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預測今年糧食作物重大病蟲害對七成以上的産區構成風險——
如何“蟲口奪糧”保豐收
光明日報記者 楊 舒
5月,正是小麥拔節抽穗的關鍵期。然而,随着氣溫回升,小麥條鏽病也進入了流行期,農民時刻警惕、最為挂心。
今年1月底,農業農村部印發檔案指出,2021年小麥、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重大病蟲害呈重發态勢,預計全國發生面積21億畝次,同比增加14%,對70%以上的産區構成風險。在具體病蟲害上,小麥條鏽病、赤黴病、玉米螟等重大病蟲害呈重發态勢,直接威脅糧食生産安全。
為何今年農業病蟲害呈重發趨勢?将對糧食安全造成怎樣的影響?在保障糧食安全和農産品品質安全的前提下,防控農業病蟲害又有哪些新招、實招?
每年農業病蟲害導緻的作物損失可達10%至20%
種類多、影響大、時常暴發成災,農作物病蟲害是我國最主要的農業生産災害之一。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陸宴輝介紹,作為農業大國,我國每年發生的農業病蟲害達50多種,發生面積約70億畝次,導緻的農作物産量損失可達10%~20%之多。以近年來在我國流行的小麥條鏽病和赤黴病為例,條鏽病由真菌引起,由氣流傳播,一旦溫度濕度等适宜,就容易大範圍流行。它可造成小麥減産20%~30%,嚴重的達50%以上,甚至絕收。而同樣由真菌引起的赤黴病不僅會讓小麥腐爛,平均減産20%~30%,更會在麥粒上産生毒素,人畜食後引起中毒。
“然而,這些真菌引起的農業病害長期存在于自然界,跟随農作物協同進化,不斷變異出新的生理小種,使我們無法從根本上殺滅這些病菌,唯有努力加強防控,盡最大可能降低它的危害影響。”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劉太國說。
病害如此,蟲害亦如此。2019年,原産于美洲的草地貪夜蛾從緬甸首次遷飛入侵我國,這種外來入侵害蟲有“行軍蟲”之稱,一晚可飛行100公裡以上,其繁殖力強,幼蟲喜愛咬食玉米的幼嫩心葉,可導緻玉米減産20%~40%,甚至毀種絕收。2018年,它在非洲暴發成災,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0億~30億美元。然而由于環境适宜,短短兩年,這種害蟲已在我國西南和華南部分地區“安家落戶”,北京、遼甯等北方地區也出現了它的身影,對我國玉米主産區構成嚴重威脅,已成我國十大農作物害蟲之首。
“害蟲作為自然界的生物,我們不可能完全将其滅殺,唯有通過調控其數量到一定水準來降低它的危害。”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王振營介紹,由于草地貪夜蛾不斷從境外遷入,加上已經“定居”的本地蟲源,今年我國的草地貪夜蛾防控形勢十分嚴峻。此外,氣候變化、耕作栽培制度、作物品種更換等多種因素的變化也會影響農業病蟲害的發生程度。
“去年冬天相對不冷,濕度也大,使得條鏽病菌越冬菌源基數較大,結合今年整體比較适宜的氣候情況,是以研判認為今年小麥條鏽病和赤黴病等一類病害可能仍呈重發态勢。”劉太國說,近期随着氣溫回升、降雨增加,也有利于赤黴病在四川、陝西、湖北、河南南部等麥區快速流行,并有北擴、西移之勢。
防控技術“多管齊下”力保綠色安全豐産
今年以來,中央财政已安排糧食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資金8億元,用于支援河南、山東、河北、江蘇、安徽、湖北等26個省(區、市)做好糧食等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
具體如何防控?怎樣保證綠色安全?王振營和劉太國介紹,噴灑施用化學農藥仍然是短期内防治農業病蟲害最為有效的方法。在綠色發展的理念下,我國農藥施用量已連續3年實作負增長,在糧食作物上,高效低毒農藥的科學施用是基本原則,農用無人機大規模噴灑農藥已是常态。同時,防治病蟲害的農藥施用一般都與糧食收獲成熟期存在一定時間間隔,在此期間,農藥已基本降解,能夠保證農産品品質安全。
生物農藥的推廣應用無疑讓防控再添“綠色”。如我國由蘇雲金芽孢杆菌(簡稱bt)制成的生物農藥bt工程菌g033a,試驗表明,其對草地貪夜蛾的田間防治成效可達85%以上,對黏蟲和玉米螟也有很好的防效,在對類似害蟲保持高毒性的同時,對環境又安全友好,展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高空測報燈、高空殺蟲燈、性資訊素誘捕器、遠端監測雷達……王振營告訴記者,這幾年,各式各樣的“捕蟲神器和監測裝置”已大量在我國各地使用,實體防治農業病蟲害已成常态。
此外,“生物相生相克”的古老智慧也被應用到“蟲口奪糧”的攻堅戰中。草地貪夜蛾雖然厲害,但也有天敵來控制其數量和危害。科研人員發現,赤眼蜂、夜蛾黑卵蜂、繭蜂等天敵昆蟲可寄生在草地貪夜蛾體内産卵繁殖,蠋蝽和益蝽等昆蟲則可主動搜尋草地貪夜蛾并發起攻擊,進行捕食,田間試驗表明,其均對防控草地貪夜蛾有效。大量人工擴繁這些天敵昆蟲向田間釋放,也成為實作農業病蟲害綠色防控、持續防控和有效防控的一支新力量。
積極防控下今年我國糧食豐産目标影響不大
我國糧食産量已連續6年超過1.3萬億斤,面對今年農業病蟲害的偏重發生,公衆不禁擔心,2021年的糧食安全是否有保障?對此,專家抱有信心。
“盡管預測今年草地貪夜蛾等蟲害的發生會重于去年,但基于我國完善的農作物病蟲害測報和防控體系、多樣的防控手段技術以及此前的成功經驗,草地貪夜蛾的危害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不會對玉米等農作物生産造成大的影響損失。”王振營說。
劉太國也分析指出,我國已逐漸建構起現代植保防災減災體系,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應對方案,按照“早謀劃、早監測、早準備、早防治”的思路,能夠做到“全國一盤棋”防控病蟲害。是以,“在積極防控下,今年的農業病蟲害災情對糧食産量1.3萬億斤的目标應當影響不大,不必太擔心。”
同時劉太國表示,如同人類注射疫苗才能形成對抗疾病的“免疫”抗體,種植抗病品種無疑是能從根本上防治農業病蟲害的方法。“農業病害每年或輕或重都在發生,各類因素的變化都有可能誘發災害,但目前,我國小麥産區中具有中等抗病水準的小麥數量還不到一半。是以,在糧食作物育種上,應當選育更多具有對多種病害兼具抗性的優良品種,在選育過程中的早期,就進行病害綜合抗病性鑒定,加速育種程序,推廣種植抗性良好的品種,同時兼顧産量和品質要求,這都有賴于育種科技的進一步提升。”
“普通公衆,也應保持對外來入侵物種的警覺,一旦發現新的可疑入侵物種,積極與當地植保等相關部門聯系,為保護生物安全和糧食安全盡一份力。”王振營說。
(光明日報北京5月11日電)
《光明日報》( 2021年05月12日09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