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埔軍校首任校長本不是蔣介石,耍了個手腕他才如願

作者:齊魯壹點
黃埔軍校首任校長本不是蔣介石,耍了個手腕他才如願

95年前的今天(1924年6月16日),在中國近代史上發生了一件影響中國命運的大事,那就是著名的黃埔軍校在這天開學。黃埔軍校在中國軍事史上的地位和對中國民主革命的影響衆所周知,但鮮為人知的是,孫中山先生當初定的首任校長并不是蔣介石。那麼,首任校長應該是誰?蔣介石是怎樣逆襲成為首任校長并以此步步為營竊取了國民黨最高權力的?

在黃埔軍校95周年校慶之際,讓我們看看這座著名軍校的來龍去脈。

黃埔軍校首任校長本不是蔣介石,耍了個手腕他才如願

1921年12月,共産國際代表馬林在廣西桂林會見孫中山,馬林向孫中山提出“創辦軍官學校,建立革命軍”的建議,該建議受到孫中山先生的重視。但因時機不成熟,拖了下來。

1924年,在國共兩黨首度攜手合作、國民革命風起雲湧之際,有了共産黨人的合作和支援,孫中山先生舉得時機成熟了,就高瞻遠矚地提出“教育為神聖事業,人才為立國大學”之宗旨,在廣州親手創辦了一文一武兩所學堂——“國立廣東大學”(今中山大學)和“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因其校址設在廣州東南的黃埔島,是以又簡稱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建立的目的是為國民革命訓練軍官,孫中山先生希望通過建立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會議決議建立軍官學校選址于廣州黃埔。關于校長人選,經孫中山先生提議,大會最初決定為程潛,而以蔣介石、李濟深為副校長。但是蔣介石不願在程潛之下,跑到上海消極對抗。并派張靜江找孫中山說情,孫中山才在5月3日任命蔣介石為校長。在此過程中,蔣介石曾辭去軍校籌備委員長一職相要挾。

黃埔軍校首任校長本不是蔣介石,耍了個手腕他才如願

(當上首任校長的蔣介石)

蔣介石辭職的主要原因是對自己在國民黨改組以後未能得到相當的地位和權力強烈不滿。“蔣對一些革命的根本問題,如聯俄、聯共等,思想上有保留,又不宜公開說出,便在行動上采取消極态度。”蔣介石辭職“有不滿意職位低微的原因,也有玩弄‘以退為進’的政治權術的意味。軍校成立後,蔣介石這麼一鬧,終于如願以償當上黃埔軍校首任校長,并以廖仲恺為國民黨黨代表。

黃埔軍校首任校長本不是蔣介石,耍了個手腕他才如願

(時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來)

随後,任李濟深、鄧演達為教練部正、副主任,王柏齡、葉劍英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後為周恩來)、周恩來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應欽為總教官。此外還有熊雄、恽代英、蕭楚女、聶榮臻、張秋人等共産黨人擔任教官及各方面負責工作。

此後,蔣介石也以黃埔軍校為自己的政治資本和軍事基礎,步步為營達到了國民黨權力巅峰。

1924年5月,從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錄學生350名,備取120名。5月5日開始入學報到。

黃埔軍校首任校長本不是蔣介石,耍了個手腕他才如願

(1924年6月16日孫中山和宋慶齡在開學典禮上)

黃埔軍校首任校長本不是蔣介石,耍了個手腕他才如願

(孫中山先生簽發的黃埔軍校校訓)

6月16日,正式舉行陸軍軍官學校開學典禮,孫中山到會場給青年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要從今天起,立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發财的心理,隻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孫中山還宣布訓詞:“三民主義,吾黨所宗, 以建民國,以進大同, 咨爾多士,為民前鋒, 夙夜匪懈,主義是從,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貫徹始終”, 此訓詞其後成為國民黨黨歌及官校校歌,并由陳祖康譜曲,該校歌從黃埔五期開始傳唱至今。

黃埔軍校最初有許多從蘇聯來的教員,但在北伐戰争期間蔣中正與中國共産黨關系破裂,是以這些蘇聯教員離開了。

1926年,根據國民政府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将原陸軍軍官學校擴大改組,于同年3月正式命名成立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爾後黃埔軍校學員成為國民政府北伐統一中國的主要軍力。

黃埔軍校首任校長本不是蔣介石,耍了個手腕他才如願

(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畢業合影)

黃埔軍校首任校長本不是蔣介石,耍了個手腕他才如願

(一期畢業證)

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于是在廣州、武漢和南京分别出現了三所黃埔軍校。在武漢,3月22日,武漢國民政府以國民黨中央的名義,決定将武漢分校擴大改組為(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開展讨蔣鬥争。七一五政變後,黃埔五期學員被迫畢業離校,軍校整體改編為張發奎的第二方面軍軍官教導團(團長由第四軍參謀長葉劍英同志兼任),後來成為廣州起義主力,武漢軍校暫時解散。

1928年5月,由副校長李濟深決定将學校改名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學校隻剩下718人堅持至畢業,其餘散往武漢、南京等地,稱黃埔六期生。

1929年9月10日,在南京,蔣介石以國民政府名義,改學校名為“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并陸續成立潮州、洛陽、湖南、湖北、江西、廣州、成都、昆明、南甯、西安、新疆等多所分校。第七期學生畢業後,1930年9月,學校被要求停辦。1931年3月,以中央軍事委員會名義明令改名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主要培養國民黨陸軍初級軍官。

抗日戰争全面爆發後,1937年8月日軍侵略南京,其後由南京出發,經九江、武漢、四川、銅梁,至1938年11月到成都。十六個月間學校四易其地,學生長途跋涉,栉風沐雨,艱苦備嘗,均能安之若素。遷校期間,因前方作戰部隊缺乏,十一、十二及十三期先後提前畢業,且于沿途在各地招收十四、十五兩期學生。

黃埔軍校首任校長本不是蔣介石,耍了個手腕他才如願

(遷回南京時的校址)

黃埔軍校在抗日戰争中成了培養抗日官兵的大學營。各期畢業生都一律開赴抗日前線參戰。抗戰勝利後軍校改制,1946年元旦後改名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名義上國有化隸屬陸軍總部,至此,蔣介石才卸任當了22年的校長,改任名譽校長,由關麟征中将擔任第二任校長。

1949年12月,蔣介石下令将台灣籍學生和國民黨高官政要的子弟200餘人空運到台灣。當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成都,黃埔軍校停辦,在大陸前後共辦23期,共培養41386名各級軍官。其中1924年到1929年共培養了七期13000餘人。這些人中的多數形成了國民黨中央軍的骨幹——“黃埔系”。

黃埔軍校機構設定:軍校由六個部門組成,政治、教育、訓練、管理、醫學和補給。軍校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憲兵、政治等科。

黃埔軍校首任校長本不是蔣介石,耍了個手腕他才如願

(蔣先雲烈士)

黃埔軍校首任校長本不是蔣介石,耍了個手腕他才如願

(陳赓大将)

黃埔軍校首任校長本不是蔣介石,耍了個手腕他才如願

(賀衷寒)

黃埔“三傑”是指黃埔軍校一期學員中最為突出的三個人物,當時的排列是蔣先雲、陳赓和賀衷寒三人。前兩人都是堅定的共産黨人,而賀衷寒則有個轉變的過程,先是團員,後又成為共産黨的死對頭。

黃埔軍校名将輩出,戰功顯赫,揚威中外,影響深遠,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占有顯赫地位。而昔日的黃埔軍校舊址于1988年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壹點号《節日研究》出品,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翟恒水 綜合整理,參考資料:黃埔軍校年譜,圖檔來自網絡)

本文内容由壹點号作者釋出,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