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奎琳·肯尼迪,這絕對是美國第一夫人中出名的一位。
她的丈夫在任時間雖然不長,可是,她自身的光芒卻在極短的時間内得到了世界的認可。

有人認為,傑奎琳應該作為曆任美國第一夫人的表率,她的時尚、活力,以及聰慧,都非常出色地點燃了政治之下美國的另一種溫度。
要知道,肯尼迪在世時的名聲可不怎麼樣,堪稱家中紅旗不倒,家外彩旗飄飄的典範。
可是,傑奎琳似乎從來沒有是以而讓他難堪過,也從來沒有讓“美國”這面旗幟被染上過醜聞。
也正是因為如此,美國群眾普遍認為:傑奎琳的聰慧就在于她知道,哪些東西是需要放下的,哪些東西才是必須注重的。
國之形象大過家庭,傑奎琳默默承受了風光之下的一切苦澀,進而成就了肯尼迪。
可是,當傑奎琳再婚的消息傳來,整個美國卻炸鍋了。
那個時候,肯尼迪已經去世多年,而傑奎琳作為風韻猶存的漂亮少婦完全有再婚的權利。既然傑奎琳的個人聲譽不錯,那麼遇到這樣的喜事,應該得到群眾的祝福才正常吧?
相反,很多美國群眾站出來反對傑奎琳的再婚,他們甚至認為再婚的傑奎琳“讓她的人民蒙上了再也洗刷不淨的羞辱”。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傑奎琳在肯尼迪去世之後,一度依舊活躍在政治舞台上。而且,她也曾與多名政治人物傳出暧昧绯聞。
這個時候的美國群眾,對她的這些绯聞是喜憂參半的,但沒有什麼反對的聲音。
可是,誰知道傑奎琳最後竟然選擇了一個大自己二十多歲的希臘商人:亞裡斯多德·蘇格拉底·奧納西斯。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不隻是又老又醜,還是與美國這個國家完全不相幹的人物。
如果說傑奎琳有再婚的權利,那可能在群眾心中至少是一位年紀相當,地位相稱的男性。而奧納西斯不過是一個“海盜”而已,他雖然有大量的财富,卻與傑奎琳格格不入。
也正是因為如此,美國群眾覺得,傑奎琳原本是美國的驕傲,她是聖潔的,是高尚的。
與肯尼迪在一起,那就是絕對的男才女貌。可是,與奧納西斯在一起,不但充滿了銅臭,還降低了傑奎琳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甚至是美國的位置。
人們很是不解,不可一世的傑奎琳為什麼會選擇一個又老又醜的“海盜”再婚呢?但有人則直接給出答案:船王的财富打動了傑奎琳。
這是真的嗎?或許這樣了解有些片面了。
我們都知道,傑奎琳雖然不是出身政治之家,但受到的教育卻非常傳統。
她的母親從小就這樣告訴她:“社會地位和榮譽比什麼都重要。”而傑奎琳後來嫁給肯尼迪,正是因為這方面的原因。
再打開《傑奎琳畫傳》這本書,我們似乎也可以看到一點端倪:
傑奎琳下嫁船王,在很大程度上與金錢有關,但與現實也難脫關系,她急欲逃脫自己與肯尼迪家族的關系,或者說她迫切地希望自己可以遠離美國這片是非之地。
這就怪了,按理說美國是傑奎琳非常有利的“戰場”,不管是圈子還是環境,傑奎琳都如魚得水。
而且,她想在美國找個知名人物出嫁,那是小菜一碟。那麼傑奎琳為何要逃避這樣的有利條件呢?
知道内幕的人忽然有些心酸,雖然傑奎琳時尚、年輕又自信,但為人母,她卻戰戰兢兢。這是亡夫肯尼迪帶給她的風雨,沒有人能幫得了他。
1963年,肯尼迪死于刺殺,兇手是誰?一直沒有人知道。雖然上任的副總統馬上對這件事進行了調查,可結果依舊霧裡看花。
1968年7月,羅伯特·肯尼迪再次被人刺殺。這顯然是針對肯尼迪家族的報複。
當時羅伯特正在競選美國總統。整個肯尼迪家族都為此人心惶惶,他們不知道下一個被刺殺的人會是誰。
也就是這一年的10月,傳來了傑奎琳下嫁船王,逃離美國的消息。
這想必就是最直接的原因吧?她在美國好好的,為什麼急于逃離美國?刺殺是她心頭的陰影。
丈夫死了,但他們還有兒子、女兒,如果下一個被刺殺者是自己的兒女,那傑奎琳可能無法承受。
事實上,自從肯尼迪去世之後,她一直都在擔心安全問題。
一個總統被刺殺,兇手卻無法被繩之以法,不要說是傑奎琳,就是美國群眾,恐怕心裡也有不安吧?
是以,當羅伯特被刺殺之後,傑奎琳馬上就下定了決心:遠離美國,遠離政治,帶着兒女消失。
這是自保,也是一種對現實的反抗:你們沒辦法給我一個交待,我隻有用這樣的行為來表達内心的不滿。
據說,結婚之後的傑奎琳一直對肯尼迪念念不忘,這讓老船王非常不爽。
加之傑奎琳揮霍無度,買雙鞋花十幾萬塊都是常事。老船王惱了:這是娶了個祖宗麼?不愛我,卻花我的錢花到任性,拿我當冤大頭呀?
于是,這段原本就不被人看好的婚姻,就這樣被詛咒了一般,很快上演了分居戲碼。
不到十年的時間,老船王去世。他将自己的身後事安排得妥妥當當,傑奎琳沒有得到什麼家産,相反得到的是一張離婚協定書。
這時回看當年傑奎琳的選擇,我們依舊感慨,一位母親能有多少能力呢?但就算将自己性命棄之不顧,還是希望保全自己的孩子。
傑奎琳委屈地下嫁了船王,卻在心裡一直懷念着肯尼迪,雖然對老船王不是很公平,但讓世人願意給一份寬容。
其實,老船王也不是什麼好人,據美國傳記作家克裡斯托弗·安德森在書中所講:當年老船王以傑奎琳海灘清涼照為由提出離婚,可這事件的操作人卻正是他本人。
可見,老船王為了保護自己的财産,那是不惜欺負人家孤兒寡母呀,太不厚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