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海刀”和“湖刀”之外,也容易和“江刀”混淆的還有海邊盛産的“鳳尾魚”,和長江湖泊中生活的短颌鲚,那麼,這麼多長相類似的魚,到底有什麼聯系,又該如何定義“江刀”,如何審視“江刀”呢?
文/ 一個男人在流浪
*本文為海鮮指南獨家約稿,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肩聳乍驚雷,腮紅新出水”,春意漸濃,傳說中最為昂貴的河鮮——長江刀魚又要開始搶占媒體的頭版了,這種不起眼的小魚,憑借着士大夫們的一往情深,占據了中華珍馐的寶座已逾千年。而近幾十年來,由于産量的斷崖式下滑,更是不斷創下令人瞠目結舌的天價,以另一種方式延續着自己的傳奇。

然而長久以來,一些關于長江刀魚的說法早已廣為人知——最為頂級的長江刀魚,乃是清明之前在南通至揚州段打撈上來的“江刀”;盤踞在長江入海口而不再繼續洄遊的,則為下品,是為“海刀”;而終年生活在長江水系各湖泊中、沒有在海洋和長江之間洄遊習性的,則為“湖刀”。
挑剔的食客認為,二三月的“江刀”,乃是從長江口洄遊而上産卵的,體内脂肪最為肥厚潤口,遊動到江陰、靖江一帶,體内鹽分恰到好處的脫去,性腺也已經發育成熟,最是“腴而不膩、鮮美稱絕”,而徘徊在入海口不再洄遊的“海刀”,則有一股海水的苦澀,是登不得大雅的,終年生活在湖泊的“湖刀”,更是刺多骨硬,賣不上價。
對生物分類感興趣的朋友,或許了解生物分類的原理,瑞典生物學家卡爾·林奈建立的這套體系,通過分析各生物個體的共同特點,來确定其是否屬于同一個物種。
在林奈的分類體系下,我們常說的江刀,被稱為Coilia nasus,中文學名為刀鲚,這種魚在被西方分類學家發現并界别的時候,被定義有2個獨特的特征,第一,它的上颌骨末端超過了胸鳍的基部,第二,它有在淡水中孵化,海水中成長,又洄遊到淡水中繁殖的天性。
根據這兩個定義,1903年,德國人Kreyenberg将他在洞庭湖發現的一種上颌骨較短、且沒有洄遊的魚定義為另一個新的物種,即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
但随後,人們又發現,有一些刀鲚也适應了淡水生活,放棄了洄遊天性,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湖刀,另有一些刀鲚,則适應了海水生活,而不傳回淡水,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海刀。
更為棘手的是,在深入的研究之後人們發現,即便是傳統的被認為是刀鲚的這群魚裡,也并不是所有的都符合“上颌骨末端超過了胸鳍基部”這個準則,這一下就産生了三個問題:湖刀和海刀,是真正的刀鲚嗎?刀鲚裡上颌骨較短的那一些,是真正的刀鲚嗎?既然刀鲚裡也有短颌的,那短颌鲚和刀鲚的差別又何在呢?
最近這些年,一些新的生物分類方法逐漸的走向實用,我們現在已經可以确定,無論是為老饕們趨之若鹜的江刀,還是被視為下品的海刀、湖刀,甚至連曾被視為另一個物種的短颌鲚,都隻是生活在不同水域的同一個物種的不同種群,從本質上來說其實都是刀鲚(Coilia nasus),它們之間的差別,充其量是山東紅富士蘋果和山西紅富士蘋果的差別,說到底,都是紅富士。
而進一步的研究更是發現,昂貴的江刀,竟然和東南沿海盛産的、價格低廉的鳳尾魚——鳳鲚(Coilia mystus)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鲚屬魚類的發源地很可能在今天的印度尼西亞一帶,而鳳鲚則是走出印尼的第一批鲚魚,正是在它們一路北上的進化過程中,又逐漸分化出了适應了較寒冷氣候的刀鲚(Coilia nasus),和僅分布在我國福建到海南一帶的、适應了較溫暖氣候的七絲鲚(Coilia grayii)。
鳳尾魚
當然,在試圖給大家剖析江刀與其他刀魚的差別與淵源的時候,我的用意并不在于貶低江刀的價值,簡單的認為“江刀和湖刀是一回事,花重金買江刀是冤大頭”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對我們中國人來說,“風物”是最妙不可言的詞彙,我也相信水土和時節的細微差異,或許真的會對食材的品質産生不可預測的影響。更何況,江刀對于我們來說,早已不是一種普通的食材,它所承載的曆史記憶,文人雅事,甚至是小心翼翼的剔除魚刺時的那種儀式感的莊重,早已超越了食材本身,成為身價不菲的真正因素。
然而,往事已不可提,惡化的水質,曾經的過度捕撈,都已将這種食材推得離我們的餐桌越來越遠。本文寫作的目的,暨希望在江刀天價傳奇噪雜之中,可以帶大家換一種視角,了解江刀的另一個故事,則心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