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最早從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爆發,國家衛健委進階别專家組組長鐘南山院士在接受央視連線時表示,根據流行病學分析,此次新型冠狀病毒來源很大可能是野生動物,比如竹鼠、獾等。
享“口福”,食用衛生健康、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的食物是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一部分,這無可厚非。但長期以來,人們存在這樣一種認識誤區:把吃野味當作可以拿出來炫耀的“口福”。現代科學和實踐證明,這種觀點愚昧至極!生存是叢林原則的第一法則,野生動物為了生存下去,大部分進化得皮糙肉厚味騷,隻有這樣才能讓天敵“難以下口”。從健康衛生的角度來講,野生動物生存環境複雜,身上攜帶或體内潛伏的病菌不少,衛生檢疫部門又難以進行有效監控,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就在對野生動物獵捕、運輸、飼養、宰殺、貯存、加工、食用的過程中進行擴散和傳播,進而引發各類傳染病。據了解,青蛙肉含有裂頭蚴寄生蟲、棘腭口線蟲、遲鈍愛德華氏菌;蛇類含有裂頭蚴寄生蟲,會導緻流行性出血熱;哺乳動物會将狂犬病傳給人類;果子狸和菊頭蝠則是sars病毒的宿主。從現代營養學的研究分析來看,野生動物和人工飼養的動物沒有明顯差別,也沒有發現野生動物具有其它動物性食品不能替代的東西。
這種不積“口德”的亂吃、濫吃,既加快了瀕危野生動物的滅絕,又破壞了物種多樣性和威脅生态平衡。2013年,世界自然基金會釋出過一份《北京綠色指南》。這份指南披露,由于人類的濫捕濫食,中華鲟、果子狸、穿山甲等野生動物在很多地區已經瀕臨滅絕;大鲵(娃娃魚)、野生海參、野生蛙類、野生鳥類等物種的種群數量在急劇衰減。根據國際野生動物貿易研究組織的一份報告,2007~2016年,中國共查獲209起穿山甲走私案件,其中活體2405隻、死體11419隻。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說,人類唯一能從曆史中吸取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都不會從曆史中吸取教訓。回想17年前那場席卷全國的非典疫情,科學家最初在廣東市場售賣的野生動物果子狸體内檢測到了非典病毒。又經過十幾年,科學家對雲南省的一個菊頭蝠種群進行跟蹤研究,發現這個菊頭蝠種群中包含有傳播至人類的sars病毒的全部基因組組分。果子狸常會捕捉蝙蝠食用,是以菊頭蝠體内的非典病毒,就通過果子狸間接地傳播給了人類。曆史是如此驚人的相似,不汲取曆史的教訓更為相似!
恩格斯曾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複。”廣東、武漢隻是被大自然“選中”、懲戒不積“口德”的複仇之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的意見》中提出,積極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為社會主流價值觀,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内容。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育物有時、地生财有限,這些是古人樸素的生态道德觀。生态文明社會所倡導的生态道德是一種全新的道德觀和道德範式,它指的是反映生态環境的主要本質、展現人類保護生态環境的道德要求,并須成為人們的普遍信念而對人們行為發生影響的基本道德規範,又稱環境道德。它反映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最本質、最主要、最普遍的道德關系。
市場經濟的逐利性告訴我們,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供給去滿足這種需求。“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英文翻譯為when the buying stops,the killing can too),這句話出自國際環保組織wildaid(野生救援)通過中國明星拍攝的公益廣告片,是國際環保組織wildaid(野生救援)提出并倡導的理念。它旨在通過呼籲人們拒絕消費野生動物制品,進而保護那些因人類消費而瀕危的野生動物。面對每時每刻地球上都有許多物種滅絕的現實,每個人必須樹立生态道德的強烈意識。為了生态系統的健康,為了自身和他人的健康,從積“口德”開始,管住嘴饞、拒絕野味,就會保護甚至保住一條“食物鍊”。敬畏大自然和各式各樣的生命,才是我們人類作為智慧生命該有的态度。
(範景鵬 作者系甘肅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甘肅省委黨校中共黨史教研部副主任、博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