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師的推薦下,我讀了《世界是數字的》這本書。
自從人們意識到用手指隻能從一數到十,即便算上腳丫子也無濟于事的時候,就開始尋找能快速計算的方式。盡管像算盤這樣的珠算工具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經有了,但此後的4500多年裡進展及其緩慢……在這長長的4500年裡,一些發明家造出了一些計算工具,但這些東西不是計算緩慢——計算六位數乘法需要幾個小時,就是老容易出故障。在這些發明家中最著名的就是查爾斯·巴比奇了(1791-1871),他設計了兩台十分完善的計算機器,但遺憾的是他沒有把它們造完。盡管他沒能使他的想法付諸實踐,但是他的很多想法肌膚創造性和超前性,在今天的電腦設計中,仍能看到巴比奇的想法和痕迹。
1939年後,第一台電子化數字型電腦出現了,在這之後随之出現了許多電子計算機,這些機器大部分被軍隊使用,用來破解密碼等軍事行動。但這些計算機體積龐大,操作很不便。第一台可以根據儲存的程式進行運轉的機器——“嬰兒”長達4.5米,高2.5米。厚0.75米,你想想它該有多重。1947年後“恐龍”型的計算機就要成為昨日黃花了,有人發明了一種叫半導體的裝置,它比電子管小的多。1969年,随着矽片與微晶片的發明,半導體電腦又過時了,這是小型電腦的開始,這也說明計算機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1980年後,計算機開始飛速發展,以至于僅僅5年時間,便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個人電腦和微軟公司的windows系統。此後電腦的體積越來越小,運算速度越來越快。
到底有多小呢?這樣想象——1948年的計算機“嬰兒”如果要和現在的主流PC機的記憶體一樣大,它必須要有90千米寬,高度是珠穆朗瑪峰的4倍,甚至更大。
到底有多快呢?目前電腦最快的運算速度可達每秒4 0000 0000 0000次(4萬億次)!
至于微軟公司的創始人——比爾·蓋茨——我的目标,仍在不斷的變強。如果你要趕上他,你不得不每天每秒放1英鎊在儲蓄罐裡,再持續300年!比爾·蓋茨就有這麼富,而且他一天比一天富——每天增加3000萬英鎊。
資訊技術的革命将把受制于鍵盤和顯示器的計算機解放出來,使之成為我們能夠與之交談,與之一到旅行,能夠撫摸甚至能夠穿越的對象。這些發展将變革我們的學習方式,工作方式,娛樂方式一句話,我們的生活方式。
在人類已經步入資訊時代化的今天,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滲透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計算機的廣泛運用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帶來的變革是多方面的,深層次的,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們正處在數字化的社會,學會掌握并運用工具,才能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