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寓言故事252-缇萦tí yíng救父

作者:史語新學

本篇寓言故事選自《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缇萦有孝心,有膽識,感天動地。由于缇萦的仗義執言,犯人就不必受刺字,割鼻或砍肢之苦,對推動古代刑罰由野蠻走向相對寬緩人道作出了貢獻,在曆史上被廣為傳頌。 她不怕千辛萬苦,為父申冤的孝心,使她成為孝道的典範。

西漢文帝四年的時候,有人上奏告發淳于意,他因為犯了罪判了刑,用驿站的車馬押解向西前往長安。

淳于意是臨淄人,他有五個女兒,都跟在後面哭泣。淳于意憤怒的罵道:“生兒女果真不如生男孩,有了緊急情況沒有可以使用的人!”就在這時候,小女兒缇萦為父親的話感到悲傷,就跟随着父親到了長安。

她上奏書說:“我的父親為官,齊地的老百姓都稱贊他廉潔公正,如今犯了法,判了肉刑。我深切地悲傷處死的人不能複生,受肉刑的人不能接上肢體,即使想要改過自新,身殘之人又有多少人能挺過去呢?終究是不能做到。我願意交出自身,做官府的奴婢,用來贖父親的肉刑之罪,使他能夠改變品行,自己重新做人。”

她的毅力和勇氣,不但使父親含冤得直,免受肉刑,而且也使漢文帝深受感動,憐憫她的意願,因而廢除這種殘酷的肉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