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王司馬倫受封較早,當初晉武帝司馬炎接受魏國“禅讓”之後,便封其為瑯琊王,後改封趙王。司馬倫雖貴為王爺,但卻生性貪婪浮燥。
孫秀是個奸佞小人,輾轉投入司馬倫麾下效力。由于孫秀既谄媚而又善于逢迎,日子久了便被司馬倫倚為心腹。
楊駿之亂後,西晉統治集團上層鬥争仍在繼續。因為各派勢力的你争我奪,導緻朝廷内外危機四伏,樹欲靜而風不止。
楊駿垮台後,朝廷暫時安靜。太子司馬遹非賈後所生,在朝廷内外頗有人望。
而且東宮又擁有精兵萬人,也令賈南風頗為忌憚。
賈南風将司馬遹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
(晉惠帝的皇後賈南風)
公元299年十二月,賈南風以晉惠帝的名義宣诏太子,司馬遹被誘入皇宮之後,并沒有見到父皇。
賈南風指使其心腹婢女陳舞,以皇帝的指令賜太子三升酒。司馬遹不敢抗旨,不覺酩酊大醉。
賈南風心狠手辣,見司馬遹落入圈套,便使出了連環計。她指使黃門侍郎潘嶽寫下一篇文字,然後讓司馬遹照着謄寫一遍。
此文充斥着巫蠱之言怨望之詞:“陛下宜自了,不自了,吾當入了之。中宮又宜自了,不自了,吾當手了之。并與謝妃其要,刻期兩發,勿疑猶豫,以緻後患。茹毛飲血于三辰之下,皇天許當掃除患害,立道文為王,蔣氏為内主。願成,當三牲祠北君。”(《資治通鑒》)
司馬遹已經酩酊大醉早已失去辯别能力,哪裡還能防得住别人的栽害?于是,便真的照着書稿謄寫了一遍。
賈南風得到了太子的罪證,便以此為憑,向晉惠帝司馬衷進讒言構陷太子。
晉惠帝果然被惹惱,一怒之下竟要殺了太子司馬遹!司馬遹素有名望,群臣得知此事皆驚愕不已。
見朝廷大臣議而不決,賈南風擔心時間拖久了陰謀洩露于己不利,便請求晉惠帝廢除司馬遹的太子之位。
(晉惠帝司馬衷)
昏庸的晉惠帝對賈南風言聽計從,便傳旨廢掉太子司馬遹,将其遷往金庸城禁锢,後來又将其遷往許昌軟禁。
然而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日子久了賈南風的陰謀還是被洩露出去了。當忠于晉室的臣子們,得知太子蒙受不白之冤時皆義憤義憤填膺。
衛督司馬雅、常從督許超,與殿中郎士猗密謀發動政變。試圖廢掉皇後賈南風,恢複司馬遹的太子之位。
賈南風的能量實在是太大了,而司馬雅等人又勢單力薄。于是,他們便試圖與趙王司馬倫聯手共同舉事。
趙王司馬倫一向野心勃勃,正想趁機攫取權力。是以,在收到司馬雅的請求後,便與心腹孫秀商議對策。
孫秀認為趙王司馬倫要想掌握大權,必須得打倒專橫跋扈的皇後賈南風。但卻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幫助司馬遹恢複太子之位。
(太子司馬遹)
司馬遹聰明剛猛,并不是一個甘心受人擺布的主兒,司馬遹之是以受制于賈後,不是其力不能制,隻是其畏懼名義而己。
是以,與其幫助司馬遹複位,還不如誘使賈南風除掉司馬遹。
隻要賈南風殺了司馬遹,就必然引發朝局動蕩,将其推到風口浪尖,成為朝野輿論的标靶。
司馬倫贊同孫秀分析,便決定等賈南風除掉司馬遹輿論嘩然之後再行動。
孫秀詭計多端,為迫使皇後賈南風除掉司馬遹,便指使手下制造謠言,聲稱有人欲廢後迎太子。謠言傳入宮中後,皇後賈南風大為恐懼。
為消除後患,賈南風指使太醫令程據制造毒藥,派黃門孫慮前往許昌賜死司馬遹。孫慮強迫司馬遹服毒,而司馬遹不肯自殺。孫慮狗急跳牆,便用藥杵打死了司馬遹。
司馬遹的死訊傳回洛陽頓時輿論嘩然,皇後賈南風果然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此時,孫秀見時機已經成熟,便勸趙王司馬倫抓緊機會發動政變。于是,趙王司馬倫便矯诏傳令三部司馬起兵,幫助自己誅殺皇後賈南風,并揚言如有不從命者夷三族,三部司馬服從了趙王司馬倫的指令。
(趙王司馬倫)
公元299年四月的一天夜裡,趙王司馬倫率領兵馬闖進皇宮。皇後賈南風聞變大驚,匆忙間不知如何應對?
賈南風見形勢萬分危急隻得倉皇逃竄,恰恰在宮中遇到了齊王司馬冏。賈南風震驚的詢問:“齊王為什麼會在這裡?”司馬冏回複道:“當然是奉皇上的旨意來抓你啊!”
賈南風聽了又急又惱的說:“聖旨一向是由我來掌握的,你的手裡怎麼可能有皇帝的聖旨呢?”說完,便抽身跑到樓上躲避,面對着晉惠帝居住的寝宮大呼救命!誰知,晉惠帝居然沒有任何反應。
賈南風惡貫滿盈,終于被趙王司馬倫的人馬擒獲,其黨羽也盡數成擒無一露網。
賈南風一貫利欲薰心,為攫取權力而不擇手段。
她又何曾料到:平日舉火燒他人,忽地風回自焚身!
賈南風垮台後,朝廷大權便落入了趙王司馬倫之手。而趙王司馬倫野心勃勃,早已觊觎晉惠帝司馬衷的皇帝寶座。
為了掃除奪權之路的障礙,司馬倫便借“倒賈”的機會大搞清洗。朝廷大臣張華、裴頠、解系、解結等人盡數被殺,并被夷滅三族。
(孫秀)
而後,司馬倫又挾制了晉惠帝司馬衷,借機獨攬朝廷大權。司馬倫自封為都督中外諸軍事、相國、侍中,集朝廷重權于一身,并置府兵萬人以自衛。
司馬倫又廣布私恩扶植黨羽以自輔,他的心腹孫秀也獲封大郡并執掌兵權。孫秀深知趙王司馬倫既貪婪又愚蠢,完全依賴自己為其出謀劃策。
是以便趁機擅權攬政,逐漸形成威震朝廷之勢。許多朝廷大臣不怕趙王司馬倫,反而怕孫秀。
盡管趙王司馬倫和孫秀一手遮天,但卻無法取得朝野的衷心擁戴。淮南王司馬允性情剛毅有魄力,在朝廷中很有威望。
司馬允已經察覺到司馬倫欲圖謀不軌,将不利于晉惠帝司馬衷。
于是,便在暗中培植了一批敢死之士,準備尋找機會除掉司馬倫和孫秀。
孫秀很狡猾,當他得知淮南王司馬允将要對付趙王司馬倫和自己,便唆使司馬倫将司馬允提升為太尉,企圖用明升暗降的手段奪了司馬允的兵權!
淮南王司馬允,對趙王司馬倫和孫秀一向很警惕,是以,說什麼也不肯接受司馬倫的提拔。
孫秀見司馬允如此頑固,便派禦使劉機強迫司馬允從命。淮南王司馬允大怒,便率領部下起兵讨伐司馬倫和孫秀。由于司馬允素有人望,是以登高一呼很快便有許多人前來助戰。
淮南王司馬允的戰鬥力很強,司馬倫和孫秀不是對手。然而,在司馬允占據上風時,皇帝司馬衷卻派都護伏胤率禁兵400人,試圖制止淮南王和趙王的争鬥。
而都護伏胤卻被孫秀收買了,伏胤用晉惠帝司馬衷的指令欺騙司馬允,誘使司馬允出陣接旨,然後使用偷襲的卑鄙手段,殺死了司馬允。
淮南王司馬允死了,其部下因群龍無首而瓦解。趙王司馬倫和孫秀僥幸取得了勝利,得以繼續逞其兇肆!
司馬允之死,令朝廷中其他反對司馬倫和孫秀的勢力,不敢再輕舉妄動。趙王司馬倫和孫秀認為朝廷大臣已經被震懾,自己的地位已經穩固,成其大事的時機已經成熟。
遂于公元301年正月,逼迫晉惠帝司馬衷退位做太上皇,趙王司馬倫則公然登上帝位稱孤道寡。
盡管司馬倫做了“皇帝”,但因為他昏愚透頂又毫無治國之術,是以司馬倫隻是一個牌位而已,實權盡入佞幸孫秀之手。
凡司馬倫所出“诏書”不合孫秀之意者,皆随意改之。甚至朝令夕改,令朝廷大臣無所是從。
司馬倫和孫秀為鞏固地位多立私黨,不擇人物之貴賤一概濫封官爵。雖朝堂衣冠滿滿,猶被人譏笑為“貂不足,狗尾續”,意指其麾下官爵濫溢,而乏有真才實學之人。
至此,司馬倫在朝廷之中大失人心,雖強盛一時卻亦猶如沙中之樓閣。不經風吹浪打猶有規模,一旦風雲突變必土崩瓦解。
因為司馬倫與孫秀作惡多端,是以終究難免惡貫滿盈遭清算!由于利益之争,司馬倫與齊王司馬冏的沖突逐漸激化。于是,齊王司馬冏便傳檄天下,呼籲司馬家的各位王爺與各地鎮将舉兵讨伐司馬倫。
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颙,先後舉兵響應齊王司馬冏。三王兵多勢大,兵鋒直指京師洛陽城。
“皇帝”司馬倫和佞幸孫秀得知三王聯袂進讨的消息,盡管一時間彷徨無計,不過卻仍然要做垂死掙紮。
于是,司馬倫一面調兵遣将抵擋三王,一面又以旁門左道之術聊以自慰。據史料記載:“倫、秀日夜禱祈、厭勝以求福,使巫觋選戰日,又使人于蒿山著羽衣,詐稱仙人王喬,作書述倫祚長久,欲以惑衆。”(《資治通鑒》)然而,這類鬼把戲不過是自欺欺人,豈能唬住三王?
諸侯聯軍日益迫近洛陽,而司馬倫和孫秀卻已衆叛親離。危機四伏之際,朝廷内部又掀起了一股“倒倫”風潮。而此時,孫秀已不複昔日嚣張跋扈之氣焰,已然不敢離開中書省半步!
司馬倫召集黨羽計議尋找出路,但一衆黨羽卻莫衷于是。有人主張頑抗到底,也有人主張燒宮室殺異己出走外地,還有人主張乘船逃往東海。
時間,在司馬倫及其黨羽的議而不決中,一點一滴的流逝了。“倒倫派”見司馬倫和孫秀已經走投無路,便決心在京城起事以呼應諸侯聯軍。
左衛将軍王輿與尚書陵公漼率兵入宮,将孫秀及其黨羽殺死在中書省。孫秀一死,司馬倫便被孤立了,在倒倫派的威逼下隻得乖乖就範。
不過,縱然事已至此,司馬倫卻仍欲苟延殘喘,司馬倫把幹壞事的責任全部歸咎于佞幸孫秀的慫恿,企圖求得倒倫派的諒解。然而這隻是司馬倫的一廂情願,倒倫派豈會縱虎歸山?
在倒倫派的威懾下,“皇帝”司馬倫被迫宣布下台,迎接晉惠帝司馬衷複位。朝廷秩序恢複後,便展開了對趙王司馬倫的清算。梁王司馬彤上奏皇帝請求誅殺趙王司馬倫,晉惠帝準奏。
于是,便派尚書袁敞賜死司馬倫,并誅殺了司馬倫的幾個兒子,朝廷百官凡為司馬倫所用者盡皆罷免。
在這場持續60天的軍事政變中,因混戰而死的多達十萬人。趙王司馬倫垮台後,西晉朝廷格局為之陡然一變,權力由司馬倫和孫秀之手轉入齊王司馬冏之手,晉惠帝司馬衷依然是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