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神奇”+“超凡”,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王大中“駕馭核能”之路

作者:MtimeTime.com
“神奇”+“超凡”,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王大中“駕馭核能”之路

王大中院士 清華大學供圖

中新網北京11月3日電 題:“神奇”+“超凡”,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王大中“駕馭核能”之路

作者 高凱 馬帥莎

“科研工作是一項崇高的事業,值得一輩子去追求和奮鬥,但是科研如登山,過程往往充滿着困難、挫折和風險,我個人體會,克服這種困難需要有悟性,勇氣和韌性。”

2020年度中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11月3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核能科學家、教育家王大中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王大中院士上司清華大學核能研究團隊以提高核能的安全性為主要學術理念,走出了中國以固有安全為主要特征的先進核能技術從跟跑、并跑到領跑世界的成功之路。

1956年,為了發展國家原子能事業,清華大學成立工程實體系,從電機、機械、動能等專業中抽調若幹名成績優異的學生轉入工程實體系,其中就包括當時正在機械系讀大二的王大中。他由此成為中國第一批反應堆專業的學生,他的科學求索之路與國家的核能事業緊密交織在一起,一幹就是60年。

幾十年專注核能發展,王大中院士以卓越的遠見和堅持不懈的奮鬥,書寫着中國科學家的理想和情懷。

“神奇”+“超凡”,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王大中“駕馭核能”之路

1953年,剛剛進入大學時的王大中 清華大學供圖

知者不惑

作為王大中院士的學生,在清華大學核研院現任院長張作義眼中,恩師的遠見令人欽佩,“王大中老師在關鍵時刻的觀點非常超前,并且總是敏銳而準确。”

1979年美國三哩島核電站發生堆芯融化事故,世界核能事業陷入低谷。王大中立刻意識到,安全性是核能發展的生命線,未來核能技術發展必須抓住這一主要沖突,并立志要發展固有安全的核反應堆。

1986年切爾諾貝利嚴重核事故使世界核能的發展再次轉入低谷,核安全問題更加凸顯。王大中沒有動搖研制先進反應堆的決心,他跟蹤國際高溫堆發展前沿,果斷做出重大選擇:一是子產品式球床高溫氣冷堆堆型;二是從小規模實驗堆到全尺寸工業示範電站的發展路線;三是在重要技術上堅持自主創新的原則。這三個重大選擇對中國乃至世界高溫氣冷堆技術發展方向起到了重要影響,明确了中國高溫氣冷堆從當時起未來30年的技術發展路線。中國以固有安全為主要特征的先進核能技術從跟跑、并跑到領跑世界的成功之路由此奠定了基礎。

作為極具前瞻眼光的核科學家,王大中時刻密切關注國際先進核能技術發展動态,高度關注國家需求。

同樣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與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要充足的電力和熱力供應。王大中立刻認識到核能在中國未來能源供給和環境保護中的重要意義,開始積極開展低溫核供熱堆的研究工作。

5兆瓦低溫核供熱堆于1989年建成并投入功率運作,被認為不僅在世界核供熱反應堆發展方面是一個重要裡程碑,同時對解決在中國以及其他很多國家存在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是一個裡程碑。

王大中的遠見卓識展現在方方面面,1994年他接任清華大學校長,清華大學當時還是一個多科性的工科大學。正是王大中和學校上司班子對學校的學科進行了系統調整,對清華未來的快速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

“王大中老師的遠見精準到近乎‘神奇’,而實際上,這是植根于他的思考,他所有的深思熟慮。”張作義說。

“神奇”+“超凡”,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王大中“駕馭核能”之路

1989年11月,核能所所長王大中(左一)宣布5兆瓦核供熱反應堆啟動運作成功 清華大學供圖

笃信

談到克服科研中的困難,王大中曾表示,科學家需要有悟性,勇氣和韌性,他說:“悟性指的是一種分析問題的能力,提升悟性有時候需要靠想象,靠一種直覺的判斷,勇氣就是要敢于嘗試,敢于選擇科技領域的無人區,韌勁就是指我們遇到挫折的時候,要有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勁頭。”

如果說非凡的遠見是王大中“悟性”的展現,那麼他在科研世界中展現出的笃信勇氣則成為推進一切前進的強力。

認識王大中的人都深深感到,他瘦弱的身軀充滿非凡智慧,謙和的外表蘊含堅定意志。在國家需要核能時,他毅然選擇了核反應堆專業;在核能發展陷入低谷時,他堅持初心不言放棄;在認定了固有安全的學術目标後,他持之以恒直至登上反應堆安全的高峰。

“神奇”+“超凡”,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王大中“駕馭核能”之路

1950年,王大中(前排右一)與南開中學壘球隊隊友合影 清華大學供圖

在高溫氣冷堆領域,改革開放之初,德、美、日的技術遠遠領先,當時中國基礎薄、投入少,又缺少人才和經驗。面對巨大的實力差距,王大中沒有絲毫退意,選擇了自主創新的先進核能技術研發之路。

這是一條充滿艱辛的創新之路。除了艱苦的條件、技術發展不成熟、人員和經驗缺乏等因素,核能安全創新還必須跨過現代核安全監管最嚴苛的超高門檻。國際上類似團隊的領軍科學家曾感歎:先進核能項目能否成功不在于誰更聰明,而在于誰更能堅持。

中國以不懈的“堅持”最終能夠走到了世界前列,王大中始終如一的笃信和勇氣無疑是目标達成的關鍵因素。

“神奇”+“超凡”,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王大中“駕馭核能”之路

2011年,清華百年校慶晚會上,王大中登台翩翩起舞 清華大學供圖

笃行

現任清華大學核研院院長的張作義介紹,“我的辦公室就是王大中老師原來的辦公室,我現在還能看到他1986年帶領團隊去德國通路的詳細規劃,關于中國發展反應堆,我們要做什麼工作,我們要怎麼做一個實驗,目标、未來還要做什麼。王大中老師在上頭改得密密麻麻。”

張作義直言,自己每每看到這些總是頗有感慨,王大中在工作中全心全意的投入,他的知行合一,充分展現了一位中國科學家的家國情懷和堅持不懈的作風。

現任清華大學核研院副院長的石磊也曾經是王大中的學生,他至今清楚記得自己當年來到核研院攻讀博士學位時,王大中對他這個對核工程幾乎一無所知的新生的諄諄教導,“王老師說,‘核工程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學科,學習起來不容易,是很‘苦’的,要做好心理準備,需要沉下心去,耐得住寂寞,沒有十年磨一劍的精神,是幹不成大事的。’”

石磊感歎稱,“經過多年的學習和工作之後,我才真正認識到,正是擁有這種潛心鑽研、堅持不懈的創新精神,核研院才能在先進核能系統的領域裡取得一個又一個的成功。”

石磊還憶及王大中當年為自己修改博士論文的種種,“王老師當時還是清華大學的校長,每天的工作非常繁忙。但是當他修改完博士論文後,竟然找我一章一節、一段一句仔細讨論。”石磊直言,自己當時深受觸動,“王老師不僅從論文整體的邏輯架構、論述分析給出了具體的修改意見,而且甚至小到文字标點、圖示符号的錯誤,都幫我一一指了出來。王老師這種嚴謹的治學态度對我日後開展科研工作和指導學生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事情雖小,卻足以窺見這位科學家在日常治學、科研工作中的腳踏實地和嚴謹細緻,而正是這樣延續幾十年日複一日的堅定笃行,最終成就了王大中在核能領域的卓越成就。

“神奇”+“超凡”,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王大中“駕馭核能”之路

1980年,在德國留學時的王大中 清華大學供圖

從矢志建堆報國的青年學子,到“實作反應堆固有安全的帶頭人”,知者不惑,笃信笃行。

王大中說:“我們國家正處在最好的發展時期,科技自立自強是我們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我們所有的科技工作者都要自覺地為科技自立自強作貢獻,責無旁貸。科技創新就是我們最主要的愛國方式,我相信隻要我們每個人都堅定信心,勇敢向前,我們的國家就會有無限光明的未來。”(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