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野生動物之小熊貓一、外形特征二、栖息環境三、生活習性四、繁殖方式五、種群現狀六、地理分布七、保護級别

作者:武岡之家

小熊貓(學名:ailurus fulgens(f. cuvier,1825),小熊貓科小熊貓屬的一種動物。外形像貓,但較貓肥大,全身紅褐色。圓臉,吻部較短,臉頰有白色斑紋。耳大,直立向前。四肢粗短,為黑褐色。尾長、較粗而蓬松,并有12條紅暗相間的環紋;尾尖深褐色。蹠行性;前後足均具5趾;無性二型。頭骨高而圓;聽泡相對扁平;眶後突不完全發育或缺失;矢狀嵴低;具翼碟骨;上腭高聳拱形,中間凹陷;中翼骨腭缢縮;冠突明顯呈鈎狀。

野生動物之小熊貓一、外形特征二、栖息環境三、生活習性四、繁殖方式五、種群現狀六、地理分布七、保護級别

小熊貓

小熊貓軀體肥壯,身上被有粗的長毛。體長40~63厘米,尾長為體長的一半以上,體重一般約為5公斤左右。頭部短寬,吻部突出,圓臉,頰有白斑。眼睛前向,瞳孔為圓形。鼻端裸露,皮膚表面顆粒狀。耳大而直立,向前伸。耳廓尖,耳内有毛,耳基部外側生有長的簇毛。四肢粗短,後肢略長于前肢,前後肢均具五趾,蹠行性。足掌上長有厚密的絨毛,蓋住蹠墊。爪彎曲而銳利,能伸縮。尾粗長,不能纏繞物體,尾上帶有深淺相間的環紋。

成體毛色:小熊貓成獸全身被有紅褐色粗的長毛,但有的個體在臀背部有鮮亮的橙黃色毛尖,絨毛灰褐色,甚為豐厚。鼻端、眼圈為黑褐色,胡須為白色。嘴周圍,鼻上部、兩頰、眼眉上都有白斑。頭部前額為棕黃色或淡黃棕色。耳殼外緣及耳内長有白毛,耳背黑褐色,耳基部外側有一簇白色長毛。頸下及腹部為黑褐色,腹部毛短,色稍淺。四肢和足掌都為黑色,足底有黃色絨毛,蓋住蹠墊。爪為乳白色。尾毛粗短而蓬松,上有紅褐、黃白、或紅褐、黑褐色相間的環紋。尾端為黑褐色。小熊貓的毛色無冬夏毛的差異。

幼體毛色:初生幼體毛色較淺,為灰黃色,絨毛蓬松。頭部白色,沒有臉斑。耳朵前面白色,耳背黑褐色。四肢色較深為褐灰色。尾灰白色,不顯環紋。數日後毛色逐漸變深,體背上棕黃色的針毛逐漸增長,四肢變為黑褐色。頭臉部色較淺,沒顯臉斑。約一個月後,尾環才隐約顯出。至2個多月後,幼獸臉斑逐漸與成獸相似,耳基部長出簇毛。伴随着季節的變化,當年秋季幼獸逐漸長出紅褐色的長針毛,雜于蓬松的灰色絨毛之中。至冬羽幼獸的毛色就與成獸一樣了。

頭骨:整個頭骨輪廓高而圓。鼻吻部較短,鼻骨明顯向前傾斜。額骨高而隆起,中央略凹下。眶間距較寬,具眶後突,幼年個體眶後突不太明顯,越老的個體眶後突越突出。顴弓粗大,後端顯著向上拱起,颌關節強化變大。矢狀嵴一般不發達,隻有年老的個體才有,嵴前部低呈棱狀,後部薄而高。腭骨成拱形,前端比較平緩,中段穹形,後段低斜,中間有一縱狀溝。腭骨向後延伸,超出最後一個臼齒後緣。在翼碟骨基底部,卵圓孔與圓孔之間,内部有一通道,稱為翼碟骨溝管。此為小熊貓頭骨上的特征之一。該特征在大多數頭骨上兩側均存在,但也有個别頭骨上,隻一側有,而另一側缺乏的現象。聽泡不發達,稍呈膨脹,外耳道長長管狀。副枕突顯著長于乳突。下颌較短,約為顱全長的三分之二。冠狀突高,關節突強,角突大而低。

牙齒:門齒有3對,中間2對小,外側一對較大。犬齒呈圓錐形,上犬齒内外側各有二條縱溝,下犬齒各有一條。前臼齒與臼齒為低冠型,多尖齒。上颌第一前臼齒常缺失,第二前臼齒小而尖銳,中間的一個齒尖極為突出。第三、四前臼齒都比較寬大;外側有3個齒尖,中間一個齒尖較高,前後二個齒尖較低。内側也為3個齒尖,但與外側相反,前後2個齒尖較高,中間一個齒尖低而小,第四前臼齒無裂齒的明顯特征,其構造與第一臼齒相似,但較小,臼齒每側有2個,第一臼齒大于第二臼齒,咀嚼面寬,橫徑大于直徑。每個臼齒有4個齒尖,并有若幹由齒帶所形成的小尖(附尖),下颌第一前臼齒很小,前臼齒與臼齒形成狹長,直徑大于橫徑。齒式為:38(顆)。

主要生活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針闊混交林或常綠闊葉林中有竹叢的地方。這些地區常年氣溫夏季一般在25℃以下,而冬季則在0~10℃之間。活動區域較大,在夏季小熊貓多在陰坡有溪流的河谷活動,而到冬季則在陽坡河谷盆地,在降雪後甚至下到村莊附近的草坡、灌叢活動。尤其喜好在向陽的山崖或大樹頂上曬太陽,故四川當地群衆習稱"山悶敦兒"。

中國西南山區的大熊貓等物種數量正日益萎縮。"保護國際"組織最新報告指出,在中國西南山區,由于過度放牧、非法捕獵等原因,目前大約隻有8%左右的森林仍然保持原始狀态。

平日栖居于大的樹洞或石洞和岩石縫中。早晚出來活動覓食,白天多在洞裡或大樹的蔭深處睡覺。睡時好把頭蜷縮在四肢中,前肢抱住頭部,以尾覆寫在身上。有時兩腳下垂高卧于樹枝上。善于攀爬,往往能爬到高而細的樹枝上休息或躲避敵害。由于它腳底長有厚密的絨毛,是以也适于在林下滑濕的苔藓地、或岩石上行走。走路時前足内彎,步态蹒跚,與熊相似。平時行動緩慢,性情較為溫馴,很少發出叫聲。聽覺與視覺較遲鈍,嗅覺也不特别靈敏。一般單隻或成對或集小群活動。無冬眠習性,下雨、雪時多在岩石縫隙中或大樹樹蔭深處躲避雨雪。

喜食箭竹的竹筍、嫩枝和竹葉,各種野果、樹葉、苔藓、以及捕食小鳥或鳥卵和其它小動物、昆蟲等,尤其喜食帶有甜味的食物。在它們活動的地方,常見有許多草綠色的糞便,與浣熊一樣頗愛清潔,在固定地點排便。取食後有用掌揉擦嘴臉或用舌頭把嘴邊添洗幹淨的習性。

天敵有青鼬、豺和金錢豹等。

小熊貓一般在早春3~4月間發情,在發情期雌雄往往都發出特有的求偶聲,并常在石頭上或樹樁上摩擦外生殖器。雌獸在這期間還會排出帶有氣味的分泌物。妊娠期為117~122天,于5~7月産仔,每胎2~3仔,偶有4仔的。由于小熊貓繁殖力較強,是以在自然情況下,種群的比例往往是幼體多于成體,年青的多于年老的。

幼獸初生時,長滿絨毛,毛色淺淡。閉眼。頭部灰白色,沒有臉斑。身長約20厘米,體重100~150克左右。尾很長,約5厘米,但尾環不顯。約21~30天開始睜眼,能發出吱吱的叫聲,前後肢都能緩慢移動,體色逐漸變深。幼獸随母獸共同生活約一年,往往在第二年母獸臨産前才将幼獸攆開,幼獸開始獨立生活。

在原産地東部,尤其沿雲南和緬甸邊界分布更為普遍,但并非常見物種(roberts and gittleman 1984)。一份基于最低平均種群密度(4.4k㎡/1隻)以及潛在栖息地總面積(142,000k㎡,實際使用面積僅有一半)的資料估算顯示,該物種全球種群約為10,000隻(choudhury and yonzon pers)。過去50年,由于栖息地大規模減少以及人類狩獵活動的影響,該物種的種群數量減少了40%(wei et al. 1999)。中國的小熊貓種群數約3000~7000隻(wei et al. 1999),印度約5,000~6,000隻(choudhury 2001)。

原生種分布:不丹、中國、印度、緬甸、尼泊爾。

在中國主要分布于西藏(喜馬拉雅山南坡)、雲南、四川等省。

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

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瀕危(en),2015年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