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自然總是伴随自己的腳步,迎來送往一幅幅熟悉又新鮮的面孔。最美的人間四月天,不會因為疫情的影響,而缺少一丁點兒動人的模樣。
今年的春天,雖然少了一些感受春意的随性,但在那些藏着春天的書裡,依然可以感受春風拂面,和孩子一起觀賞昆蟲,享受躺倒在花花草草中的惬意。
今天芝麻醬送出适合春日裡閱讀的書單,在書裡尋找永不退色的春天,享受生命裡每一個明媚的春日。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
作者:[美] 丹尼爾•查莫維茨
一個隻有甯靜心靈才能傾聽的世界:植物會看、會聞、會觸摸、有記憶、能定位....這本書帶領我們進入不同種類的植物生活,吸引我們将其與人類的感覺相對比,結果發現我們與向日葵、橡樹之間的共同點遠遠比我們以為的多得多。
其實植物的世界比我想象中還要神奇,它們不但能夠看的到,他們還有比科學儀器還要靈敏的嗅覺,甚至植物與植物之間還可以通過味道進行交流。試想一下在我們每天路過的樹林、花園和草地,還有我們的陽台上,看似默默生長在那裡的植物正在用我們無法意識到和體會到的方式竊竊私語着,得知這些你會不會覺得我們的世界和以前不一樣了呢? 但植物的世界遠遠不止如此,植物還可以感受到你的觸碰,你的來去,而且他們和人一樣有着清晰的本體覺,它們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知道上下左右,甚至它們還有着它的獨特的記憶體系。這些都在書中有很詳細的介紹。@貓語貓尋
《東京昆蟲物語》
作者:[日]泉麻人 安永一正
擁有“神”美稱的柑桔鳳蝶、季來臨先聲的蟪蛄、喜歡呆在浴室瓷磚上的竈馬、傳說抓了會招天譴的黑翅珈蟌、黑底白條膀如惡魔鬥篷的螢蛾、怪獸哥斯拉原型大水青蛾會發出惡臭的食蝸步行蟲、全身散發金屬光澤的日虎甲蟲,以及男生昆迷最愛的獨角仙與鍬形蟲……
曾經寫過《東京腳踏車日記》的專欄作家泉麻人,出生于東京,目睹了這個日本大都市50年以來的現代化變遷。他童年時的庭院被高樓占領了,捉蜻蜓的那個池塘填平做了工廠的水泥地,要是想找一個蝴蝶飛舞的山坡,他得坐一個小時電車,而山坡上也沒有那麼多的蝴蝶了。
泉麻人看來是一個執着的家夥,他固執地回憶,固執地拿着網兜去尋找,固執地趴在塌塌米上寫下蟲子的故事,任由身邊灰蛾和細腿螳螂固執地在他身邊飛動遊走。他在東京的街道上,在都市中心有樹林的地方,在花壇上,在寺廟和神社的陰暗草叢裡,在廁所的瓷磚上,在老房院裡的無花果樹上,一次一次與昆蟲相遇。每一次相遇,都是一則抒情的詩,一首歡暢的歌。跟随他的視線,我們才發現,原來都市文明的縫隙裡,到處都有大自然的呼吸,每一棵樹,每一叢草,甚至牆角、檐下,到處都有大自然靈動的生命。盡管作者的心裡常常湧起“淡淡的懷念”,可至少有柑桔鳳蝶“那種酸酸的臭味”,可以暫時撫慰我們懷舊的心。@牛蝸蝸
《大自然筆記》
作者:任衆
本書依照七十二物候,按月記錄了一年中自然裡的各種生物,配以作者手繪的色彩缤紛的插圖。上海周邊公園和郊外的昆蟲、蚊蠅、鳥類、種子、植物,在作者筆下都栩栩如生,忠實地展示了神奇自然中,各類生物怎樣按四季變化而消長、生息的過程。自然的美變化萬千、周而複始,它們大隐于市,又真真切切地隐藏在我們身邊。還有多少美是我們從未發現的?和孩子一起讀這本書,也是觀察筆記非常好的樣本吧!
平時我們這些忙碌在城市中的甲乙丙丁,都差不多忘記了原來我們身邊還有那麼多可愛的小生命和那麼多神奇的變化。總以為這些是小時候在家鄉的各個鄉村小道、高高矮矮的山上和大大小小的池塘邊才看得見的景象。然而一年四季大自然的變化萬千、周而複始,從沒有停息過,隻是忙碌的我們從來沒有用心去留意身邊的這些美和變化罷了。
文中描述蜘蛛吐絲捕獵的經過;毛毛蟲死亡的原因;雄蝶示愛的過程和結果;天牛對植物損害的威力;蘋果樹因氣溫失常9月開花的變化;蜂巢的生長過程和記錄每次看到蜂巢的大小;醉魚草的名字由來;桂花的用途;各類蟲子繁殖的最佳時期;蜻蜓的“翼眼”;蟾蜍--國王陛下的感覺,心寬體胖,目中無人的樣子;漂亮的辣妹子--刺蛾;公園裡的蟬蛻;蠅的可愛;香樟樹的果子 等等、等等~~~~~
如果你們也喜歡大自然,也對大自然的神奇變化感到好奇,也想一起來探究到底是怎樣和大自然約會的?---《大自然筆記》這本書絕對不會讓你失望的。@貓小咪
《塞耳彭自然史》
作者:[英] 吉爾伯特•懷特 譯者:謬哲
英國18世紀博物學家、作家懷特用書信體寫成的這部博物記,将英國最可愛的鄉村——塞耳彭村的鳥獸草木蟲魚娓娓道來,兩百多年來流傳不絕。它那優美清明的文體描繪的宛如圖畫,生動逼真的塞耳彭風物,永久儲存着不變的姿媚與最初的新鮮。
懷特是個嚴格意義上的“地域寫作者”,或“自然文學大師”,他生于1720年,1775年,也就是35歲時歸隐于自己的故鄉塞耳彭,過着有教養的紳士生活。在塞耳彭,懷特觀察留鳥候鳥、獸類、昆蟲、兩栖動物、植物、天氣、土壤等等,以信劄的方式寫作下來,便成為他的著作《塞耳彭自然史》、《塞耳彭古物古事記》、《塞耳彭植物》等。懷特不是當文學作品來寫作,但他的文筆卻不遜于一流的散文家,連周作人都稱贊過他描寫的傳神;懷特也不是當自然科學來研究,但他的著作卻有着科學的嚴謹精神與超越于前人的發現;将法布爾般的觀察精神、美國自然文學般的情懷、宗教徒的思考融為一體,成就了懷特的偉大。@夢亦非
《醒來的森林》
作者:[美] 約翰·巴勒斯 譯者:程虹
《醒來的森林》是美國作家約翰•巴勒斯第一部自然散文集。
他對自然的熱愛和寫作,與他從小生長于鳥語花香的自然環境中有關。作者親身數次與森林相會,對鳥類尋覓、追逐與發現,寫出了這本關于鳥類的書。
他一生的25部著作,多以描述自然、尤其是鳥類為主。他所寫的鳥類,皆來自自然的親曆探索,而非書房虛假的想象。
在他36歲那年,辭去了工作,隻身到哈德遜河西岸購置了一個果園農場,并在那裡親手修建了一間“河畔小屋”,兩年後又在兩英裡之距的山間建蓋了一間“山間石屋”。此後,在人生的最後48年間,他幾乎都是在這兩間鄉野小屋中度過的。他始終自由自在地“過着農夫與作家的雙重生活,用鋤頭和筆在土地和白紙上書寫着他的心願”。
是以,寫作方式上,作者并未完全仰仗嚴謹的科學,而是憑着自己對鳥類的熱愛和深入觀察了解,把自己的熱情與心聲譜寫在書中,意圖通過文字,喚起讀者對鳥類、自然乃至博物學的興趣。
《草言草語》
作者:鮑爾吉•原野
《草言草語》是作者散文精選集,收入“巴甘的蝴蝶”、“鳥群飛過峽谷”、“沙漠裡的流水”、“雨中穿越森林”四個小輯共八十九篇作品,突出表現了詩化的審美追求和至美的境界。文字優美镌永,随時撫本閱讀,都會心緒甯靜,而掩卷以後又發人深思。
與其說《草言草語》是作者描寫大草原一草一木的散文集,不如說這是一本遊記,每一篇文章,都在帶我們去到草原每一個不為人知的角落,聆聽自然中一草一木的聲音和心情。即便不能立馬動身去往草原,也會想到去每天都經過的小區院落裡走走,看看花草,或者擡頭望望天。一個蒙古大漢深刻隽永的文字,散發着詩般優美的光芒,感謝這樣的文字,帶給人閱讀的愉悅和快感。
看完了森林和昆蟲,
你還可以從繪本的世界裡走進春天。
《遇見春天》
這是一本特别适合在春天到來的時候,親子共讀的書。全書的精彩在于作者對“春天”的了解與诠釋——即孩子童貞的心靈,這是成人預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能夠引發成人的思考;同時,故事的内容和結果又足以引起孩子的共鳴。是以,這樣的春天變得格外生動、新鮮而喜悅。
親愛的爸爸媽媽,還記得你們兒時的歌曲嗎?“春天在哪裡?春天在哪裡?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裡。那裡有紅花,那裡有綠草,還有那會唱歌的小黃鹂……”古老的春天和眼前的春天,現實的春天和童話裡的春天,我們的春天和孩子的春天原來從未發生過改變——紅色、綠色和黃色,“春天”裡熟悉卻又嶄新的色彩。
《不得了的野餐》
作者:鄭宗瓊
這是一本讓你每讀一遍都能有新發現的無字書,而且是越讀越有趣。
粗看時,就是一個動物村裡的動物們一起野餐的故事,但再看一遍,再看一遍,卻發現村裡每一隻小動物都有小故事。
書裡有廚師黃狗夫婦、倒黴的豬護士、灰貓媽媽和寶寶、推輪椅的蜥蜴和坐輪椅的青蛙、狐狸、袋鼠、大小兔子、山羊阿姨、貓咪情侶、愛美的貴婦犬小姐、獾、灰熊、踩高跷的灰老鼠以及在半路上碰到的兩隻黑老鼠等等幾十個動物。沒有字,但是卻讓大人和孩子可以讀上幾十遍,還是會發現新鮮有趣的内容極其豐富的圖畫書。
《歌之繪本》
作者:[日]芥川也寸志 編 [日]安野光雅 圖
安野的繪畫秉承一貫沁人心脾的自然風景和溫暖的人文氣息。淡淡的色調渲染那靜谧鄉村、廣闊原野、古樸屋舍、悠閑自得的牛羊、嬉戲玩耍的孩童……每翻看一遍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驚喜。
《歌之風景》由34個地方的風景,34首脍炙人口的歌謠,34篇娓娓道來的随筆構成。《桑塔露琪亞》《阿裡郎》《瑪麗有隻小綿羊》等很多歌謠在世界廣為流傳。作者安野光雅周遊世界,到這些歌曲的“故鄉”,繪下一幅幅美不勝收的畫。每首歌謠原風景的神韻都展現得淋漓盡緻。
此外,歌謠下面還配有樂譜。動聽的歌謠、優美的繪畫、娓娓道來的文字,為讀者打開一扇門,抵達一個新奇美麗的藝術世界。
《走向春天的下午》
作者:幾米
“這是春天的第一個下午。我知道,前方某處,将會有人給我一個擁抱。”
青藍色的天空,黃綠色的草地,幾米在《走向春天的下午》中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溫暖而憂傷的故事。書中小女孩的朋友不在了,但這個下午,她需要一個人去完成她們之間的約定——去拜訪她朋友維亞家的馬戲團。
這本書其實是一個女孩子的碎碎念,向永遠不可能回來的朋友講述她離開後身邊發生的一切。風、樹林、天上的雲,都在畫面中跟你打招呼,生活中有不完美,也有繪本中,這個小女孩重新出發的勇氣。
希望長大的日子裡,
我們總能記住
這個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