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徐堅:将自身作為當代文化的鮮活元素,博物館迎來開放的3.0時代

作者:文彙網
徐堅:将自身作為當代文化的鮮活元素,博物館迎來開放的3.0時代

預計明年建成開放的上海博物館東館,“擴容”的不隻是面積,還有功能的更新

【内容提要】

◆不斷實作更好開放和更大包容的探索,是未來博物館發展的真正推動力。

◆種種開放都是為了讓博物館最終實作“可用”和“樂用”,實作博物館從物質到精神的開放。

中國正在邁向世界博物館強國,國内多個城市正在建設“博物館之城”。最近,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秦始皇帝陵銅車馬博物館新館、鄭州博物館新館、景德鎮禦窯博物館等一批大型博物館建成開放分外引人注目,而蘇州博物館西館、陝西考古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東館、首都博物館東館等一批文化新地标亦揭面在即。

大衆與博物館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了。不斷實作更好開放和更大包容的探索,也正是未來博物館發展的真正推動力。

徐堅:将自身作為當代文化的鮮活元素,博物館迎來開放的3.0時代

預計年内開館的陝西考古博物館,将成為國内第一座以考古為主題的博物館

全球博物館正在擁抱“第三次開放”,将日益成為觀衆可以表達、樂于表達、勇于聽取其他人表達的空間

回溯全球博物館走過的曆程,“開放”是從博物館被當作值得追求的公共機構起、從嚴格意義的博物館出現起,始終不曾改變的主題。當然,不同時代的博物館有着不同的“開放觀”,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追求。

三百餘年的博物館史,譜寫的是“開放三部曲”,呈現出博物館與社會的關系上的遞進。簡而言之,就是從museum of people(人民的博物館),确認法理歸屬和公共準入權,實作最顯而易見的開放,可以用腳表達的開放;到museum for people(面向人民的博物館),确認公共的主體性,實作空間和物的開放,可以用眼睛表達的開放;到museum by people(為人民所用的博物館),确認公衆對博物館的闡釋權,用頭腦和心智表達的開放。如今,我們正面臨的就是第三次開放。

公共性是近現代意義博物館的自我宣示,與曆史上曾經存在的形形色色的聖物、秘藏、寶庫、珍寶櫥、沙龍作出了必要而果決的切割。1683年,英國牛津的阿什摩林博物館面向公衆開放。1753年,大英博物館成立,以作為國家和人民象征的博物館自我期許,數年後面向公衆開放。19世紀最後25年到20世紀第一個25年,伴随着從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芝加哥美術館、安大略美術館等等經典類型博物館的成立,博物館成為社會公衆的焦點,也成為知識生産的中心,全球博物館迎來第一個黃金時代。在過去的三個世紀裡,從第一個女性被博物館接納,到藍領勞工邁入展廳,從面向勞動者的博物館之夜,到面向家庭主婦的社會教育課程,從無障礙通道到可以手摸的展品,全球博物館始終不斷打破可見和不可見的門禁,擴大開放範圍。由此确認了博物館在法理上、門禁規範上、硬體設施上的開放,也即博物館的第一次開放,“museum of people”。

1990年至今以及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全球博物館可謂處于第二個黃金時代。中心都市裡,建立的博物館不約而同地采用超大尺度,占領城市cbd,構成實際建築和景觀意義上奪目的城市天際線。然而,隻有當成為文化意義上城市天際線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時,博物館才可以歡呼真正的第二個黃金時代的到來。這需要博物館實作更多、更好、更深刻的開放。事實上,在這個黃金時代的初期,博物館已在探索走向“museum by people”的第二次開放,主動拆除圍牆,為公衆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文化服務。德娜·奈澤爾所指的“可見”和“可進入”就是探索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将這種開放融入展陳之中。不少博物館将原本深藏地下或者背景的文物修複放置到展廳展線之上,觀衆可以隔着玻璃,甚至在隔離線外就可以看到青銅器、大理石雕像、繪畫是如何一步一步修複的。巴黎的布朗利埠博物館通過一條下沉步道,将樂器庫房變成展線的一部分,也開創了庫房式陳列的先河。以藏品數字化和網絡化為核心,牽動了博物館從保護到教育各個部分的智慧博物館也是第二次開放的産物。博物館的“拆牆”火花激活了全球博物館,我們正看到博物館正在盡己所能地向公衆開放更多。

然而,這仍然不夠!讓我們重新回到博物館第一個黃金時代的一些振聾發聩的論斷,“博物館要承擔教育功能”“博物館要像百貨公司一樣”,這道出了博物館的本質職守和特色。教育是博物館的核心功能,但博物館不同于學校,不是義務性或者強制性教育機構,而是社會公衆自我教育的場域。是以,我們是時候提出更深層次的開放了,這就是博物館正在走向的第三次開放,即“museum by people”。博物館要将知識生産權歸還給觀衆和形形色色的被代言人群,讓博物館從單向度、自上而下灌輸知識之地,變成觀衆可以表達、樂于表達、勇于聽取其他人表達的空間。

徐堅:将自身作為當代文化的鮮活元素,博物館迎來開放的3.0時代

前不久試運作的景德鎮禦窯博物館,是國内首個24小時博物館(圖檔來源:朱锫建築事務所)

技術有多大魔力,取決于博物館人對開放之道的了解,而種種技術和手段,都是為了實作博物館從物質到精神的開放

當下,我們熟悉的那些傳統博物館該怎樣擁抱第三次開放?它們的未來是什麼樣的?有沒有無所不能的技術能夠實作這種開放?所有的技術、所有的智慧都最終取決于博物館人對博物館的開放之道,或者如何回歸滋養博物館的社會公衆的了解和抉擇。是以,智慧博物館的最大智慧是讓渡的智慧。不少博物館的實踐為我們積攢了迎接第三次開放的點滴經驗。

首先,博物館不妨嘗試将展陳和闡釋歸交給公衆,幫助公衆表達和闡釋。從“神廟”到“論壇”,就是博物館一路走來的“開放”的真實寫照。阿姆斯特丹城市中心的新教堂是城市鼎盛時代以來城市政治生活和宗教生活的中心,也是曆代顯赫人物的墓地。在新教堂博物館化之後,2007年曾經舉辦一場名為hero的特展。起初,很多人僅憑标題,就以為這是個正常老套的曆史名人展。事實上,作為展覽焦點的“hero”可作多解,既可能是充滿男性氣概的英雄人物,也可以是主人公或者偶像。這個展覽頗具創意地将闡釋權和策展便利交給觀衆,尤其是年輕觀衆,最終,人們看到展覽的最後一個單元裡出現了披頭士、曼德拉這樣的現代偶像,出乎意料地激活了看似中規中矩的展覽主題。

借助“館外”智慧,廣東省博物館近年來也在更大限度激發策展創意,為自身注入新的活力。2016年該館推出觀衆策展人制度,經過嚴格評審,誕生了首名以明清青花瓷為主題的館外策展人。圍繞即将舉辦的《紅樓夢》文化展,該館正在展開聲音收集活動,邀請觀衆用不同的方言、語種朗讀《紅樓夢》詩文,講述閱讀《紅樓夢》的體會與心聲。

其次,正是基于對當下活生生的公衆的尊重,傳統博物館需要重新融合被割裂的“曆史”和“現實”,讓曆史成為現代生活的鮮活元素,傳統能為當下和未來所用。

在我們今天展陳青銅器時,如果不考慮青銅器紋樣對現代工藝美術紋樣設計的影響,不考慮青銅器銘文如何影響清代中期以來的書學書風之變,不考慮三代青銅器組合所表達的社會觀念至今仍然鮮活地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之中,青銅器就隻能被當成客觀而孤立的“藝術”,難以與時下的大衆與社會産生聯系。

近年來備受大衆追捧的博物館文創,無論是舊形新制,還是舊元素的全新闡發,都是“連結”傳統與當下的有益嘗試,當然,目前的嘗試還存在同質化傾向以及初級徘徊的尴尬。

今天的博物館還可以促成曆史藝術的傳承與創新。唐三彩最初發現于洛陽,是一種根植于華北大地,擁有強大的輻射能力的藝術形式。曆史上,以洛陽為中心的三彩藝術影響了數個朝代,例如有北宋三彩、遼三彩、金三彩等,也影響了多個國家,從新羅三彩和奈良三彩,到波斯三彩和安南三彩,不一而足。可以說,三彩就是曆史上中國的文化實力的最好物證。現在,洛陽博物館設立了專門展廳陳列曆史上的三彩藝術,卻并未孤立而隔絕地對待曆史遺産——因以三彩為代表的多彩陶瓷工藝傳統在洛陽地區一直延續下來,現代三彩藝術也被邀請到展廳空間,實作了古今映照和對話。

甚至,儲存和展示曆史文化遺産的博物館應該将自身視為鮮活的當代文化元素。博物館可以對更大、更廣泛的社會有更深遠的貢獻。古根海姆博物館的開幕就極大地提升了西班牙港口城市畢爾巴鄂的城市形象,幫助城市成功轉型。

第三,博物館應該清晰地表明自身作為社會教育機構,作為表達和闡釋載體的身份,從以物為中心,尤其是以寶物為中心的執念中解脫出來。“物”仍然是博物館業務的中心,但是并不必糾結于“原物”,更不必追逐“寶物”。對于作為社會公共性産物的博物館而言,在服務社會公衆的路上,替代性甚至多元展品将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些展品對“原物”的沖擊隻存在于寶物價值上,而教育功能并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對此,一些嘗試已經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前段時間亮相的“美成天龍——天龍山石窟數字複原國際巡展”以及于上海寶龍美術館舉辦的“大美之頌·雲岡石窟千年記憶與對話”,都運用了數字技術複原文物,或化解不可移動文物的展陳困難,或為消除暫未解決的法律歸屬問題。

我其實更有這樣的希望,既希望博物館不介意甚至大膽使用“複制品”,不論是“原件”還是“複制品”都能恰如其分地用來講故事,也希望吸引觀衆到博物館的不再僅僅是那些“寶物”。

當下博物館能夠踐行的政策當然也遠不止于此。但歸根結底,種種開放都是為了讓博物館最終實作“可用”和“樂用”,實作博物館從物質到精神的開放。以這樣的标準來看,當下博物館中,無論是隻解決技術問題的智慧博物館,還是隻在時間和空間意義上拆除邊界、實作擴充的無邊界博物館,都是不完整,不徹底的。

徐堅:将自身作為當代文化的鮮活元素,博物館迎來開放的3.0時代

作者:徐堅(上海大學曆史學系系主任、特聘教授)

編輯:範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