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逢秋悲寂寥”、“萬裡悲秋常作客”……邁入秋季,天氣漸寒,草木日漸凋零。有不少人到了秋天就容易變得心情低落、抑郁傷感,同時秋冬季也是抑郁症的高發季節。那麼,“悲秋”背後到底是怎麼回事?
為何秋季心情容易抑郁?
每個人的情緒可能都會多多少少受到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比如有的人在晴天、陰天等不同天氣下心情會有所不同。
到了秋季,不少人的情緒容易低落,主要由于入秋之後光照時長減少、強度減弱,天氣變冷,進而可能誘發機體晝夜節律,或者生物鐘的變化,導緻褪黑素水準分泌增多,而生物節律的異常可能又影響機體的神經内分泌、神經遞質等發生改變,這是導緻抑郁情緒容易發生的一個很重要的生理基礎。
在臨床上确實可以看到有些抑郁症患者的發作呈現出了季節性特點,尤其秋冬季是抑郁症的高發季節。但是“季節性抑郁症”并不是一個專業的術語,隻是抑郁症的一個亞型,本質上還是抑郁症,隻是其發作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點。
研究發現,“季節性抑郁症”患者體内5-ht轉運體(sert)蛋白水準存在顯著的季節差異,進而導緻5-ht水準的波動。當秋季夜晚時間逐漸延長時,sert水準即随之升高,導緻具有活性的5-ht水準的下降。此外,光照周期的變化會促使多巴胺與生長激素抑制素(sst)之間出現神經遞質轉換,也是抑郁症呈現季節性發作模式的一個很重要的發病機制。
此外季節性抑郁症與典型的抑郁症在臨床表現上也有所不同,比如常見的抑郁症大多表現為失眠、食欲不佳、體重減少等,但季節性抑郁症則表現為嗜睡、暴食、渴望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體重增加等。
值得注意的是,判斷是否罹患了季節性抑郁症,需要滿足以下特點:抑郁症的發作及緩解具有季節性特點,如在秋冬季開始,在春季緩解;在最近2年中,有2次抑郁發作符合上述季節性特點,而且在此期間沒有不符合上述特點的抑郁發作;在患者整個病程中符合季節性特點的抑郁發作要明顯多于非季節性特點的抑郁發作。而且需要排除可以被季節性相關的心理社會因素解釋的情況,如季節性失業或學校放假等。
抑郁症不是簡單的“壞心情”
事實上,心情不佳并不等同抑郁症。然而随着公衆對于抑郁症話題較為關注,不少人甚至會“對号入座”。比如有的人哪天心情不好會自我懷疑是否患了抑郁症,此外,目前網絡上有不少評判或篩查是否是抑郁症的“自測表”,但實際上其中大多數“自測表”隻是症狀量表或者篩查量表,即便是自測得到了“陽性”結果,也不見得一定是抑郁症,是以抑郁症的判定需要由專業醫院的醫生做進一步的評估。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上有一套通用的抑郁症診斷标準(icd-10),其中包括心境低落、興趣和愉快感喪失、精力減低或易疲勞三條核心症狀,以及集中注意和注意的能力降低、自我評價和自信降低、自罪觀念和無價值感、認為前途暗淡悲觀、自傷或自殺觀念或行為、睡眠障礙、食欲下降七條附加症狀。
抑郁症的标準是需要至少滿足兩條核心症狀以及至少兩條附加症狀,這些表現存在于每天大部分的時間,且時長超過兩周,對于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人際交往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還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繼發性抑郁症。此外,抑郁症的病情程度有輕中重之分,輕度需要滿足兩條核心症狀加兩條附加症狀,中度需要滿足兩條核心症狀加至少三條附加症狀,重度需要滿足三條核心症狀加至少四條附加症狀。
是以抑郁症并不是簡單的“壞心情”,它有着嚴格的診斷标準,也需要專業醫生進行随訪,根據新的資訊有可能會修正診斷,這是一個複雜的診斷過程,并不能依據單純的個别症狀或簡單的篩查量表就認為自己得了抑郁症。
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迄今為止,抑郁症的發病病因并不十厘清楚,通常是生物、心理與社會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盡管如此,它仍然是一個可治療的疾病,大多數經過治療可獲得痊愈,而且與其他疾病一樣,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目前臨床上針對抑郁症有三大主要的治療手段,即藥物治療、心理治療以及實體治療,衆多循證醫學證據及臨床實踐發現,綜合治療比單一的治療手段更有效。同時,醫生會根據抑郁症的嚴重程度來決定具體的治療方案,例如輕中度抑郁症可以首選非藥物治療,而抑郁症程度達到中重度以上,尤其出現了嚴重的自殺風險或伴有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則需要接受藥物治療,必要時住院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網絡上關于抑郁症的資訊鋪天蓋地,但是大家對于抑郁症的認知上仍存在許多誤區。臨床上,抑郁症的表現很複雜,不同患者可能差異很大,比如季節性抑郁症的進食及睡眠等表現就與普通型抑郁症的表現截然相反,還有一些患者以軀體症狀為主,是以容易被認為患了軀體病,通常會反複去綜合醫院去就診、檢查。是以抑郁症特别容易被誤診及漏診。此外,有些患者盡管察覺到自己得了抑郁症,但會擔心遭到别人的歧視,是以不敢去或不主動到專科醫院接受治療,結果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期耽誤了病情,事實上這種情況并不鮮見。目前抑郁症的就診率仍然較低,我國最新的全國性調查發現,抑郁症的咨詢率及治療率僅為10%左右。
對于一個病因不明的疾病,盡管目前尚無特效的預防手段,但确實有一些有效的措施可以降低其發病風險,例如在專業心理治療師的幫助下塑造健康人格,擷取良好的家庭及社會支援,避免應激事件,合理膳食,規律生活,積極室外運動鍛煉,學會傾訴、宣洩與放松等。
北京回龍觀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 陳林