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部電影,那唯一的主角當然是自己。我們永遠不知道導演是誰,故沒有辦法提前劇透我們的人生。等到最終劇情完結,卻不得不撒手人寰,根本沒有時間思考和總結。
幸而,我們有電影。楊德昌曾說:電影将人類的壽命至少延長了三倍。是以生活中那些瑣碎和一地雞毛,将不再能束縛我們渴求自由的靈魂。透過電影這個視窗,我們自由地進入他人的精神世界,去領略一場波瀾壯闊人生。比如我今天觀看的《公民凱恩》。
《公民凱恩》拍攝于1940年,1941年上映後,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作為一部黑白影片,它的經典地位毋容置疑。即使到了今天,仍然表現出強大的先鋒性。是現代電影與當代電影的分水嶺。不管是學院派的專業人士,還是普通影迷,他們眼中的《公民凱恩》,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它的經典,是遠在時間之上的。
經典的一大魅力就是它充滿想象的藝術空間,基于《公民凱恩》影片之上的各種解讀汗牛充棟。本文拟從凱恩個人形象入手,探讨人性枷鎖下的人生困局與人生意義。
作為大時代背景下的大人物,試圖用三言兩語描述凱恩的人物形象是徒勞無功的。特别是鬼才導演奧遜·威爾斯,通過類似剝洋蔥的閃回叙事,把不同的人物眼中的凱恩呈現給觀衆,更是讓人物形象充滿模糊與不确定性。
或許,我們可以以時間為軸,把不同人生階段的凱恩進行角色分類。複原導演那些解構碎片,組成完整拼圖,來還原一個清晰的凱恩。
1、砸雪球的青澀孩童
在一片富有隐喻意外的白雪茫茫中,影片打出了叙述詞:1868年,一個拖欠房租的房客怎樣給寄宿房東瑪麗•凱恩(凱恩的母親)留下了一張被認為是一錢不值的廢礦井“科羅拉多州的洛德金礦”的産權契約。
小凱恩開心地劃着雪橇,在漫天飛舞的大雪裡歡快地撒野。而對于賽切爾,這個不速之客,那個将要開啟他日後傳奇人生的引路人。他表現得非常不快,用自己的雪橇狠狠地砸了他一下。
2、從多所大學退學的辦報人
凱恩:噢,不,我被大學開除了——好幾家大學。你不記得了嗎?擁有大都會轉運公司的八萬兩千六百三十一張股票的查爾斯•福斯特•凱恩。
銀行作為監護人,也并沒能束縛凱恩那似乎與生俱來的野性。那些名聲顯赫的大學,沒有一個能留住這匹野馬。躊躇滿志的凱恩,把自己事業的第一站放在辦報上。他的辦報理念簡單美好,即為“保證本城的正派而勤勞的居民不緻被一批财迷的強盜洗劫一空”。即使每年虧空一百萬元也再所不惜。
3、政治伴娘的新娘夢
野心勃勃的凱恩,用他那天才般的口才,無情地嘲弄了政治對手。似乎州長寶座已是囊中之物。其實,作為一名政治新手,他完全低估了政治的複雜。明面上的咄咄逼人并不能讓你節節取勝,場外的反戈一擊才緻命。
正如影片所傳達的:作為群衆輿論制造者凱恩,在政治中始終是個伴娘,而不是新娘。
4、男權色彩濃厚的偏執丈夫
競選人凱恩在愛巢中和 “歌女”雙雙被人捉住
作為政治競選失敗的副産物,凱恩表現出對歌女妻子的事業的無比熱心。聘請專業人士,專門為妻子指導。利用自己的人脈,多次為妻子舉辦聲勢浩大的歌劇循環演唱會。甚至,他還為妻子在芝加哥專門修建了一座歌劇院。
耐人尋味的是,他卻在自己的《問事報》上刊登了對妻子歌劇的惡評!即使妻子已經非常厭惡自己的歌唱事業,他仍固執地要将她打造成優秀的歌劇演員。
5、閉門鎖戶的上都莊主
晚年的凱恩深入簡出,不再熱衷社交。他堆土為山,圈地數百畝修建了豪華莊園。他斥重金,購進了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珍稀野獸;那些在歐洲價值連城的藝術品,全都被他收入自己的上都莊園。
喜歡熱鬧的妻子,也被迫與他過着類似一種囚禁的生活。為了打發時間,不得不天天在莊園裡做着無聊的拼圖遊戲。最後,忍無可忍的妻子最終離他而去。即使凱恩大發雷霆乃至哀求,也無法挽回妻子的心。
他人眼中的凱恩,被打上了多種标簽。如“愛國者”、“民主主義者”、“和平主義者”、“戰争販子”、“叛徒”、“理想主義者”、“美國人”。這是不同視角下的人們為凱恩貼上的各類标簽。它們互相沖突,似乎很難集中在一個人身上。
比如他作為一名報業大亨,他的辦報初衷多麼的富有人民性與正義性。同僚李蘭甚至把他的辦報宣言視同與《獨立宣言》那樣神聖。但後來,他卻無恥的宣稱:人民想知道什麼,取決我想讓他們知道什麼!
其實,那種充滿無可争議的統一評價,多出現在某個人的葬禮上。某種意義上說,并不完全涵蓋複雜的人性。就像社會往往并不是理想中的非黑即白,人物用非好即壞式的評價也是粗暴簡單的。特别是凱恩!
而且,沒有人能夠走進凱恩的内心。因為那塊地方,就像他的上都莊園,赫然寫着“私人領地,不得進入。甚至,報社記者不得不采訪多位與凱恩有關系的人,通過找尋凱恩死前喃喃而語的“玫瑰花蕾”意義,來探訪他的真正内心。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紀實性作品《午後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則”。他以“冰山”為喻,認為作者隻應描寫“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應該通過文本的提示讓讀者去想像補充。
作為影片主人公的凱恩内心,就像一座巨大的冰山。或許,玫瑰花蕾就是那把金鑰匙,用它能輕易的打開凱恩内心世界的大門。
影片最終結局,揭示了“玫瑰花蕾的”真正含義,那不過是凱恩小時候最愛的雪橇上面的一行文字。
凱恩為什麼念念不忘這行文字?影片并沒有給出明确的答案。但從生前凱恩多次去西曼哈頓的倉庫……去尋找童年。我覺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凱恩懷戀着那個曾經青澀的自己。
最後時刻,凱恩并沒有挂念他的那些昂貴的藝術品和那些姹紫嫣紅的人生,他隻懷戀自己的雪橇和那個白雪茫茫的童年。在自己的手無力握住那個命運的水晶球之後,凱恩溘然與世長辭。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那些來自歐洲的奇珍異寶。凱恩誇口别人搞了兩千年的雕像,可他才花了五年時間來買的藝術品。 最終被人付之一炬,隻留下了熊熊大火後的黑煙和殘灰。
正如影片旁白所說:他像我們時代的任何人一樣,招人愛,招人恨,招人議論。但是當他死到臨頭時,挂念着的卻是一個叫做玫瑰花蕾的什麼東西。
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寫完這篇影評,我感覺自己想拼命從影片中抓住什麼,卻又好像失去什麼。就在這稍縱即逝的瞬間,我想起影片中伯恩斯坦的一席話,那就以此結尾吧!
你還太年輕,呢……(想起了他的名字)湯姆遜先生。一個人可能記得你認為他不會記得的東西。你相信我的話。有一天,早在1896年,我正乘渡船到澤西去,船離開碼頭時,另一條渡船正要靠碼頭……(慢慢地)船上站着一個姑娘等着下船。她穿着一件白色衣裙,手裡拿着一把白陽傘。我看見她隻有一眨眼的工夫,而她根本沒有看見我。可是我敢打賭,從那以後從沒有哪一個月我沒有想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