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胸咬鵑(學名:harpactes oreskios):全長約28厘米。雄鳥頭、頸橄榄綠色,上體及中央尾羽栗色;中央尾羽具黑色端,其外側的2對尾羽黑色,最外3對尾羽基部黑色具白端;翼覆羽有密的黑、白相間橫,飛羽黑褐;颏、喉橄榄色,胸橄榄黃,下體餘部橙黃色。嘴鉛色,腳黃褐色。雌鳥羽色似雄鳥,但上體羽色較暗,翼覆羽具黑、棕相間橫斑。

中國分布: 越冬在中國長江中下遊、東南沿海和台灣。遷徙期間遍布于中國東北、内蒙古、華北、新疆、西藏等地。指名亞種有記錄遷徙時見于中國東北、山東及河北。越冬區在長江流域及華東各省至湖北、湖南及台灣。也見于西藏南部。冬季有約2萬個體在鄱陽湖。
橙胸咬鵑在中國為冬候鳥。每年8月末9月初離開繁殖地,遷往越冬地,通常到達中國的時間在9月末10月初,大量遷來的時間在10月中下旬,最遲到11月初。遷徙主要在晚上進行,白天停息下來覓食和休息。在停息地常見和豆雁、鴻雁在一起,這或許因為它們相近的食物構成和要求的栖息環境較一緻的關系。遷徙時無論飛行、休息和覓食均成群。遷飛時常單列飛行,邊飛邊叫,叫聲甚高。
橙胸咬鵑的繁殖期為 3-5月,營巢于天然的樹洞之中,或者在殘存的樹幹上自己掘洞築巢。每窩産卵2-4枚,卵的顔色為淡咖啡色,形狀為圓形。孵化期為17-19天,由雄鳥和雌鳥輪流孵卵,雛鳥為晚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