擇和興趣,以及堅持,内心的渴望的力量,樂趣感,在某件事中體會到的充實感和滿足感,似乎才是第一位的,是支撐一個人一直走下去的動力。我相信唐僧和孔子,正是在這種力量的鼓勵下,一直向前走着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