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密“花蜜香、甘鮮味”背後的科技力量——湖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助力湖南紅茶産業提質增效

作者:新湖南

張笛

深秋的桂陽縣荷葉鎮幹塘村,群山翠綠,一壟壟茶樹蔥郁蜿蜒。

“從開春忙到現在,天天和茶打交道。”加工完最後一批秋茶,熱鬧了大半年的廠房将回歸甯靜。閑暇時,茶農聚在一起喝茶,紛紛盤算着今年收成:采茶、制茶,一年下來,增收幾萬元不成問題。

一片小茶葉,改變一個村莊的命運,絕非偶然。

曾經,作為傳統農業之一,茶農都是“靠天吃飯,看天做茶”。天氣,不但決定着茶樹生長情況,也影響着茶葉制作。能否減少氣象災害對茶園造成的損失,提高茶業管理水準,提升茶産品品質和生産效益?

在幹塘村,我們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解密“花蜜香、甘鮮味”背後的科技力量——湖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助力湖南紅茶産業提質增效

金仙生态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茶園基地

“以科技下沉、人才下沉為抓手,提升湖南紅茶品質,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湖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以下簡稱省茶葉所)所長、湖南紅茶首席專家張曙光表示,近年,湖南紅茶發展勢頭尤為強勁,全省14個市州,近50個縣都在着力推進湖南紅茶産業發展,但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提高茶葉産業規模與效益,讓農民的茶葉賣得起價,這是省茶葉所科技團隊的初衷。

引入科技“活水”,滋養富民産業

爬上幹塘村500米山坡,向下眺望,一邊是一層層“綠波翻滾”,一邊是一條條“黑色巨蟒”盤踞山腰。

“可别小看了這些黑色布條,這是防草布,代替過去的人工除草,大大節約茶園管培成本。”省茶葉所科研人員銀霞博士介紹,針對已開采的茶園,防草布鋪在茶株之間,針對新開辟的茶園,則将在鋪好的防草布上挖個洞種下茶苗,不僅可改善茶園土壤溫度和水分,促進茶樹生長,更消除過去人工除草耗時耗力的弊端。

解密“花蜜香、甘鮮味”背後的科技力量——湖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助力湖南紅茶産業提質增效

茶園新鋪上的防草布 李健攝

在幹塘村,從茶葉到茶杯,都凝聚着省茶葉所科研人員的汗水與智慧。

過去施肥随機抛撒,一方面造成浪費,另一方面污染環境,同時也導緻産出的茶葉品質極不穩定。而科研人員的精準計算、精準配制恰好破解這一難題;當各類化學農藥為提高茶葉産量而各自施展法力時,“舌尖上的安全”也在經受嚴峻考驗,通過推廣黃闆、滅蟲燈,将讓茶飲真正成為“綠色”飲品;湖南紅茶的“花蜜香、甘鮮味”既是大自然“厚愛”也是人工傑作,通過推廣包括複式萎凋、變溫發酵、高溫短時初烘、低溫多次複烘等在内的定向加工技術,最終實作湖南紅茶獨特的品質特征……

解密“花蜜香、甘鮮味”背後的科技力量——湖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助力湖南紅茶産業提質增效

黃闆防蟲,綠色生态 李健攝

得益于科研工作者科技“加持”, 幹塘村譜寫出“一葉緻富”的時代文章。

若将曆史的時針回撥到10年前,彼時的幹塘村還是遠近聞名的産煤村。開采煤礦給村民帶來巨大财富,但生态破壞也比較嚴重。随着煤礦的陸續關停,幹塘村失去産業支柱,年輕人不得不外出打工,村裡“風光”不再。

“綠水青山”能否變為“金山銀山”?湖南農業大學徐仲溪教授受邀前來考察,發現這裡晝夜溫差大、土壤營養豐富,非常适合種植茶樹。2012年,村民蔣明樂創辦的金仙生态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應運而生,緻力打造“生态茶園”。後經省茶葉所一路扶持,“金仙天尊”名頭越來越響亮,斬獲多項榮譽,紅茶産品平均售價達到800元/斤。

解密“花蜜香、甘鮮味”背後的科技力量——湖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助力湖南紅茶産業提質增效

村民采茶、制茶,實作家門口就業 李健攝

産業興、村民富。依托茶葉種植基地,帶動100餘名農村勞動力就近就業,其中常聘人員有30餘人,更多的村民在家門口實作就業。

不負曆史“厚愛”,科技助力“紅”出圈

“湖南紅茶”似乎是個“沖突”的品牌,因為她厚重又年輕。

從曆史中走來,湖南紅茶始創于1854年,因其“清香厚味”,自同治年間,就名傳天下,列為貢品。1915年,湖南紅茶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成為世界頂尖紅茶的代表之一。而後,湖南紅茶産業開始衰落,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茶葉開啟市場化經營,進出口貿易形勢也随即發生了變化,湖南紅茶日漸式微。

直至2018年初,省委、省政府做出“重點推進紅茶資源整合、打造湖南紅茶公用品牌”的決策部署後,出台了具體的扶持政策措施,明确了“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主體、行業配合”的指導思想,制定了300億元紅茶綜合産值目标。

湖南省提出打造湖南紅茶公用品牌的戰略僅三年,究竟什麼樣的紅茶可以被稱為“湖南紅茶”,湖南紅茶的範圍究竟涵蓋了哪些地方的茶?是不是所有産自湖南的紅茶都可以被叫做湖南紅茶,這些問題的核心就是:湖南紅茶的标準,究竟是什麼?

解密“花蜜香、甘鮮味”背後的科技力量——湖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助力湖南紅茶産業提質增效

湖南紅茶有嚴格生産制作标準 李健攝

标準的制定便成為非常重要且緊迫的工作,這一重任毫無疑問再次落在了省茶葉所肩上。

從2018年3月開始,由張曙光率領的湖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團隊開始對湖南全省紅茶品質進行摸底,收到了湖南省内紅茶生産加工企業189個茶樣、省外主要紅茶代表企業41個茶樣。

科研團隊的工作便是從230多個紅茶産品比對中找出共性,提煉出湖南紅茶的品質特征,經過大量的鑒評、歸類、制作、檢驗、驗證,張曙光團隊獨創性地提出了“花蜜香、甘鮮味”的湖南紅茶品質特征。

解密“花蜜香、甘鮮味”背後的科技力量——湖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助力湖南紅茶産業提質增效

現代化紅茶生産線 李健攝

此後,張曙光帶領團隊共同制定出湖南紅茶标準體系建構與推廣的8個團體标準和1個技術規程。這些标準與規範囊括了栽培标準、加工标準、産品标準、管理标準。

行業标準的制定實施,讓湖南紅茶有了工藝參數和産品品質要求,隻有生産出品質特征為“花蜜香、甘鮮味”的湖南紅茶企業,才有使用“湖南紅茶”這一公用品牌商标的權利。目前,全省“湖南紅茶”公用品牌會員企業已達到82家。

此外,省茶葉所牽頭組織篩選适制紅茶茶樹良種、創新紅茶加工工藝,積極配合湖南紅茶産業發展促進會利用國内外、省内外各種茶葉品牌節會平台,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湖南紅茶”展示展銷、品牌推介活動,“湖南紅茶”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把論文寫在三湘大地上,把科研成果應用于生産一線。”

解密“花蜜香、甘鮮味”背後的科技力量——湖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助力湖南紅茶産業提質增效

省茶葉所科研團隊送技術下鄉 李健攝

從巍巍雪峰山下的洞口茶鋪茶場,到新化天子山腰的天鵬有機生态園,再到壺瓶山下的龍池河村八峰山茶園,都留下了省茶葉所科研人員辛勤的汗水與智慧的結晶。

省茶葉所發揮科研優勢,讓鄉村瓶頸和“智囊”完美對接。幾年來,由張曙光挂帥,帶領科技特派員銀霞、黃靜、吳文亮以及來自栽培、育種、加工等方面的年輕科技人員,為邵陽紅茶、新化紅茶、江華苦茶、桃源紅茶、宜章莽山紅茶等區域品牌提供技術指導,并先後舉辦了各類茶葉技術教育訓練班42次,累計教育訓練2000餘人次,發放技術資料5000餘份。

目前,全省已有常德、邵陽、婁底、株洲4個市,桃源、石門、新化、江華等18個縣市區主産紅茶;全省1000多家茶葉企業70%有紅茶生産加工,5家國家級龍頭企業有4家是“湖南紅茶”授牌企業,71家省級龍頭企業有37家是“湖南紅茶”授牌企業;全省生産銷售紅茶300萬元以上的286家,加工銷售紅茶2000萬元以上的企業29家。

“湖南紅茶有基礎、有優勢、有特色、有規模、有潛力,現在又有統一的公共品牌及其品質标準體系,我相信借助省茶葉所的科技支撐與服務,湖南紅茶未來可期!”湖南紅茶産業發展促進會會長伍崇嶽堅定地說。

[責編:周聽聽]

[來源:新湖南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