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武藝”的書面記載始見于南宋華嶽編纂的兵書《翠微北征錄》。此書成于南宋嘉定元年,華嶽在書中自稱“臣聞……十八般武藝……”,由此可見“十八般武藝”的說法所産生的時間應在南宋嘉定元年之前。
古書上常說武藝高強的人“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意即各種國術器械他們都會使用。可是這“十八般武藝”具體是指什麼呢?
雖然“十八般武藝”最初的具體所指已無從稽考,但後人對此卻有所闡釋。
明萬曆年間,謝肇淛在《五雜俎》中認為“十八般武藝”為: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槌、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其中前十七種都是兵器名稱,第十八種名曰“白打”,則是指“徒手拳術”。
還有人認為所謂的“十八般武藝”是我國古代各種兵器的通稱,具體是指“九長九短”:“九長”是指槍、戟、棍、钺、叉、鏡、鈎、槊、環;“九短”是刀、劍、拐、斧、鞭、锏、錘、棒、杵。
其實,“十八般武藝”也許本來就沒有具體所指。因為“十八”是一個很特殊的數字,在古代常用來泛指變化多端,如常說的“女大十八變”就是指女孩子到了十八歲後其容貌就會發生多種多樣的變化;“黃梅天十八變”意即在黃梅天裡天氣就會變化多端等,是以後世常以“十八般武藝”來泛指多種武藝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