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貓(學名:ailurus fulgens)外形像貓,但較貓肥大,全身紅褐色。

圓臉,吻部較短,臉頰有白色斑紋。耳大,直立向前。四肢粗短,為黑褐色。尾長、較粗而蓬松,并有12條紅暗相間的環紋;尾尖深褐色。蹠行性;前後足均具5趾;無性二型。
頭骨高而圓;聽泡相對扁平;眶後突不完全發育或缺失;矢狀嵴低;具翼碟骨;上腭高聳拱形,中間凹陷;中翼骨腭缢縮;冠突明顯呈鈎狀。
主要生活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針闊混交林或常綠闊葉林中有竹叢的地方。
這些地區常年氣溫夏季一般在25℃以下,而冬季則在0~10℃之間。
活動區域較大,在夏季小熊貓多在陰坡有溪流的河谷活動,而到冬季則在陽坡河谷盆地,在降雪後甚至下到村莊附近的草坡、灌叢活動。
尤其喜好在向陽的山崖或大樹頂上曬太陽,故四川當地群衆習稱“山門蹲”。
平日栖居于大的樹洞或石洞和岩石縫中。早晚出來活動覓食,白天多在洞裡或大樹的蔭深處睡覺。
睡時好把頭蜷縮在四肢中,前肢抱住頭部,以尾覆寫在身上。有時兩腳下垂高卧于樹枝上。
善于攀爬,往往能爬到高而細的樹枝上休息或躲避敵害。
由于它腳底長有厚密的絨毛,是以也适于在林下滑濕的苔藓地、或岩石上行走。走路時前足内彎,步态蹒跚,與熊相似。平時行動緩慢,性情較為溫馴,很少發出叫聲。
喜食箭竹的竹筍、嫩枝和竹葉,各種野果、樹葉、苔藓、以及捕食小鳥或鳥卵和其它小動物、昆蟲等,尤其喜食帶有甜味的食物。
在它們活動的地方,常見有許多草綠色的糞便,與浣熊一樣頗愛清潔,在固定地點排便。
取食後有用掌揉擦嘴臉或用舌頭把嘴邊添洗幹淨的習性。
在原産地東部,尤其沿雲南和緬甸邊界分布更為普遍,但并非常見物種。
原生種分布:不丹、中國、印度、緬甸、尼泊爾。
在中國主要分布于西藏(喜馬拉雅山南坡)、雲南、四川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