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現代人流行的“亦正亦邪”梗,“黑臉、白臉”梗,在上千年以前已被印度一皇帝玩過——他是“阿育王”,印度孔雀王朝之君,公元前303年至公元前232年,印度次大陸幾乎遍布滿了他殺伐與布施的身影。
這位“亦正亦邪”的阿育王,在曆史中留下了“黑阿育王”時代,與“白阿育王”時代,總而言之,無論是哪個阿育王,都将“魔佛”這兩種形象,演繹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一念之間,兩種極端,兩種人生,兩個人間世界。
在那片古老印度的土地上,人間的天堂和地獄,被掌握在他的股掌中,拔刀成王,棄刀成佛,隻是不知在他成佛之際,能否超度完他刀下的亡魂……
後人,可否評說?

說道阿育王,那是印度無人不知的偉大帝王,然而印度人這位古老的王,小時候因相貌不佳,顔值低于皇家水準,而被看臉的父王嫌棄,和他那些皇兄皇弟相比,不受他父王的待見。
據說,因得不到外貌協會的父王寵愛,阿育王的皇兄弟可以用金鍋銀碗吃飯,而他隻能端着瓦器進行手抓梗米飯,顯然,阿育王擁有一個不幸的原生家庭,硬生生在父王以貌取人的目光中,黑化成了一個内心很辣的少年。
18歲的阿育王,被父王任命為印度孔雀王朝底下一塊疆域的總督,王位正常情況來說,怎麼也輪不到他的頭上,問題是阿育王的父王大約在公元前273年突然離世,他在死前沒有确立太子,阿育王的兄弟姐妹便開始了激烈的奪位大戰,不過阿育王才是幕後大boss。
生在帝王家,最大的對手不是敵人,而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傳聞他殘忍地将99位兄弟姐妹、政敵盡數殺光,絲毫沒有手下留情,随後自己登上了王位,也開啟了“黑阿育王”時代。
阿育王戰力兇猛,據說他的戰鬥素質從幼年開始訓練而成,曾被稱為是一個可怕的獵人,能一木棍打死一隻獅子,因其強悍的戰力,他被送去“阿凡提省孔雀帝國”對當地的騷亂進行遏制。
阿育王既然擁有彪悍的戰鬥力,在經他曾造父王蔑視的陰影,其嗜血的人格正式調制完畢,兇猛的戰力注定要變成魔鬼的力量。登上王位的阿育王,把手中的權力變成了一把鋒利的屠刀,印度在他的統治下俨然一座人間地獄。
應該說,黑阿育王真的設立了一個“人間地獄”,在他的人間地獄裡,有着各種各樣駭人的刑具,誰邁入了他的地獄,在被送去真正的鬼門關之前,都必先經一道折磨。
還有傳聞,黑阿育王每天早上起床後,要通過鞭打刑罰,發洩完心中的暴戾之氣後才能進餐,以撫慰他童年沒有好飯菜的心理,并一怒之下緻使500位大臣人頭落地,形同魔鬼。
除去對内殘暴嗜血,對外黑阿育王也十分好戰殺戮,多年征戰,通過武力征服了囊括整個印度次大陸的領土。其中的羯陵伽國位于孟加拉灣沿岸,擁有發達的貿易,繁榮的經濟,在黑阿育王的虎視之下,大約在公元前262年,被阿育王入侵,俘虜了15萬人,屠殺了10萬人,一時流血成河,橫屍遍野。
也是經過羯陵伽國戰争之後,不待人們從驚悚中緩過神來,黑阿育王突然變成了白阿育王,正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念之間,他皈依了佛教。
一夜之間立地成佛的阿育王,驟然之間變成了印度人間的神,來了一個360度大轉身,留下了詭谲的傳奇背影。
一心成佛後的白阿育王,放棄了一切擴張的步伐,不久後便宣布把佛教設定為印度的“國教”,在各地修建了大量的佛教寺院及佛塔,據說一共多達84000座佛舍利塔。
阿育王還曾多次幫助僧團,布施供養三寶,從全國召集來一大批佛教高僧,編撰佛教經典,促進佛教文化的傳播,印度成了佛教聖地。
為了弘揚佛法,他派出了大批使者、僧侶,包括王子和公主,前往鄰國進行傳教,後經過宣傳效果和使節的傳往來傳播,使得佛教被傳到了錫蘭、緬甸、中國、甚至傳到了埃及等地。
除去對佛教的弘揚,白阿育王為了維護政治的穩定,及經濟文化上的繁榮發展,且為國家進行了系列有益的改革,大力支援農業、貿易,興辦醫院,修建旅舍、栽樹得蔭,以慈悲治世。
他命人在印度19個地方分别建造“阿育王柱”,柱頭為威猛的四頭獅,可在柱身寫下他所頒布的“阿育王法敕”,法敕中他自稱為“天親仁顔大王”,目的是勉勵臣民向善,其中有言,大緻意思為:
待人須仁愛慈悲,孝順父母,善待親戚朋友。 尊重萬物生靈,衆生皆平等。 少存私心,多做有益于公衆的事。 以寬容之心對待其他宗教,與之和平共處。
阿育王變成了一位腳踏七彩祥雲的虔誠佛教徒,孔雀王朝在他佛法的洗禮下,當地的人們從阿修羅的地獄,抵達了人間的天堂,在沒有暴力的和諧生活中,歡呼了41年之久。
被佛法熏陶的土地,沐浴在祥和的香火之下,使得當時的古印度出現了空前絕後的強盛局面,阿育王也從黑阿育王向白阿育王轉型成功,成為了印度人們心中偉大的王。
據記載,阿育王在“黑阿育王”時期,親眼目睹了羯陵伽國俘虜被屠殺的場面後,心生憐憫,深感悔悟,并在高僧“優波笈多”尊者的一番指點善誘下,停止了武力擴張,精神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功德慧根在心中開悟,終于皈依了佛門,完成了一夜之間的迷之轉身。
有人認為,黑阿育王沒有曆史所描述的那般邪惡,白阿育王也沒有真正做到真正的皈依佛門……兩者似乎皆有道理。
關于“黑阿育王”
根據《佛教字典》中對阿育王的介紹可知,阿育王是一位血性青年,在殘忍滅兄登上寶座之後,征戰殺戮,血性而兇狠。不過在事實的基礎之上,對于阿育王殺了99位兄弟姐妹這份資料,可能過于誇張。
再者,阿育王能夠坐擁印度疆土,靠的正是殘酷的武力手段,曆史上的黑阿育王即便沒有誇張性的殘暴,也是一個狠角色,加上其生于皇家卻不受父王待見,面對這樣的事多少心理有些陰影,甚至心理多少有些變态陰暗。
關于“白阿育王”
一個人的心性,真能在兩個極端中順利轉變嗎?白阿育王卻用華麗的轉身告訴人們,人真的可以像佛法中所言“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他也在這兩個反面中做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黑化的阿育王,恐怖得像個魔鬼,成佛的阿育王,慈悲得猶如一尊天神,不得不說,這正是佛法的奧妙之處,世俗之人一般無法了解,深入一些容易走火入魔。
不過另有一傳聞,阿育王自小有佛緣,尤其崇拜“釋迦牟尼”,他還常說:“佛教可以消滅個人的欲望,使人安分守己,這對國家很有用處。”
此處不免沖突,自小崇拜釋迦牟尼的阿育王,長大後依然成了魔鬼,莫非”出世必先入世“?但重點在後面,在阿育王心裡,他似乎很早就懂得了佛法的另一番用途,它能消滅人的欲望,讓人安份守己。
回顧黑阿育王擴張疆土時期,對于自己魔鬼的行為,看上去沒有一絲忏悔之心,直到他在羯陵伽國戰争後,完成了印度領土的統一,才突然一夜頓悟,變成了白阿育王。
不排除佛法在白阿育王手中,有作為戰後統治政策的可能,其一,在他死後,事實證明,印度很快又陷入了混亂的局面,在他死後不到50年,孔雀王國土崩瓦解;其二,白阿育王即便皈依了佛教,依然是最高統治者,擁有清醒的頭腦,理智的心态。
實則,白阿育王半途是否真心皈依佛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作為白阿育王,卻也做出了一番豐功偉績,人們也在他的統治下,解脫了暴力,安居樂業。
阿育王的一生堪稱詭谲傳奇,正所謂或魔或佛僅一念之間,佛法本身是聖潔的,其中的教誨之意,值得虔心感悟,而關于阿育王的轉變“真相”……相信即有信念,信念,多少會左右心靈的方向。
諷刺的是,佛法成為了一些罪惡者的洗白盛典,似乎一旦皈依佛門,萬念皆空,即可獲得“精神解脫”。
但有道是“苦海無涯,回頭是岸”,及時的懸崖勒馬,好過萬劫不複,阿育王是善是惡,佛教是否太過于包容?實則人隻要尚存一息,無論如何,相信美好總好過相信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